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

杰哥 2024-06-27 02:24:36
最佳回答
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截至2001年底,12亿多人口,除港澳台外,农民人口9.35亿,占总人口的73%。即使加上县城和小镇,全国城镇化的比重也只有37%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比发达**低40个百分点。就我国目前国情来看,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富;农村稳定,则天下稳定。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在2003年初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的现代化。“读不懂农民,就读不懂**”。**历史上的治乱兴衰,一旦离开了对当时农民状况的科学考证,就无法**其中的缘由和奥秘。当前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如果不能恰当处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会在迷茫中徘徊。当前的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就业问题严重,以及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缓慢。尽管**对三农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且采取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但是,传统条件下形成的农村与城市分割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伴随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而相应地做出根本性的变革,而这又极大地限制了当前三农问题的有效切实的解决,也因而导致当前三农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今后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关键、最艰巨的任务是解决**弱质的“三农”的步履蹒跚的负重前行问题。党的**确定了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世纪末,我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前两步目标,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这个新的起点到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基本实现现代化,必然要经历一个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使目前的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总体上的小康,逐渐成为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的小康社会,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坚实的基础。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能否如期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无疑在于农村。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 我国现在达到的总体上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说低水平,主要是指,尽管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人均gdp尚不足1000美元,刚刚进入下中等收入水平**的门槛;说不全面,主要是指,尽管我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说很不平衡,主要是指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实际生活水平、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又突出地反映在城乡之间还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上。因此,可以说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主要还是以平均数表现出来的小康水平,在平均数背后实际上还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和诸多矛盾。而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为迫切的任务,是加快消除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进程,否则就难以真正使全面的小康惠及十几亿人口。 城乡差距过大,是对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制约。**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从这样的国情中不难看出,在总体上达到小康的背后,主要是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实际上离小康水平仍有相当的差距。到2000年底,我国**有关部门在九十年代确定的16项“小康”指标中,尚有“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和普及医疗卫生达标县建设”3项未能实现。在目前的近8亿农村人口中,有3000万人还未能解决温饱问题,还有约6000万人没能稳定地超越温饱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2001年在千元以下的户还占农户总数的10.71%,而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户,只占农户总数的15.07%,农村发展的滞后由此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却仍未能得到遏止。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0元,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366元,两者差距为2.90:1。而1978年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为2.57:1。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比上年增长百元左右,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却能增长七八百元,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此必然突破3:1。同是农民,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相当悬殊。2001年,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市农民为5871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最低(除**外)的贵州省则仅有1412元,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60%。沪黔两地农民的收入差距达4.16:1,而1996年时这两者的差距是3.79:1。 由于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中还包括必须为第二年生产垫付的经营费用,因此,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差距更大。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309元;农民1741元,为城镇居民的32.8%。城镇居民的人均食品消费2014元;农民831元,为城镇居民的41.3%。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534元;农民99元,为城镇居民的18.5%。城镇居民用于购买家庭耐用消费品及服务方面的消费439元;农民77元,为城镇居民的17.5%。在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和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分别为343元和690元;农民为97元和193元,分别相当于城镇居民的28.3%和30.0%。 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上的明显差距,既表明了我国经济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存在着的巨大的发展空间,也反映出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之所在。不难看出,如果我国农民的收入和消费达到目前城镇居民的水平,我国的国内市场至少将再扩大数倍。但眼前的实际却是由于农民购买力水平低、提高慢,致使国内市场的扩大受到了严重制约。1978年时,我国县以下市场实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18%,这个比例在1990年时降到了37.04%,1995年时降为25.82%,而到2001年则仅为25.1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2.34%(如按户籍计,则农业户口的居民占全国总人口的73.17%),但乡村的消费品市场却只占全国消费品市场的四分之一,这就是我国这个举世公认的大市场为什么至今仍然还是个潜在的而并非是现实的大市场的基本原因。实际上,农村发展的滞后,必然也制约着城市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如洗衣机、电冰箱和彩色电视机,2001年在农村的普及率分别为每百户29.94、13.59和 54.41台,分别比城镇少66.26、68.31和66.09台。如果农村能够达到城镇目前的水平,仅需要新购置的这三大家用电器,就各需要1.6亿台以上,分别相当于目前家用洗衣机和电冰箱约12年的全国总产量、彩色电视机4年多的全国总产量。可见,当前我国的城乡差距,不仅可能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制约,而且也已经成为扩大国内市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现实障碍。二、加快战略性结构调整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 当前农村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它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制约着缩小城乡差别的进程。20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开始出现的农民增收困难局面,是与我国农产品市场的转折性变化联系在一起的。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对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做出了重大判断: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过去的长期供给不足,已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由此,我国农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业进入新阶段之后的中心任务,是实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即从过去的主要追求农产品产量的增长,转向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扩大加工、增加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但是,不仅实现这样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而且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客观上也制约着这个调整的过程。 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已持续了6年。在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进入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后,主要依靠增产和提价的办法已不足以使农民增收。而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正处于一个重要的结构调整期。在一般加工、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以及必须更加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的社会要求下,乡镇企业已不可能再靠低水平的数量扩张来实现增长。实际上,自1997年以来,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就始终未能达到自己的历史最高水平。 农民从农业中增收困难,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困难,是当前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两大主要因素。实际上,近年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人均纯收入,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1997年,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为1267.69元,而2001年则仅为1165.17元,4年间人均在农业纯收入上减少了102.52元。而我国在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总量,2001年与1996年相比,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约200万人。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我国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重要的阶段性的变化。首先是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阶段性变化。全国在总体上达到小康,城镇居民则绝大多数已稳定进入小康,居民的消费结构出现了阶段性变化。2001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降至37.9%,食品的收入弹性系数急剧下降。以2001年与1996年相比,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2020元,但用于食品的开支只增加109元,且增加的又只是在外就餐和烟、酒、饮料等与农民增收关系不紧密的开支,而在粮、油、肉、菜这4大项农产品的开支上,却项项减少,合计人均开支比5年前减少了131.2元。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民在总体上岂能从农业中增收?其次是技术进步的阶段性变化。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我国就开始进入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行的阶段,不仅高新技术的发展加快,而且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也加快,出现了资本和技术替代普通劳动力的趋势,就业的压力明显增大,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一般加工、制造业的转移步履更加艰难。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城乡人口分布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降至15.2%,而农业劳动力却仍占全国从业人员总量的44.4%。同时,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却只占33.6%。由于城乡人口分布的不合理,购买商品农产品的消费群体过小,因此在人均gdp尚不足一千美元之时,便已出现农产品过剩而导致谷贱伤农的局面。由于服务业比重低,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都向加工、制造业挤,使得转移就业的途径日见狭窄。而城镇化水平低和服务业比重低,又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从根本上说,当前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基本原因,就在于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 必须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这已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但对于为什么要加快城镇化、以及城镇化应当走什么样的具体道路等,却由于人们有着不同的视角而有着不同的理解。从**同志**报告中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不管对于城镇化问题有着什么样的理解,在现阶段的我国,之所以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最基本的目的,还是在于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否则就不仅难以完成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此,必须按照**精神,以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为主要目标,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快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三、要加快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观念和体制 必须在全社会尽快形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完整概念。不能偏重于城市的、发达地区的率先实现现代化程度,而看不到内地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状况。有条件的地方当然应该发展得更快一些,但同时也必须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规范的公共财政和转移支付制度,以促使内地农村的面貌有更快的变化,从而保障整个**较为均衡的发展,保障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现代化。 要克服对小康社会、对现代化目标的片面理解。有些同志只看重gdp增长速度和人均gdp水平的指标,只看重财政收入的增长指标。而农业由于不仅受经济规律的制约,同时还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因此其对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的直接贡献,从指标上看必然是有限的。在农业占gdp比重逐步下降这一规律背后,还要看到,从保障人类食品供给的角度看,农业作为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是不可能改变的这一规律,以及农业人口随gdp中农业比重的下降而下降的规律。忽视了这后两个规律,是不可能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也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的。 农村发展滞后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滞后。因此,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根本途径,就在于促使农村的生产力有更快的发展。近年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已经证明,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只有坚持实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才能开创新局面。但这仅靠农民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各有关部门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引导和支持,真正落实**提出的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早在20多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此目的,必须首先调动我国几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权利。”这是我们党总结几十年农业、农村、农民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后得出的对待农业、对待农民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应该说,只有真正贯彻这个准则,才能加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观念和体制。**同志在**报告中依据我们党对待农业、农民的这一准则,提出了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权益,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以及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着力改善农**疗卫生状况等。只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些方针、政策和措施,坚持完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体制,我们就一定能够解决好“三农”问题,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210311
汇率兑换计算器

类似问答
  •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有哪些关键性指标?
    • 2024-06-27 20:02:45
    • 提问者: 未知
    根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促进公平的经济增长》—提供的...环境主题 第十二项指标: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能源消耗的总量及其结构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
  • 从现在到2020年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2024-06-27 00:44:37
    • 提问者: 未知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2113社会【决胜期】5261 党的**报告中指出:“4102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1653康社会决胜期。所谓决胜,就是举全党全国之力,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斗,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历史实践
    • 2024-06-27 16:04:27
    • 提问者: 未知
    (一)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坚持科学发展, 就是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 着力**制约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 转变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发展。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改造提升制造业,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提高产业核...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是什么?要全一点的
    • 2024-06-27 03:43:48
    • 提问者: 未知
    错了错了第一个对,但是不全面,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515664.htm 这个是对的
  • 乌克兰危机对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么影响
    • 2024-06-27 09:07:53
    • 提问者: 未知
    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有的只警示作用……。乌克兰危机也可称为新冷战时期的克里米亚危机,关于克里米亚问题,由来以久,这里不再展开。新克里米亚危机的警示作用主要有几点;第一个,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发展的动力。而一个逗**,只能起到使历史倒退的作用;第二个,是一个**千万不要在大国之间的争斗中企图左右逢缘,两边讨好,最终只有是害人害己;第三个,是一个**必须建立自己的农业,工业,国防和完备的经济体...
  • 如何看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2024-06-27 13:42:25
    • 提问者: 未知
    “小康”这个概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它大致有三层含义,即**历史上的小康理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和**所规划的小康社会。这三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为了比较准确、...
  • **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 2024-06-27 09:07:54
    • 提问者: 未知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 我国小康社会建设进入了什么阶段
    • 2024-06-27 18:42:05
    • 提问者: 未知
    在2014年7月北京召开****党第十八届**第四次全体会议上阐述了当前阶段。  会议强调,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
  • 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什么影响
    • 2024-06-27 06:22:59
    • 提问者: 未知
    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性指标,是**“十三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什么
    • 2024-06-27 03:06:55
    • 提问者: 未知
    生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
汇率兑换计算器

热门推荐
热门问答
最新问答
推荐问答
新手帮助
常见问题
房贷计算器-九子财经 | 备案号: 桂ICP备19010581号-1 商务联系 企鹅:2790-680461

特别声明:本网为公益网站,人人都可发布,所有内容为会员自行上传发布",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内容有该作者著作权或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清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