信用卡逾期怎么办-上岸部落帮你协商停息挂账、分期还款
 

全球不同金融体系格局成因

  • 2024-06-18 22:09:58
  • 提问者: 负债人
匿名 2024-06-18 22:09:58
最佳回答
从2010年起,全球货币金融经济体系出现了“大分化”格局。导致这种局面的决定性因素是全球货币、金融、经济体系的“中心—次中心—外围”格局,尤其是中心货币、中心**美元、美国的大转向。每一次大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背后都有国际格局含义。2008年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让人们想起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想起70年代的发达经济体滞胀危机。这两场危机都具有很强的国际体系、格局含义。大萧条危机,本质是以英镑、大英帝国为主导的国际货币经济金融体系,在往美元、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经济金融体系过渡的过程中,没有**愿意承担国际责任的“霸权缺失”所导致的。在这之后,美元体系得到了建立。70年代的货币金融与经济危机,则是美国与欧洲、日本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中心—外围”结构崩溃所导致的。不过,这并没有引发美元体系的危机,而在80年代未参与二战的拉美在经历繁荣之后,首先爆发债务危机,成为美元体系的“新外围”,并在冷战体系解体和**改革开放之后,过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并列的卢布体系整体纳入成为美元体系的“新外围”。这重建了美元体系的“中心—外围”结构。这一新的美元体系,也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ⅱ”。2008年的危机,本质是所谓“布雷顿森林体系ⅱ”的体系危机。在2008~2009年,华盛顿和伦敦g20会议均以改革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提升新兴市场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为目标。但是,这低估了新的美元“中心—外围”结构的反刍力和修复能力。美元体系显然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2010年开始爆发的欧债危机,让人们认识到欧元区在新体系中“次中心”的角色还不够稳固,2013年美联储酝酿qe退出所导致的新兴市场调整则预示着下一场危机的到来。而无论是欧元区的“次中心危机”,还是新兴市场的“外围危机”,都不仅不会对美元和美国的“中心”产生大的负面冲击,还会对美元和美国的中心地位产生巩固效应。这就是我们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格局图景。这一图景自2010年开始展开,将维系到美联储未来持续的紧缩周期结束,一般认为美联储将在2014年完成量化宽松退出,将在2015~2016年开启加息退出零利率政策,美联储的加息周期将维持三年左右到达2018~2020年。以2010年为分界点,我们正处于2010~2020年新的全球周期。这一周期的对立面,是2000~2010年的全球扩张周期,或者说是1990~2010年的大的全球扩张周期。当前这一新的全球周期的图景是什么?在“中心—次中心—外围”国际货币体系与国际体系里,是中心向上、次中心趋稳、外围向下的大分化格局。大分化格局,在2010~2012年的欧债危机表现为美、欧的大分化;在2013年,则开启的是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的大分化。充分认识我们所处的国际货币经济金融体系和国际体系新阶段,充分认识我们当前所处的全球大分化格局,是观察**经济大环境的前提,是我们解构**经济发展所谓“战略机遇期”的基础,也是我们做出各种**、经济、金融、投资决策的出发点。2001~2010:不对称的全球化繁荣十年
2001~2010年,是繁荣的金砖十年。2001年,美国高盛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首次提出“金砖四国”概念,bric为巴西、俄罗斯、印度、**四国英文名首字母。bric概念一出,立即流行。并在2001年美联储格林斯潘时**启宽松政策周期之后,成为国际资本的流向目的地。新兴市场10年繁荣周期也肇始于此。2008年的危机是这种繁荣的一个中止符,但雷曼破产危机之后伯南克开启的美联储量化宽松新周期,将新兴市场的繁荣周期推到了2010年的顶峰。有很多指标可以表征这十年全球体系尤其是新兴市场的繁荣。客观地说,这10年是全球经济体的“同步繁荣”。各国之间并没有出现此前全球经济曾经广泛出现的“零和博弈”,即一国的繁荣以另一国的衰退为代价,而是同享全球化红利,但增长成果的国际分配是非常不公平的。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进入以消费扩张为代表的繁荣周期,美国国内消费的扩张则带动了新兴经济体对美国的出口,这放大了新兴经济体的产能投资和出口扩张。新兴经济体的投资周期和产能扩张,则拉动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和大宗商品出口国的繁荣。有四个指标可以衡量过去10年的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繁荣。一是全球gdp的增长,二是全球贸易,三是新兴市场外汇储备增长,四是全球股票市场。这几个指标,互相影响、相互携进。但是,这种经济金融表面的“同步繁荣”,在本质上却是非对称性。是外围货币和外围经济体,对美元中心货币和美国中心经济体的依附性繁荣。这种不对称性和依附性,决定了体系性危机的必然性。其一,同步繁荣的背后,有一个全新的国际体系链条,即在实体经济层面,新兴市场总体对美国进行产品出口,获得贸易顺差;但在金融层面,新兴市场**再将积累的贸易顺差,投向美国金融市场。在这个包含经济、金融双层含义的国际体系当中,新兴市场**出口货物、进口美元和美国国债;美国进口货物、出口美元和美国国债。其二,1996~2010年,金砖四国和东亚主要新兴市场累计经常账户顺差2.85万亿美元,但在金融市场效应之后,新兴市场累计的对外净资产规模反而下降3370亿美元。新兴市场**在实体经济层面的贸易顺差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对外债权净资产的胜势。反过来,对于美国来说,1996~2010年累计产生6.98万亿美元经常账户逆差,占全球逆差的60%,但其间其对外净债务却只增长了2.3万亿美元,所以这期间美国通过金融效应获得的收益高达4.67亿美元,其中大部分为2001~2007年间获得,共计3.86万亿美元。这被国际学界称之为“暗物质”的**间财富关系,其实在本质意义上表征了在当今国际经济金融体系里不同**的不对称地位。这是新兴市场十年繁荣、表面贸易失衡背后的真正失衡。2010年的国际货币经济金融体系,相比1990年、相比2001年、相比1970年、相比1945年的国际货币经济金融体系有什么区别?1990年的国际货币经济金融体系,是冷战结束之后美元重建其“中心—外围”体系的开始,是以**和原苏东体系解体后成为美元新外围的开始,欧元在这一时期刚刚酝酿成立,还没有体系性的成长;2001年,是美元新外围体系建立,这对美元体系是好消息,但欧元确认成立,并开始在欧元区内部“去美元化”,一步步往次中心地位迈进。2010年,表面是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开始,实质则是欧元区通过危机加强整合制度建设,进一步坐实次中心地位的开始,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超过60年之后,终于有一个可以与美元中心地位竞争的货币,美元担忧其中心地位,开始进入收拢外围新阶段。在2010年,美国开始了在财政、实体经济、货币金融,以及能源、外交、军事等众多领域的“大转向”。随着全球金融开放、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越来越呈现出周期性变化。这其中,规模越来越巨大的国际资本流动起到了核心作用。伦敦商学院教授hélènerey在其最新论文《二元困境而非三元困境:全球金融周期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中提出,在资本账户不受限制的情况下,汇率制度变得无效,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将会出口到其他**。即一个**不管实行的是浮动汇率还是固定汇率,只要资本自由流动,其货币政策就会受到主要经济体央行政策的影响。按照此理论,美联储货币政策会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影响全球的货币环境,美联储货币政策周期性变化就导致了全球金融的周期性扩张和收缩。这样,国际资本流动引起了全球的金融周期。美元主导国际经济金融周期,美国主导国际周期。充分认识美元和美国的战略转变,是认识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和全球体系的前提。当前,进一步充分认识2010年以来美国在诸多领域所发生的重大转折,是我们认识未来经济金融体系格局的前提。“美国大转向”,正在对过去10年、过去20年全球化概念的全球货币经济金融格局产生系统性影响。第一财经研究院集合国际关系组、能源组、经济金融组的年度课题报告《美国大转向》将2010年以来的美国大转向概括为七个方面:第一,美联储从10年宽松政策周期转向未来5年左右的紧缩周期。第二,美国财政从绝对扩张到相对收缩的转向。第三,美国加大“能源独立”战略的实施力度,美国能源结构从依赖进口转向本土和西半球自给。第四,美国重新恢复实体经济制造业增长。第五,美国外交和军事战略调整,从打赢两场战争到打赢一场战争的美国“新军事战略”。第六,美国全球地区战略调整,从中东相对撤出,战略重心东移,“重返亚太”,并确保西非和拉美的“环大西洋能源供应圈”。第七,美国贸易与投资战略调整,从全球的、普适的自由贸易,转向有选择的、高门槛的“规则贸易”。未来,美国经济的繁荣,不再像过去10年一样高程度地带动新兴市场的出口繁荣。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大分化格局,正在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加速展开。从全球化到全球分化
1990年冷战结束,是20年全球化黄金时期的开启之年;2001年**加入wto大大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哈佛大学著名劳动经济学家弗里曼在2005年作出估计,如果**、印度以及**集团仍然处于全球经济体系之外,那么2000年全球劳动者的数量约为14.6亿人,但由于这些**加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导致全球经济的劳工人数到2000年时增加了一倍,即从14.6亿增加到29.2亿。他认为,劳动者数量的翻番,改变了全球经济中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这最终加速了全球分工,重建了美元体系的外围,并最终产生了实体经济和金融的国际体系双循环。加入全球体系劳动者的数量,实际上最终决定了美国国债和美元的全球扩张规模。1990~2010年是全球化的黄金20年。但随着2010年美国大转向和全球新格局的到来,全球分化、区域化成为当前的核心特征。这种核心特征,正在能源、经济、金融三个层面展开,并延伸到国际关系领域。第一,1980~2010年,美元通过挂钩石油,重建美元体系的“外围”,主导了全球化周期,这一时期以石油为代表的一次能源的全球化程度加强。但2010年以页岩气为代表的“天然气的黄金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能源要素的全球化,全球能源体系的区域特征加强。仅就天然气市场来说,北美、欧洲、东亚三大主要消费区,已经脱钩。到2013年中,美国天然气价格只相当于亚洲价格的1/4和欧洲价格的1/3。不仅天然气,以wto和布伦特原油价格的价差为代表,石油的区域化格局也在演进之中,二者价差最高时曾经达到20美元/桶。第二,以tpp为特征,全球贸易格局正从自由贸易向规则贸易转化。虽然2013年底wto多哈回合巴厘岛谈判取得了成果,但这改变不了方向。美国正在以tpp和ttip两翼为格局,重建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规则贸易体系。第三,以美联储与欧、日、英、加、瑞六家央行国际货币互换网络的构建为代表,国际货币体系从全球性的牙买加体系,已经转化为区域性的大西洋体系。加入该互换俱乐部大西洋体系的**,将得到美联储的流动性支持,而不能加入该体系的**,在美联储政策从宽松到紧缩的大周期里,将得不到确定性保护。这种货币体系的差异,将产生并加剧全球货币金融经济体系的大分化。纵观历史,在国际货币经济金融体系有清晰的中心货币、中心**时,往往是自由主义的全球化格局;而竞争加剧,有两个或多个货币、**觊觎竞争中心货币、中心**地位时,全球竞争格局就会退化到区域格局。1870~1914年以英镑和大英帝国为中心货币、中心**的时代,即是第一次全球化黄金时期。之后西欧的德国、北美的美国、东亚的日本,在大英帝国体系里成长并觊觎中心地位,开启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济竞争并最终导致霸权缺失的大萧条。大英帝国也从高举全球化大旗,慢慢退回到帝国特惠制的区域化阶段,美国则从门罗主义演变到门户开放战略。二战之后,**最终否决了加入imf的计划,美苏之间开启了区域化竞争。1990~2010年美元与美国终于把包含**和苏东的整个世界均纳入美元和美国体系,从而真正开启了20年的全球化黄金时期。而2010年之际美国新的大转向,则在20年全球化黄金时期之后,开启一轮新的全球分化和区域化格局。2009年次贷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在各国央行巨额量化宽松的护送下艰难前行。时至今日,我们逐渐接近了宽松周期向紧缩周期的过渡期,未来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全球金融市场面临的核心议题是:如何把2009年以来膨胀了4倍的央行资产负债表,进行压缩和瘦身,使之恢复到健康水平;如何把持续了5年的零利率政策,逐步调整到正常水准。这个进程意味着将出现以下图景:此前全球qe印刷的钞票要进入回笼周期,低利率环境和廉价的货币渐渐消失,此前受益于qe的风险资产价格需要作出重大调整,在新兴市场活跃的金融资本将进入“获利平仓”、“打道回府”的环节。而在这个“去qe”历史进程当中,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

协商案例

类似问答

关于九子财经

九子财经为众多负债者发声,自2018年成立以来,通过曝光、投诉、维权、起诉的方式为众多负债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利息计算器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九子财经”,回复“计算器”即可出现网贷利息结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