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铜镜不知道现在市场价值是多少?

德宏 摄影 婚礼跟拍 2024-06-06 07:06:52
最佳回答
铜镜的发明可追溯到古史的传说时代,据说黄帝曾铸神镜宝镜。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省贵南县文化墓葬中发现了两枚小型铜镜,距今约四千多年,其时代与黄帝铸镜的英雄时代相近,使相传已久的圣人制镜的说法得到了实物的印证。随着青铜时代发展,青铜总参铸业日趋发达,工艺技术日臻完善,在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殷商贵族墓中均发现了早期铜镜,那时只有少数王室勋戚、高级贵族才可能拥有,平局百姓尚无缘享用。春秋战国时,铜镜开始在一般贵族中流行。秦汉以降,尤其是唐宋时期,铜镜得以普及成为寻常百姓家的用具。当青铜时代结束,各种青铜礼器逐渐销声匿迹时,铜镜却随着社会的嬗变,超越了早期的原始粗陋,迈入千余年繁荣昌盛时期。宋元以后铜镜制作业走向衰退,直到明代中叶,在玻璃镜推广以后,才逐渐地隐退。二、早期铜镜的发展
**的早期铜镜指原始社会末期、夏、周、西周时期的铜镜。早期铜镜只见于考古发掘出土,数量极少,为无价之珍品,相比较而言,早期铜镜铸技较差,纹饰古朴简单,远不如同时期青铜礼器那样浑厚,纹饰那样神秘繁缛,数量那么众多,表明它滞后于殷周青铜礼器的发展。1、齐家文化铜镜
齐家文化是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上游的地方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一带。齐家文化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零星出土一些红铜器和小件青铜器,距今约四千多年。迄今为止仅见的两面铜镜发现于该文化的墓葬中。其一为素镜。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出土。此镜圆形,直径仅6厘米,镜面平坦,有光泽,背面无纹饰,中部有一拱形环钮。其时期特征在环钮、无座、素背、形小等方面充分显露出来。其二为七角星纹镜。1976年出土于青海贵南县25号墓。圆形,直径8.9厘米,厚0.3厘米,重109克。镜面平滑,锈蚀严重。背有钮(残)并饰有不规则的七角星几何图案,角与角之间行斜线纹。镜缘钻有两个小孔,可能是代替钮人微言轻系绳悬挂之用。2、商代铜镜
夏代冶铜业已有相当规模,夏遗址中曾出土小件青铜器,其中偃师二里头遗址曾出土一件直径17厘米、厚0.5厘米的圆形铜片,可能是铜镜。该器四边有61块长形绿松石镶嵌,中间用绿松石块嵌两圈十字形图案,每圈均为13个,酷似今天的钟表刻度。可惜只是孤例。商代铜镜共发现五面,均出自殷墟墓葬。这时,殷的青铜铸造业已相当发达。大到数百公斤重的礼器,小到数克重的贝、箭镞均铸造得精美凝重或精巧适用。相比之下,铜镜显得出土量既少,铸技也不高。1934年,安阳西北岗殷代贵族大墓曾出土一面弓形钮、饰有纺织纹和鳞形纹的“圆板具钮器”,被确认为铜镜。这是当时发现的最古老的铜镜,但长期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976年,在殷墟“妇好”墓中又发现四面铜镜,殷代有铜镜的事实才最终得到确证。妇好墓出土的四面铜镜按纹饰差异可分为两类,每类有两面。叶脉纹镜二面。镜面微凸,镜背饰微凸的弦纹三周,拱形环钮,第一、二周弦纹之间是斜线叶脉纹,共16组分为四区,第二、三周弦纹之间是镜的边缘,上饰小乳钉纹。多圈凸弦纹镜二面,其镜面微凸,背饰凸弦纹六周,弦纹之间真以密排的竖直短线,乍看似放射状,实际上每一弦纹间的短线并不相连。3、西周铜镜
西周铜镜共发现十多面,出自河南、陕西、辽宁等地墓葬,其中素镜占多数。周镜均为圆形,形体一般在10厘米以内,镜身较单薄(0.2-0.3厘米),镜面平或微凸,镜钮除弓形外,还有橄榄形、半环形、长方形等。纹饰镜中发现重环纹、鸟兽纹镜各一面。重环纹常见于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上,该镜镜面中部微凹,弓形钮,直径8厘米。鸟兽纹镜出自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1612号墓。其镜面平直,北有两个平行的弓形钮,钮的左右两边对称的虎纹,虎纹以单线勾勒而成,呈张嘴吞噬状,**、利爪、虎斑纹清晰。钮是一只鹿,钮下是展翅的大雁,均以单线勾出,纹饰简陋古朴,是一件难得的珍品。三、春秋战国铜镜
1、分期与特点
这一时期,尤其是战国阶段,铜镜数量猛增,见于著录的达千面以上,种类也颇为复杂,有人按铜镜的主题纹饰分类,多达11类40多种,表现手法丰富,加上地纹的出现,突出主题纹饰,使镜背图案呈现出主纹和地纹和谐结合,纹饰繁简有致。春秋战国历史时400多年,铜镜真正有较大发展是在春秋中叶以后,按《**古代铜镜》的分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为第一阶段,主要流行全素镜和有单线、双线凸弦纹的素镜,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早期铜镜的特点。同时新的镜种如纯地纹镜、四山镜出现,镜体圆形为主,少数方形,背有钮及座,钮形式为弓形、半环形,钮座多小圆钮座、凹面形钮座、素平缘。镜质地簿而轻巧,重量也较轻。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镜类大增,前段流行的确良镜类有的继续流行,纹饰上也有变化,常见的如花叶镜、山字镜,以及新增的菱纹镜、兽类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等以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为主的镜类,还出现彩绘镜、金银错纹镜等特种工艺镜,就技术和镜子的精美程度而言,均看出明显进步。此外如透雕圆钮座、八连弧纹钮座的出现,地纹和主纹相结合的装饰方法等,都表明铜镜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内涵。战国晚期至秦末为第三阶段,前时流行的素镜,羽状地纹镜、禽兽纹镜等已很少出土,山字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铜镜流行,纹饰层次分明,主纹地纹相衬托,还出现了三层纹饰重叠的布置法。但前两个阶段以轻巧质薄为重要特征似乎没有多大改变。2、春秋战国铜镜的类型
这一时期铜镜大致可分为六大类,这六大类是素镜类、纯地文镜类、几何纹镜类、植物类、动物纹镜类及特殊加工镜类。每一类的若干镜种选其典型者,简单提及。①素镜类
素镜分为全素镜**纹、宽弦纹素镜三种。②纯地纹镜
指镜背只有一层铺底的纹饰,这类镜与地纹上再加上主题纹饰的构图不同,纹饰细密,铺满镜背,其边缘一般无纹饰或为另一种花纹圈带。③几何纹镜
几何纹是以线条、点、圈、弧线组合成的纹饰。是古代各种纹饰中应用最早、最广的纹饰。春秋战国镜饰中以几何纹为铺纹的现象较普通,以几何纹作主纹的镜有山字纹镜、菱纹镜、连弧纹镜。④动物纹镜
这一时期动物纹镜种类较多,主纹有饕餮纹、凤鸟纹、禽兽纹、蟠螭纹、羽鳞纹等,其中禽兽纹镜、蟠螭纹镜数量较多,其余少见或罕见。动物纹镜均以细云雷纹为地纹,有圆形、方形两种镜形,三弦、四弦或半环钮,方、圆形钮座。⑤特殊工艺镜
指运用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铜镜,在加工工艺、精美程度方面有别于一般铜镜。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发现彩绘镜、透雕镜、金银错纹镜等。彩绘镜是在素镜背用彩色或漆绘出各种图案的镜子。纹饰有蟠龙纹、夔凤纹、卷运云纹,还巧妙地运用细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区及多种色彩的调配。综上所述,春秋战国铜镜不仅出土数量多,而且纹饰变化繁多,种类复杂。就**铜镜而言形成第一次铸造高峰。四、秦汉铜镜
秦汉铜镜可分为秦至西汉早期、西汉中晚期、新莽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四个时期。1、秦至西汉早期铜镜
秦代铜镜其形制多沿袭战国晚期作风,为圆形,弓形弦钮外,新出现了圆钮、柿蒂钮、兽首钮等,钮座多圆形或方形,镜边为卷缘或平缘,有的是内向连弧纹缘。镜面一般是平的。战国末年,铜镜上始有铭文出现,秦镜有文字仍绝少。西汉早期铜镜铭文逐渐多见,多饰在钮座外。文体多是秦汉诗歌形式的三字句和四字句,字体古朴方古,多为篆书。内容多是秦汉代贵族享乐求仙,长保富贵的思想。还有丈夫远戍边疆,妻子相思相念之词等。2、西汉中晚期铜镜
该期铜镜皆作圆形。基本都为圆钮,钮体较小。圆钮座或连珠纹、柿蒂钮座等。镜缘宽平,缘逐渐呈斜坡状。镜面多外凸,镜体较上期稍厚重。在纹饰方面,从西汉中期开始,以铭文作为镜背装饰的作法较常见,花纹渐趋简化,有蟠螭纹、星辰纹、连弧纹、弦纹、梳齿纹等,地纹更加潦草,少见。铭文字体主要是篆书,其次还有隶书,笔划变圆,多为四字和六字诗句,且多为吉祥祝愿语。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减字或减句的现象。例如在绕圈刻定时,由于位置小、诗句多,刻铭时常常减掉数字,以便供诗文末句完整。或者依文刻写,到最后没有空们,即使全文尚未刻完,也只得结束。同时流行一种以自夸铜镜质地优良的商标式铭文,如“铜以徐州为好,工以洛阳著名”等语。3、新莽至东汉早期铜镜
这一时期铜镜,镜身厚重,均为圆形,镜面稍向外凸。基本都作半圆钮,钮座有圆形、方形和四叶纹座等多种。镜的边缘宽平,缘上开始出现花纹。制作都很精致,是两汉时期铜镜发展的高峰。铜镜纹饰复杂多变,由静向趋于动向,有规矩纹、神仙鸟兽纹、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纹、流云纹、波折纹和锯齿纹等,其中流云纹、波折纹和锯齿纹多饰于镜缘上。花纹线条一般很纤细,盘曲如铁丝,遒劲有力,繁缛细密,流畅生动。铜镜铭文装饰占主要地位。多用七言韵语或仿汉赋歌辞。字体方正,内容多数是表达祈祷祝愿的颂语,有的是受西汉末年避讳之说的影响,表现天命论的词句。同时,还出现和流行掉字、减笔和使用假借字,造成语句不通和难以辩识等现象。人的钮座旁铸有十二地支铭文。值得注意的是铭文中屡见记载铸造镜子的年代,称为纪年镜。这为铜镜断代树立了可靠标准。到东汉初,有的字体趋于艺术化,作长脚花式篆书,分布在镜之四方,书体变异,美丽如画。这个时期。除日光镜、昭明镜、四乳螭纹镜等继续流行外,象征天地四方的四神规矩镜大为流行。鸟兽纹镜也比较典型。4、东汉中晚期铜镜
形制皆圆形。圆钮,钮大而高呈半球形。多为圆钮座,也有连珠纹钮座、柿蒂纹钮座等。镜缘宽平,缘的坡度增大。镜凸面较上期稍平缓。镜体较厚重。纹饰较弧纹、规矩纹继续使用,规矩纹简化,多以单线条勾划而成。新出现了人物神仙故事和车马画像及神兽等题材,并开始出现半圆枚和方枚装饰,枚上或带铭。纹饰布局常以钮为中心,或上下对称,或左右对称。神兽镜、画像镜则多采用横行排列或环绕布施的形式。出现了浮雕式表现花纹的手法,通常见于神兽、画象、**、夔凤纹等类镜上,使花纹图像高低起伏,活泼自然。铭文中常见的祝颂语,多夹于主纹与镜边之间,有的竖直排列在镜的中间。传世东汉纪年镜很多,可作为断代的主要依据。五、魏晋南北朝铜镜
1、六朝铜镜
从三国鼎立到隋朝建立,历时近四个世纪。这是**封建社会历史上大动荡、大**持续最久的时期,除西晋短暂统一外,从五胡十六国政权林立到南北对峙,战争连绵不断,一向是经济、**、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经济几度凋敝,直到北朝时期才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发展。相对而言,南方所受劫掠较少,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与众多手工业部门相似,铜镜铸造业南北相异,总体而言外于中衰时期。这一时期铜镜仍属于汉式镜的范畴,便不如汉代发达,缺乏创新,形制、纹饰、纹饰布局和技法基本沿袭东汉铜镜,且铸造质量普遍不如汉镜精细。南北相比,北方铜镜因袭的因素更多,南方的神兽镜、画像镜在纹饰上变化,在继承中略有发展。纹饰上较为显著的变化是佛像图纹颇为流行,三国两晋时期佛像图纹在镜饰中屡见不鲜,使东汉以来神兽镜中传说神仙、历史英雄人物的题材更为丰富。综括这一时期镜镜的特点是:镜体圆形,大圆钮,圆形钮座常见,宽缘多饰以各种花草、几何纹饰,也有内向连弧纹或素平缘。主题纹饰流行半浮雕式或浅浮雕式,常见题材南北方有异,北方主人有柿蒂连弧纹、方格规矩纹、兽首纹、夔凤纹、盘龙纹等,南方主要是神兽镜、画像镜、瑞兽镜等。纹饰布局没有新的变化,仍以轴对称、环绕式为主,主题纹饰或呈区段重列分列,铭文内容与汉夹钮对置。有铭镜仍较普遍,有的作圈带式,有的呈条状分列,铭文内容与汉镜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及祈求长寿、富贵、宜官、发财、家族兴旺之类的吉祥语。以上数点为断代提供了依据。2、铜镜的类型
1、神兽镜
有重列式、环绕式、区段式、对置式神兽镜和画文带佛兽镜等多种形式,其基本特点是神像(或佛)与神兽为主纹,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神兽组成主题内容。重列式神兽镜与东汉末同类镜相似。圆钮、圆钮座,有分五段或六段配列神像,神像数目不等。主要出自吴地。神兽形象一般较小,各段线条划分鲜明,四神形象清晰,其中青龙、白虎纵向所占空间较大,吴镜一般没有像汉镜那样在钮上方置吉祥铭“君宜官”,而是纹饰疏密有序。环缘式神兽镜以四神四兽环绕圆形钮座而列为主要形式,在神、兽之间常配若干小兽和侍神,形成四神六兽、六神六兽等名目不同的神兽镜,实际上仍以四神四兽为主。另有二神四兽镜,二神呈对置式,四兽分为两组,每组二兽。如西晋太康三年对置式神兽镜,圆钮外为珠纹,主纹二神四兽对置 20210311
汇率兑换计算器

类似问答
汇率兑换计算器

热门推荐
热门问答
最新问答
推荐问答
新手帮助
常见问题
房贷计算器-九子财经 | 备案号: 桂ICP备19010581号-1 商务联系 企鹅:2790-680461

特别声明:本网为公益网站,人人都可发布,所有内容为会员自行上传发布",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内容有该作者著作权或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清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