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到现代的变化

? 2024-06-06 10:42:01
最佳回答
具体的: 社会生活的变化 清末民初,经过辛亥**的冲击,**社会风尚急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剪去了发辫。清朝强迫汉族男子束发留辫,晚清的进步人士把辫子视为民族的耻辱。武昌**后,**党人动员群众剪除发辫。南京临时**成立后,发布法令,要求人们剪辫易服。其次是服饰变化。封建社会,以服饰区分人们的身份地位。辛亥**后,千百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辨等威”的作法被社会废弃,于是人们的服装样式开始多样化。当时人们对沿袭已久的缠足之俗进行了严厉批评,出现了不缠足运动,各种不缠足团体和禁缠足宣传,遍及全国。1912年3月13日,南京临时**颁布《劝禁缠足文》,对改变缠足陋习起到重要作用。南京临时**还发布了《严禁**通令》,严厉禁烟。 清末民初的女性 清末的**社会众生相 服饰变化与衣冠之治的解体 从习俗和观念的变化**近代社会 清末民初,**社会出现了鼎新革故的社会潮流,社会风尚新旧并存,而**新潮流涉及领域广泛、气势之大是**历史上少有的,给**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 清末民初外国人在**的活动 思想观念的更新 南京临时**发布法律,要求民众革除前清腐朽生活习俗,革新礼仪称谓,废除叩拜、作揖、请安、打千、拱手等旧式礼节,改行鞠躬、脱帽、握手、鼓掌等礼节。婚丧礼节也改为新式,废除旧式婚丧的各种落后礼俗。人们的称谓,不再使用“大人、老爷”,一律以“先生”、“女士”、“君”相称。传统观念逐渐被新观念代替,认识到封建君权、神权、族权、夫权是对个人人格的摧残,提倡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力求打破封建枷锁,给人民平等权利和地位。 晚清帝国的“市民社会”问题 南京临时**以法律的形式,给各种职业的人们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权利,取缔买卖人口及**契约。当时全国反对**纳妾,要求实行一夫一妻制,要求有财产独立权,个人自立,不苛待佣工等。各种以人道主义、解放**为宗旨的社会团体纷纷建立,辛亥**打破了禁锢人的个性发展的封建枷锁。这时,人们开始对国事政事发生兴趣,各种**、结社、选举活动得到广泛发展。知识妇女也开始投身于**。 当时人们重视工商业的作用,认为办实业是救国的重要手段。人们打破了传统的四民观念,为发展实业殚心竭虑,投资设厂,各地出现工商业大发展趋势。 清末的工商金融 民初,新学大倡,学生选择专业,考虑其实用价值及利益,法政科招生,成千上百人报考,传统的作诗填词、习经读史、心学理学,不再受人重视。社会上也出现了追求奢侈浮华的风气,社会各类消费性行业得到发展,对封建社会传统道德**观念进行冲击。与此同时,**固有的学术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清末学术观的变革 晚清学术分科观念及方案 学术史:清末民初的显学 王国维:国学与西学 晚清国学**王国维 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与敦煌学的发展 文学艺术的繁荣 清末民初出现了揭露社会腐朽黑暗的“谴责小说”,如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和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揭露了清朝各级官吏、衙门的腐朽黑暗。还出现了一些反映**的小说,如《广州乱事记》、《新汉演义》、《血泪黄花》,描写了黄花岗**和武昌**。 知识分子积极研究和宣传欧美的思想和文化,出现了许多译著,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约翰·穆勒的《自由原理》等,从中吸取进化论、天赋**论和西方近代**方案,作为反对封建**的思想武器。文艺作品也被大量翻译,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的作品,陆续翻译出版。最著名的翻译家是林纾,他根据别人口译,把外国作品翻译成**的古文。 晚清文化、文学与现代性 莎士比亚全集 狄更斯作品选 巴尔扎克作品选 此外,出现了现代话剧和新式音乐,当时“学堂乐歌”的创作大为盛行,出版了不少课堂歌曲的教材。在美术方面,涌现出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掌握新技巧、勇于创新的画家。如李叔同、吴昌硕、高剑父、刘海粟等。蔡元培则第一次提出了必须对国民进行美术教育。 新闻出版业的进步 清末民初,西学得到很大发展,加上新印刷技术的普遍使用,新闻出版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1897年,夏瑞芳、鲍咸恩等人联合创建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时只有印刷所,后成为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综合性出版企业。1921年1月,陆费逵、戴克敦、陈协恭、沈知方等人创办中华书局。它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身,是**初年影响极大的近代出版企业。民营出版发行业的发展,很快就超过了教会和官办的出版机构。 **派在活动期间,也促进了出版活动。如1902年陈范创办《苏报》,聘请章太炎任主笔,发表了大量批判封建**的文章。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刊《民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据推算,当时全国的各种报刊杂志有1000余种。**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分不开。 清末民初的**文化情形(图片) 近代教育的发展 清朝末年开始建立新的教育体制。1903年清朝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学制,称为“癸卯学制”,奠定了**近代教育制度的基础。章程颁布后,各类学堂迅速发展,到1909年,全国各类小学已达5万多所,高等学校123所。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清朝廷还先后派遣青年学生和官员出国留学,民间也大量出现自费留学生。留学生在在国外大大开阔了眼界,接受了新知识,成为**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 张之洞与晚清学部 京师大学堂章程 ****对清末的教育体制又进行了改革,主要措施包括:设置新教育机构。如将学堂改称为学校,男女可以同校,废止读经,禁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禁止体罚,取消清朝贵胄学堂等。改定教育宗旨。把清学部教育宗旨中关于“忠君、尊孔”的内容取消,以“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为教育的根本宗旨。重订学制。初小4年为义务教育,高**年,中学4年,大学本科3年或4年,师范学校本科4年等。又陆续颁布各种学校令,补充已公布的《学校系统令》,全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初年的教育制度改革,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快速发展。 简略的: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倡女权,大众传媒的兴盛,物质文明的进步,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习俗的变化,新式教育的发端,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想文化的演进参考资料: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近代民俗变迁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近代民俗变迁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以下从礼仪、消费、服饰、饮食、居住、出行、节日、婚丧等八个方面进行概括,大致可以窥见近代民俗变迁的基本脉络。 1.礼仪习俗的变化:在**战争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社交礼俗和祭典礼俗,包括称谓、见面礼等仍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人们见面要行作揖、拱手、跑拜、请安等礼。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尊长,最隆重的是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辈之间一般用作揖、拱手方式即可。与此相适应还有一套“大人”、“老爷”、“太太”、“老太太”等称谓。然而,开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先是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1912年**成立后,明令祭孔时“除去拜跑之礼,改行三鞠躬,祭服则用便服。”(注:《丁祭除去拜跪》,〔上海〕《申报》1912年3月5日。)不久,又明令废除社交中实行的叩拜、相揖、请安、拱手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为主。同年8月17日,****公布了《礼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新式礼节的合法地位(注:《东方杂志》第9卷第4号,1912年9月。)。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靶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通常的“文明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此外,在城市中交际舞的流行、生日聚会以及同事宴请等,都反映出近代交际习俗的新变化。 2.消费习俗的变化: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以及**新式商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对传统消费习俗产生巨大冲击,并直接导致了消费习俗的变迁。在**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不过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等少数地区和官僚富裕之家,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不少洋货,包括各种哈剌呢、哔叽、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一应俱全,而且其售价“并非贵得惊人”(注:姚镐编:《**近代对外贸易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106-1107页。)许多“农民亦争服洋布”,中产之家更是“出门则官纱纺绸不以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注:宋延斋:《蒲圻乡士志》,转引自严昌洪:《**近代社会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页。)。此外,赛马、赛船、网球、足球、西餐、啤酒、西式点心、西式饮料、业余剧社、公园、室内音乐会、电影、电灯、电话、自来水、邮政、电车等西式生活方式无不影响到**人消费方式的改变,使**人消费结构、消费内容均发生重大改变。此外,以上海为例,**消费、游乐消费也成为商人、富人等消费方式中的重要内容。 3.服饰习俗的变化:**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至清代**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民谚有“孔雀翎,马蹄袖”之说。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为此,部分**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在19世纪50年代,**、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1903年胡汉民任教的广西梧州中学允许学生可以在岁时年节“披洋衣揖孔孟”(注:《胡汉民自传》,〔北京〕《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2期。),可见在学生中穿洋服的人已不在少数。当时的出“洋”留学生更多着洋装。清亡后,曾出现过“洋装热”,在通都大邑,人们“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注:《潘月樵请用国货》,〔上海〕《申报》1912年3月4日。),在偏远小城,“文武礼服,冠用毡也,履用革也,短服用呢也,完全欧式”(注:**《慈利县志》卷17,风俗。)。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战争前后,西方人到**,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注:〔英〕哈利:《太平天国**亲历记》,王维周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人的基本装束。然而,19世纪80年代以后,**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首先,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派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883年康有为在广东南海县成立不缠足会,1896年又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1897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成立不缠足会,不久不缠足会遍及东南沿海地区。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还发出上谕禁止缠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成立后,临时大****下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 辫发虽系清代男人的形象标志,但却是满族习俗同化汉族的结果,在外国人面前,却又成为**人的民族标志了,而这种民族标志,在近代又成为与开化世界趋向短发的世界大潮相背驰的“落后”、“不开化”的标志而体现的。 戊戌时期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中公开要求清**“断发”易服,一般开明人士也发出了剪辫的呼声。清**更在1911年允许官民自由剪发了。辛亥**爆发后,辫子陆续剪掉。当时甚至出现了众多的理发店取代了众多的“剃头匠”。连袁世凯也剪掉了辫子。**的成立更带来了短发的普及。 4.饮食习俗的变化:**是世界上饮食文化发达的**,至清代已逐渐形成了川、粤、鲁等各种菜系以及其它各地方风味菜肴及小吃。至**战争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社会的饮食习惯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渗入,西方的一些饮食也逐渐传入**,至19世纪中叶以后西式饮食开始在一些沿海通商城市流行。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注: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这一时期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等“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注:《大公报》光绪二十八年5月25日、8月23日。)。北京的西餐饭店档次很高,象“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注:胡朴安编:《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一,上海书店1986年版,第2页。),以至官商各界人士每每出入其间。辛亥之后,在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一种时髦。海昌太憨生在《淞滨竹枝词》中写道:“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又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注:顾柄权:《上海风俗古迹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12页。)。总之,在以“洋”为时尚中,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渐受**人的欢迎,如啤酒、香槟酒、奶茶、汽水、冰棒、冰淇淋、面包、西点、蛋糕等皆被国人接受。说明西式饮食已引起了**饮食习俗的较大变化,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5.居住习俗的变化:中西居住习俗差异较大,这里既有都市化程度问题,也有不同的风俗问题。皇家建筑是**古代建筑中的杰出代表,不过它与民居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窑洞、南方的天井院落、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和土楼、北方草原的毡包等,都是**传统民居的典型形态。通常**传统民居以平房为主,这主要与**有广阔的土地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落后有关。在近代,由于受西式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都市化程度的提高,在一些通商口岸,**人也开始建筑西式或半西式住宅,出现“huán①huì②多仿西式”的风尚。邓子琴在《**风俗史》中称,“晚清园亭,亦参以西式建筑,而通都大邑,几于触目皆是矣”。在天津,小洋楼渐渐取代北方的四合院而成为当地居室建筑的新潮流;在沈阳“建筑宏丽,悉法欧西,于是广厦连云,高甍丽日,绵亘达数十里”(注:《奉天通志》卷97,礼俗三、居室。);在青岛,“市内住屋多属欧式建筑”(注:袁荣叟:《胶澳志·民社志》,第72页。);在汉口,“尺地寸天,huán①huì②日密,中西厂肆,角胜争奇”(注:**《夏口县志·序》。);在上海除了兴建了大量西式建筑外,还出现了西洋建筑风格影响下的**民居——里弄房屋。受上海影响,汉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岛等地也相继在租界、码头、商业中心附近建成了里弄住房。此外,与西式建筑的引进,钢铁、水泥、机制砖瓦、建筑五金、自来水、电灯等也大量应用。使近代**居民尤其城市居民的居住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6.出行习俗的变化:出行习俗是与交通工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传统社会,代步工具主要是马车、牛车、肩舆(轿子)、木船以及骑马、骑驴、骑骆驼等。其共同特点是多用畜力、人力或自然力,速度慢、活动范围小。交通落后,必然造成社会的落后。在近代,随着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等的引入,逐渐导致了**传统交通工具的变革。人们出行一下子就由“乡人”而变成“国人”。汽车兴起后,“男女授受不亲”的陈腐观念被打破了“男女杂坐不以为嫌”(注:**《夏口县志》卷二,风土志。)。使传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7.节日习俗的变化:中华民族的节日习俗独具特色,近代的岁时令节从总体上仍然沿袭自古以来的民间形成的节庆习俗,如元旦(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但这些节日是依据传统历法而来,属于封建农业文明的产物,且多有传统民间信仰色彩,因此,它有不适应近代工业社会的落后性也是非常明显的。清末已有改历的呼吁,梁启超于1910年就撰写《改用太阳历法议》一文,主张采用太阳历代替阴历(注: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25,〔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成立后,断然于1912年1月2日宣布全国改用阳历,以求与国际上通行历法相一致。改历后,必然引起岁时节日习惯的变化。首先就是一些有意义的新式节日、纪念日相继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和日常生活之中。**初年的新纪念日除了**成立日(元月1日)和国庆(10月10日)纪念以外,还有**先烈纪念日(3月29日)、国耻日(5月9日)、植树节(清明节)等,二三十年代又有了国际妇女节(3月8日)、儿童节(4月4日)、国际劳动节、**纪念节(5月4日)、教师节(8月27日)等等。特别是受西俗影响,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城市中普及。这些都为**的节日时令习俗增添了异彩。 8.婚丧习俗的变化:婚礼是标志与庆贺结婚的民俗形式。近代汉族主要的婚姻形态仍然是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受男女平等观念以及西方婚俗的影响,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与外国人交往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前日为春甫婚期,行夷礼”(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清代日记汇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0页。)。光绪年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了婚姻论财不问门第的现象,西式婚礼渐有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结婚形式在大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开始流行,“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注:徐珂:《清稗类钞》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87-1988页。)。文明结婚,除婚礼地点不在教堂,不用牧师主婚外,许多仪式大致从西礼中移植过来,虽然杂有**传统婚礼的某些内容,但精神和形式上基本上是西方化的。总之,近代在通商口岸及沿海城镇“文明结婚”的流行,毕竟反映出**婚俗的变化,代表着晚清婚俗变化的正确方向。 20210311
汇率兑换计算器

类似问答
  • 新**与旧**之间的变化
    • 2024-06-06 07:26:23
    • 提问者: 未知
    引进外资,提供免税优惠期,合作办厂,学习吸收国外企业资本管理营销方法。...1984年,**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
  • **现代化建筑成就有哪些?
    • 2024-06-06 04:14:31
    • 提问者: 未知
    通信网的技术装备基本实现了由引进为主向国产为主的转变.2000年,我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td-scdma,被国际...主要电子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上缴...
  • 现代化**的标准?
    • 2024-06-06 04:53:04
    • 提问者: 未知
    六位一体,就是实体经济、现代金融、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市场经济全方位开的,这6个要素构成了所谓的现代化经济体制...现代化强国第一个指标是要形成强大的综合国力,当然,...
  • 从宋朝至明清的南北地区食物的发生的变化
    • 2024-06-06 23:00:39
    • 提问者: 未知
    汉唐时期虽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比重逐渐下降,因其单产低于粟、麦、稻,增产潜力小,逐渐向着副食方向发展。到了唐代,传统主粮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稻米取代粟的首席...
  • 木兰溪以前到现在的变化
    • 2024-06-06 03:17:42
    • 提问者: 未知
    我市的木兰溪,在50年代初本是一条清澈见底,鱼虾成群的河流,处处可见嬉水的孩童和淘米洗菜的妇女,但是近年,由于溪上游的木兰糖厂等工厂不重视环保和对污水的正确处理,任意地排放废水废渣,致使木兰溪水质变坏,鱼虾绝迹。望着溪面上漂浮着黑色的泡沫和死鸡,死鸭,还有谁敢下河游泳,用河水洗衣作饭呢?河两岸的农民因用了污染的水灌溉庄稼,使庄稼减产……。农民曾多次要求县里主管部门解决污染问题,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拖...
  • 中秋节古代习俗与现在的习俗的变化
    • 2024-06-06 00:12:07
    • 提问者: 未知
    古代:女子拜月祈求美丽容颜 从古至今,有关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莫过于嫦娥奔月。据公开资料显示,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
  • **现代化、集约化养猪有多普及?
    • 2024-06-06 04:45:45
    • 提问者: 未知
    日前新闻报导,在某海归博士的带领下:“脏、乱、腥”的传统单一型养殖场脱胎换骨,变成了环保型、标准化生态养殖企业。在信诚畜业养殖场可以看到,种猪繁育场、…
  • 从支付宝抢红包、刷福字变为年味的一部分中,你看出了时代的什么变化?
    • 2024-06-06 16:02:41
    • 提问者: 未知
    从支付宝抢红包、刷福字变为年味的一部分中,你看出了时代的什么变化?一、支付宝给人们生活带来快捷方便。支付宝从十多年前开始,转入第三方**后,人们购物、资金存转都在瞬间(几秒或几分钟)...
  • 平安**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什么现代化?
    • 2024-06-06 14:16:51
    • 提问者: 未知
    平安**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总体**安全观,实施**安全战略,维护和塑造**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
  • 从时代的角度看,应该怎么评价晚清重臣李鸿章?
    • 2024-06-06 09:14:31
    • 提问者: 未知
    从时代的角度看,应该怎么评价晚清重臣李鸿章?有人说是裱糊匠,有人说是英雄,有人说是**贼。李鸿章早年随老师曾国藩**太平天**动与捻军**,并奉命组建淮军。随着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
汇率兑换计算器

热门推荐
热门问答
最新问答
推荐问答
新手帮助
常见问题
房贷计算器-九子财经 | 备案号: 桂ICP备19010581号-1 商务联系 企鹅:2790-680461

特别声明:本网为公益网站,人人都可发布,所有内容为会员自行上传发布",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内容有该作者著作权或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清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