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马、便利店、面包店们,为什么把未销售出去的商品销毁?
很容易想到的一个原因是,企业并非慈善机构,若开了此先河,商家还怎么做生意?谁还愿意花钱买东西?都等白送不就好了?
另外呢?
需知,保质期和销毁制度是现代食品安全的基础。尤其是诸如盒马之类以「新鲜」作为卖点的商家,为了保证出售的产品有够好的品质,定期销毁临近保质期的产品而非将其出售,是必须做的。
会有人想:「难道不能拿来救济穷人吗」或者「这是浪费食物」。
诚然,盒马的做法,的确与常识不符。但是要知道,所有的食物都有其赏味期限,出于好心将食物赠予他人之后,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赠予者在法律和道德上都会陷入困境。
另外,将商品统一赠予慈善机构,势必需要不小的成本,谁来埋单?
从「安全」和「成本」的角度,盒马的做法,完全没错。
世间安得双全法?
首先,盒马依托大数据技术,已经在保持订货量和实际购买量的平衡方面做出努力,致力于从源头止损,避免浪费。
同时,也有成熟的临期食品处理良好生态可供参考。
在便利店经济最为成熟的日本,每天会产生大量熟食便当和面包等临期食品,它们的另一个出路就是参与循环再生系统,变成肥料或饲料。
如罗森开创了「食品循环链」,下架食品先进行堆肥处理,再将有机肥分给与之合作的农户,种出的新农产品再送到罗森售卖。
德国则会将临期食品和其他食品垃圾进行发酵,利用发酵后产生的沼气来发电发热。
对于商家而言,临期食品的处理也需成本,细致处理可能节省食物但却耗费人力,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但如果依托全社会的联动,形成从精细标识到回收处理的临期食品处理良好生态,对临期食品做到利用最大化,那「丢还是不丢」这道难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特别声明:本网为公益网站,人人都可发布,所有内容为会员自行上传发布",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内容有该作者著作权或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清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