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半伦的小迷弟?
2024-11-16 07:23:59
最佳回答
p2p技术简介一 是p2pp2p即peer to peer,称为对等连接或对等网络,p2p技术主要指由硬件形成连接后的信息控制技术,其代表形式是软件。p2p起源于最初的联网通信方式,如在建筑物内pc通过局域网互联,不同建筑物间通过modem远程拨号互联。其中建立在tcp/ip协议之上的通信模式构成了今日互联网的基础,所以从基础技术角度看,p2p不是新技术,而是新的应用技术模式。二 技术简介 1.关键技术 p2p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环境的新的应用型技术,主要为软件技术。 (1) 对于互联网上众多计算机,p2p应用比其他应用要更多考虑那些低端pc的互联,它们不具备服务器那样强的联网能力,同时对于以往的p2p应用技术,现在的硬件环境已经更为复杂,这样在通信基础方面,p2p必须提供在现有硬件逻辑和底层通信协议上的端到端定位(寻址)和握手技术,建立稳定的连接。涉及的技术有ip地址解析、nat路由及防火墙。 (2) 在应用层面上,如果两个peer分别代表两家不同的公司,而且它们已经通过互联网建立连接,那么一方的信息就必须为另一方所识别,所以当前互联网上关于数据描述和交换的协议,如xml、soap、uddi等都是一个完善的p2p软件所要考虑的。(3) 有通信就要有安全保障,加密技术是必须要考虑的。 (4) 其他需考虑的有如何设置中心服务器,如何控制网络规模等。 2. p2p技术与现有互联网技术比较 目前互联网主要技术模式是s/c方式,此方式要在互联网上设置拥有强大处理能力和大带宽的高性能计算机,配合高档的服务器软件,再将大量的数据集中存放在上面,并且要安装多样化的服务软件,在集中处理数据的同时可以对互联网上其他pc进行服务,提供或接收数据,提供处理能力及其他应用。对于一台与服务器联机并接受服务的pc机来说,这台pc机就是客户机,其性能可以相对弱小。而p2p技术的特征之一就是弱化了服务器的作用,甚至取消服务器,任意两台pc互为服务器,同时又是客户机,即对等。3. p2p技术严格的说是一种网格网格的定义:网格是在网络之上运行的软件基础设施,是连接集成不同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应用系统的纽带和粘合剂。4. p2p技术特性 (1) 既是s又是c,如何表现取决于用户的要求,网络应用由使用者自由驱动。 (2) 信息在网络设备间直接流动,高速及时,降低中转服务成本。 (3) 构成网络设备互动的基础和应用。 (4) 在使网络信息分散化的同时,相同特性的p2p设备可以构成存在于互联网这张大网中的子网,使信息按新方式又一次集中。三 技术应用p2p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及时通信: icq 、oicq及ip电话技术2.文件和其他内容共享——bt技术现在人们已经很熟悉用**资源,bt的全名,叫做bittorren,中文译作/比特湍流,有许多网友直取谐音,戏称之为/变态,如抽掉贬义的色彩倒是十分形象,因为它的确是一种不同于互联网常态的资源交流机制。作为一种革新性下载工具,bt吸纳了p2p的技术优势,简单而有效地实现了下载压力的分担。bt首先在上传者端把一个文件分成了z个部分,甲在服务器随机下载了第n各部分,乙在服务器随机下载了第m个部分,这样甲的bt就会根据情况到乙的电脑上去拿乙已经下载好的m部分,乙的bt就会根据情况去到甲的电脑上去拿甲已经下载好的n部分,这样就不但减轻了服务器端得负荷,也加快了用户方(甲乙)的下载速度,效率也提高了,更同样减少了地域之间的限制"比如说丙要连到服务器去下载的话可能才几k,但是要是到甲和乙的电脑上去拿就快得多了。所以说用的人越多,下载的人越多,大家也就越快,bt的优越性就在这里。而且,在你下载的同时,你也在上传(别人从你的电脑上拿那个文件的某个部分),所以说在享受别人提供的下载的同时,你也在贡献。3.搜索引擎——基于p22的适应性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本文提出的基于p2p的适应性信息检索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由若干个自治的结点组成,它们按照网络架构组成一个信息检索网络,每一个结点都是对等的。每一个结点都由一个客户端代理和一个服务器端代理组成。用户通过客户端代理提交提问,对于每个提问,客户端代理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元搜索、爬行器和转交给服务器端代理等三种方式的任意组合进行检索处理,对于三种方式返回的结果文挡,客户端代理经过合并过滤之后呈现给用户。用户在浏览结果时,通过将文档标记为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方式,向客户端代理提交相关反馈。利用这些反馈,客户端代理可以建立一个用户模型,该用户模型一方面将用于今后的结果过滤,另一方面也将用于修改用户的原始提问,以便今后进行进一步的检索处理。与此同时,服务器端代理负责结点之间的通讯,它可以在接收用户模型和相关文挡的基础上,进行用户聚类,并在聚类的基础上,在具有相同或相似兴趣的用户之间实现合作式推荐和转发检索请求,单个结点的内部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4.协同工作——p2p技术对e-learning应用模式的影响基于 p2p 思想的知识交流型学习:p2p是一种技术,但它更是一种思想,是有着会改变整个互联网现状潜能的思想。它将人们直接联系起来,让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直接的交互,从而使得网络沟通变得更为容易、资源共享更为直接,因而它在加强网络人际交流、文件交换和分布计算等方面大有前途。随着 p2p 技术的兴起,基于p2p思想的知识交流也开始在网络上出现。如 learningideas公司提供的可以即时捕获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知识交换方案,就包含了一套独特的匹配和转发系统,它能够让外在的知识随信息交流实时传递。learningideas的技术与企业呼叫中心的路由系统非常相似,它允许基于知识技能的路由和匹配,在发生现实需求和特定问题时可以让一个用户与另一个相关的用户联系起来。与传统 e-learning系统相比,基于p2p思想的知识交流方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无需创建专门化的学习环境,也无需正式安排教学活动,就可以在学习者和他人之间提供知识分享的通道。 目前主流的e-learning系统如ellumniate、centra、webex等也提供一些同步学习和协作解决方案(如虚拟“在线会议室”等),它们虽然可以允许学习者进行非正式的学习交流和直接沟通,但这类学习活动一般都需要在主题、时间和交流人员等方面制订明确的计划和安排。基于p2p的知识交流方案却不同。当一位用户或学员遇到某方面困难时,他在learningideas系统中把自己的问题表述出来,系统就可以立刻帮助他转接到某个具有此类问题解决经验的同事或学员用户那里。就像和身边的人随意询问交流一样,这种虚拟的即时沟通方式能够更快捷地解决用户所遭遇的现实问题,并消除了通过正式教学系统进行学习的时空障碍。 基于p2p技术的非正式知识交换方案,真正的价值是它使得学习和交流能够在网上随时发生,并能融入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流程当中。这种随机、自由、及时的知识交流方案不仅使学习交互可以发生在每位网络用户身边,而且非正式知识交流的学习过程也能够被记录存档。当人们加入p2p网络的时候,所有用户都拥有了平等的机会,都可以容易地在网络上自由沟通思想,随时交流学习,并进而从与对方的交流和沟通中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p2p摆脱了中间服务的羁绊,它重新将人们通过网络直接联系起来,使人际间的知识交流更为迅速和便捷,从而提高了人们解决学习问题和处理社会事务的效率。四 p2p技术的不足及目前的解决途径管理问题和安全问题是p2p目前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在p2p技术结构中,中心节点的意义被大大弱化甚至完全消解。去中心化的特点将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网络传播结构的扁平化特点也会进一步凸显。这样的传播结构,使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与控制更为复杂与困难。从管理的层面看,p2p技术最主要的挑战体现在两方面:对不良内容的传播控制更为复杂;版权管理更为困难。在国外,p2p在版权管理方面带来的问题引起了更大的关注,据报道,美国国会知识产权办公室目前已草拟新版法案,力图禁止这类p2p软件的应用;英国更是早在2003年10月就通过了立法决定执行颇有争议的欧洲版权法令,这个立法从理论上明确了,使用类似的p2p服务将可能构成犯罪。目前的解决方法:利用jxta技术(juxtapose 并行技术)。jxta技术提供了建立p2p网络应用的核心技术,旨在为p2p应用建立一个通用的开发**。jx2ta技术主要包括一个独立于编程语言系统**和网络**的协议集,这个协议集说明了p2p应用的最基本的需求。可以说,jxta是位于操作系统或虚拟机之上的p2p网络服务或应用之下的一个p2p堆栈,它提供了p2p应用所需的核心功能。 但是也有人对此持批评态度,例如,方兴东认为:p2p的交流如果是在个人与个人之间,如果没有任何商业行为在内,那么就不应该用知识产权来限制。当然,技术肯定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相关法律手段的加强,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法律的制定应该着眼于未来而不是眼前,着眼于社会全局利益而不是个别利益。五 前景展望从p2p技术的发展轨迹来看,它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一致的,那就是从技术导向逐渐转向市场导向,从专属用户逐渐转向普通用户这也意味着,这些技术的影响力将从纯技术层面转向经济、文化与社会层面。p2p技术既然可以为个人对个人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提供方便,自然也能为媒体对媒体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提供可能。p2p技术也可能成为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新**,也可能加速媒体形态的演化。对于媒体机构来说,现在能感觉的似乎更多的是潜在的威胁,因为它们在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媒体中的中心特权地位会受到挑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媒体机构把自己视作一个普通的信息产品的生产者,也许就能从2技术中找到新的希望。作为一种越来越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技术,p2p对于未来的网络传播特性的影响,虽然还一时难以做出全面描述,但是影响正在开始而且会继续,这正像技术一样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网络作大众媒体的属性。参考文献:1.p2p技术与网络传播的未来 彭兰 第7卷 第1期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基于p2p的适应性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 江 淇3.技术思想对 e-learning 应用模式的影响 李芃 4. 浅谈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网格技术 王东 管江**. 信息技术一种全新的p2p网络解决方案——jxta技术 王旭辉 郑雪峰 姚宣霞6. p2p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陈 姝 方滨兴 周勇林7.p2p技术的应用及其研究现状 赵 恒 陈 杰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