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题材股是有炒作题材的股票.这些题材可供炒作者(所谓**)借题发挥,可以引起市场大众跟风.例如,能源紧张了,一些替代性的生产酒精的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工厂就成为炒作题材,称为新能源概念股,外资进入股市了,又出现了外资收购概念股,奥运申办成功了,立刻就出现了奥运概念股.总之,一切可以引起市场兴趣的话题,都是炒作题材,所涉及的股票,也就成了题材股. 蓝筹股、题材股:上涨的背后是什么? 在石化、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大盘蓝筹股连续走强的带动下,周四沪深两市放量上涨,但至尾市收盘之时,传媒、元器件、家电等行业指数却后来居上,小市值指数也再度超越大市值指数,显示出题材类板块丰富的股价弹性。从目前情况来看,蓝筹股的低位活跃表明了部分价值型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在1400点以下加大了低位建仓力度;而题材类个股的活跃则进一步显示出市场人气又开始重新趋旺。从短期来看,尽管当前的反弹行情仍可能会出现多次反复,但从未来市场的热点演化趋势上来看,引导中级反弹的两条主线却已经在当前的板块轮动中日趋明朗。 蓝筹股:反弹来自于"软着陆预期" 随着宏观调控逐步进入"效果观察期",前期遭遇抛售的大盘蓝筹股已经开始明显止跌;而投资者对宏观经济中长期运行趋势的"软着陆预期",则使得部分具备长期战略眼光的机构投资者开始逢低买入蓝筹股。最近,市场较为担心的是来自于央行的市场化干预,即以总量调控为主的"加息政策"。但是,近期**统计局和**的表态出现了明显的"不加息倾向";周四美联储宣布仅仅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这更是大大缓解了我国跟随性升息的压力。因此,在前期市场所普遍关注的"加息预期"出现消退的情况下,有关宏观经济软着陆的预期已经逐渐占据市场上风。从短期来看,加息压力减轻本身也足以重新凝聚市场人气,并成为引导蓝筹股反弹的**。 从最近两个交易日蓝筹股的反弹次序上看,石化股、煤炭、有色金属、电力、钢铁依次成为领涨的大蓝筹。其中,齐鲁石化和扬子石化早在5月底就已经结束调整,而上海石化和中石化则在6月底启动。从行业基本面上来看,由于石化行业不在本次宏观调控的重点范围之内,而且大多数石化产品属于消费驱动型,行业景气周期长,在市场低迷之时,石化股率先反弹很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可。其次,由于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同属于资源型行业,在不少投资者看来,资源型行业具备长期的投资价值。因此,当市场进入历史底部区域时,低吸处于底部区域的资源型股票也成为部分谨慎型投资者的合理选择。对于钢铁股来说,由于钢铁行业在本次宏观调控受伤最重,因此只有在市场转暖时,超跌因素和低市盈率特征才会促使部分积极型投资者介入,博取反弹差价。 题材股:背后的"高成长故事" 在题材股中,围绕着高成长的炒作题材总是层出不穷,尽管中小企业板块高开之后套牢了一批中小投资者,但我们发现"投机的力量"仍然使得场内外资金在小盘股上前赴后继。在资金推动型市场中,我们发现低价超跌是上涨的主要推动力。从最近三个交易日来看,涨幅居前的几乎都是低价股,包括湘火炬、**屯河等老庄股也位于涨幅前列。可见,关于重组与高成长的题材与真金白银的业绩具有几乎同样的吸引力。 从最近比较活跃的题材股行业分布上来看,可以发现传媒、元器件、家电、软件服务等板块已经成为短线追涨的热点。实际上,有关电子元器件行业复苏、数字电视产业的炒作在年初就已经开始,这类板块上的存量资金运作特征较为明显。相反,家电行业则是在近期表现出了相对独立的走势,这其中既有格力电器、美的电器、tcl这样的绩优股;也出现了海信电器、四川长虹等题材股,估计其持续性可能相对更长一些。另外,对于题材股的炒作,投资者不妨在近期密切关注陷入持续下跌的中小企业板块。当前,在多数中小企业板块中的个股即逐步接近相对合理的估值区间时,有关高成长的题材炒作很可能继续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得到体现。 最近三个交易日涨幅居前的热门行业 名称 涨幅% 震幅% 换手率% 成交量(手) 成交金额(万元) 石化 6.52 7.5 5.21 2175753 154738.64 煤炭 5.73 7.93 3.5 574135 56868.4 有色 4.65 6 3.93 1295626 106124.15 电力 4.53 5.26 2.23 2349507 186094.87 钢铁 4.4 5.25 4.42 4954881 291042.41 交通运输 4.01 4.83 2.12 3052681 190356.94 金融 3.98 5.63 1.95 1694895 116928.67 电气设备 3.88 6.07 2.17 472448 34586.89 食品 3.71 5.3 2.95 1776292 111600.67 通信 3.63 5.21 3 2623172 136905.8 本版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本版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参考资料: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