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银行来历
思思手工坊
2024-11-16 18:03:11
最佳回答
历史 创办初期 1933年恒生银号创办时期,4位创办人中,何善衡出资最少,只有港币1,000元,但他却与恒生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恒生银号最初设于银号钱庄林立的上环永乐街70号一幢旧建筑物内,何善衡面积只有800平方呎。当时,银号董事长由林炳炎出任,经理和副经理则分别为何善衡及梁植伟,全银号职员仅11人,规模较小。初期主要经营买卖黄金,汇兑及找换的业务。开业首年,获利10,389港元。恒生银号以**为基地,其后业务扩张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 日本侵华时期 1937年,日本发动**,**富户纷纷南下,急于把银元兑成港币。由于恒生已在****遍设业务网络,生意滔滔不绝。****急需外汇以资军费,恒生更独家代理**的兑换业务,从中抽佣,获利甚丰。 1941年,**沦陷,恒生被迫停业。林炳炎、何善衡等人带同资金及18位员工往**暂避。由于当时**已有由区荣谔创办了同名的恒生银号,他们遂改名“永华银号”继续经营。 1945年,**光复后,他们返港,并把恒生银号搬往新址中环皇后大道中181号自置物业重新开业,新店规模较以前大。1946年,利国伟应邀加入,主理海外黄金买卖。 战后初期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实行一连串严格的外汇管制。至韩战时期,联合国对****实行经济封锁,这既打击了海外对****的投资信心,也对原先拥有**网络的银行业务不利。此外,战后**经济起飞,制造业及地产业崛起,借贷需求增加。在这两种因素下,**的银行开始转型。 由于失去了****的联系,恒生也开始了业务转型。1952年12月5日,恒生注册为**的私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港元,实收资本500万港元,并成立新的董事局。当时,林炳炎已去世,由何善衡出任董事长,梁植伟任副董事长,何添任总经理。1953年,恒生迁入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中163至165号一幢5层高的自置物业,全面开展商业银行的业务。 当时,恒生主要客户是巿民大众及中小型企业。何善衡为职员订下了一系列服务守则,规定员工必须以诚待客,深得社会大众欢迎。至于中小企客户,主要为广东籍的制衣、玩具、电子、塑胶、五金的厂商。他们希望得到信贷,但却没有公司资产负债表及支持他们取得信贷的足够条件。由于恒生早已了解他们的背景,故不介意批出信贷。这些小公司,后来也发展成大公司、大集团,并成为恒生的长期客户。 1959年10月,恒生将注册资本增至3,000万港元,实收资本1,500万港元。1960年2月7日,恒生改组成**的公共有限公司,正式改名为“恒生银行”。同年,在九龙油麻地及旺角成立两间分行,积极开拓港九的分行网络。1962年圣诞节,新总行大厦恒生大厦落成启用,楼高22层,是当时**最高的建筑物,而恒生总行则于1991年迁至中区消防局旧址。恒生银行 从1954年至1964年,恒生的资本帐户从630万港元增至5,250万港元,存款从2,100万港元增至7.2亿港元;总资产从3,200万港元增至7.61亿港元。在1965年**股灾发生前,恒生在存款和资产方面是**最大的华资银行,并在银行零售业务方面逐渐成为**上海汇丰银行的主要竞争对手。 [编辑本段]1965年银行危机:恒生控股权易手 1965年1月,**爆发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型的银行危机。 事缘在1月23日,明德银号发出的约值700万港元的美元支票遭拒付。消息传出后,许多存户纷纷拥至提取现金,由于银号一时间无法支付数额庞大的提款,最后1月27日,****正式接管明德银号。其后,挤提蔓延至其他华资银行,如广东信托银行、恒生银行、广安银行、道亨银行、永隆银行等等。经**上海汇丰银行及渣打银行声明对**的华资银行作出无限量支持,加上港府采取多项措施,至2月10日,风波暂告平息。但事件并未就此完结。直到3月,仍有部分报纸刊登了一些没有根据、中伤本地银行的流言,恒生是其中之一。期间,大客户悄悄地取消帐户;至4月初,挤提再次爆发,恒生银行更是首当其冲。 最先出事的是**仔分行。当时大批客户涌至提取存款,身为总经理的何添劝告不要急于提款。个别二、三十万港元的大客户如警司韩森,要求何添签名担保才停止提款。在总行,提款的人潮更伸延至皇后像广场的**会所。汇丰再次表明支持恒生银行,并委派职员驻守恒生总行大堂,以证明有足够的现金供应,一叠叠的钞票遍布大堂的各个角落。但是,情况并未有改善的迹象。4月5日,恒生银行一日之内失去了8,000万港元存款,占银行存款总额的六分之一,至4月上旬共失去了2亿港元。 面对这个困境,何善衡召开了董事局会议商讨对策。其时,得出了三个解决方案:恒生银行 1. 接受美国大通银行的援助; 2. 停业并由**接管; 3. 向汇丰寻求协助。 经过多日商讨,在4月8日,董事局决议把银行控股权售予汇丰,并交由通晓英语的利国伟全权处理。4月9日,在得到**财政司郭伯伟的批准后,立即与汇丰进行谈判。在谈判中,双方在恒生的总价值及出售股权数量分歧较大。汇丰认为恒生总值6,700万港元及要求收购恒生76%股权;但恒生方面认为其总值1亿港元,并只愿意出售51%股权。由于汇丰顾虑到若恒生倒闭自己也难以独善其身,遂于4月12日答允以5,100万元收购恒生51%股权(其后增持至 62.14%)。消息传出后,风潮也告平息。 据悉,何善衡因恒生控股权从此断送而哭了两个晚上。不过,在出售当日,他亲自召开大会向员工解释,稳定人心。汇丰却无疑成了大赢家。汇丰不单以低廉的价钱买入最宝贵的资产,也除去了**银行业最具威胁的对手,奠定了其在**银行零售业的垄断优势。在收购后,汇丰只派出4位代表加入董事局,并继续保持原来的华人管理层,何善衡等人也得以留任,这是汇丰的远识卓见。当时,**上海汇丰银行总经理桑达士认为,恒生银行的成功在于其华人的管理层,所以汇丰不必插手。 [编辑本段]被汇丰收购后的恒生 在汇丰作为后盾下,恒生业务更大为扩展。 主力中小企业务 管理层仍坚持着专向中小企业埋首为主要方针。当时1960至70年代,**工业起飞,中小企普遍缺乏资金扩展,恒生却给予财政上的支持,提供信用证及出入口融资服务。如华资大户郑裕彤发迹前,由他主理的周大福珠宝,得力于恒生的资助,往后由珠宝业进军地产业。而长实也与恒生素有渊源,当年李嘉诚经营塑胶花厂时,曾设法与何善衡会面。会面后,何善衡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认为他做事干练,是有潜质的客户。 小公司演变成大企业后,更成为恒生的长期客户。例如长实不少的楼盘,就由恒生提供按揭;由郑裕彤主政的新世界,恒生至今仍是其主要往来的银行。 住宅楼宇按揭服务 自1960年代开始,**地产业也逐渐变得兴旺。为了力争中小型楼宇按揭市场,在1967年,恒生首创为中产阶级(又称“夹心阶层”)提供长达7年期的住宅楼宇按揭服务,一改当时最多为期3年的做法,令中产阶级得以置业。 招股上市 1972年,恒生银行在**上市。它将股份面值降低,由1股变为10股,并发行新股,使实收资本从4,500万港元增至1亿港元。同年5月,恒生将其已发行股份的十分之一,每股面值10元共100万股,以每股价格100元公开发售,结果获得29倍的超额认购,冻结资金28亿港元,相等于****1971年财政收入的一半。6月13日,恒生在**交易所**上市,这是战后在**上市的第一家银行。当天,恒生以175元高开,全日最高升至186元,最后以165元收市,即恒生市值已高达16.5亿。恒生银行 此外,恒生的名字更因其在1969年编制的“恒生指数”而深入人心。 扩展分行网络 另外,恒生银行也在**及****扩展分行,建立更广泛的网络。至1972年上市为止,恒生在**已拥有20间分行,超过2,000名员工,成为仅次于汇丰的商业银行。及至1981年,分行数目更增至45间。同年,更取得在地鐡沿线开设分行的专营权。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恒生在****陆续建立分行。 收购永安银行 1980年中期,银行危机爆发。1984年,永安银行传出丑闻,总经理郭志匡挪用1,000万美元作为己用。1985年,永安由于无法收回该行董事及行政领导人的贷款,银行资本出现负值。1986年5月,恒生银行与永安银行达成协议,由恒生向永安注资1.76亿港元,取得该行50.29%股权,至此,恒生银行成为永安银行的最大股东。在恒生经营下,永安转亏为盈。1993年1月,恒生将永安银行卖给大新金融集团,获利4.78亿港元。 开拓****市场 主条目:恒生银行 (**) 恒生银行 (**)为恒生银行全资子公司,于2007年5月28日成立,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东莞、深圳、福州、南京及宁波共九间分行及21间支行,并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南京设离行式的自动柜员机。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