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介绍纳西族的历史?

村广播站站长 2024-06-03 02:40:01
最佳回答
纳西族(naxi minority)是**56个民族之一,为云南特有民族之一,绝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云南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芒康县。纳西族有本民族语言,纳西语属于**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纳西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诗文、绘画、雕塑、乐舞艺术名扬古今中外。纳西族中家族组织普遍存在,是一个聚居程度较高的民族,泸沽湖地区纳日人(摩梭人)的亲族组织保持着比较古老的特征 ,纳西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名称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居住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永胜县、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盐源县达住等地的纳西人自称"纳西",居住在云南省宁蒗县永宁、翠依、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的雅砻江流域和泸沽湖畔的纳西人自称为"纳"或"纳日"(或音译为"纳汝");居住在宁蒗县北渠坝和永胜县**旦的自称"纳恒";居住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纳西人自称"纳罕"(或译为"纳汗");此外,还有少数自称为"玛丽玛沙"(居住在维西县)、"路路"(又音译为"鲁鲁",居住在丽江塔城、鲁甸等地)。上述自称中,以纳西、纳日、纳罕、纳恒几种称谓居多,自称纳西的人占纳西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五,因此,根据本民族意愿,经**批准,于1954年正式定族称为纳西族。"纳"一词有"大"、"宏伟"、"浩大"、"黑"、"黑森森"、"黑压压"等意思,"西"、"日"、"罕"等皆意为"人"。纳西族有多种自称和他称。根据《后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记载,汉代时居住于越巂郡的纳西人称为牦牛种;蜀汉时居住于汉嘉郡的纳西人称为旄牛夷;晋代居住于定笮(今四川盐源)的纳西人称为"摩沙夷"。到唐代,《蛮书》等史书多称纳西为"么些"。直至族称正式定为"纳西"之前的20世纪50年代初,各地纳西人填族别时填"么些"或"摩西"。藏族人则称纳西族为"姜"(hjang),白族自古称纳西族为"摩梭"(么些),但通用的他称仍为"摩梭"(么些)。主要居住在中甸县(现为香格里拉县)东南部东坝等地的部分纳西人(自称纳西或纳罕)被称为"阮可"(又音译为"若喀")。起源纳西族的族源,学者界认为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西北河(黄河)湟(湟河)地带的古羌人,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迁徙至雅砻江流域,再西迁至**江上游东西地带。《后汉书》 西羌传载:古羌人"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耗牛种,越篱羌是也" 。又说:"耗牛羌在蜀汉,其种别名号皆不可纪知也" 。随着纳西族分布地区考古实物不断发现,一些学者提纳西石棺葬出了纳西族是南迁的古羌人与现居住地土著融合而形成的观点。考古工作者首先在丽江坝东南的木家桥,发现了古生物化石和人类股骨化石、头盖骨化石和旧石器,经鉴定,木家桥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距今10万年左右,考古学上称之为"丽江人"。继而在永宁、盐源泸沽湖地区发现了新石器遗址和细绳纹陶器、铁器、铜器等。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雅江、新龙、巴塘县,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攀枝花市盐边县、**自治区贡觉、芒康县、云南省德钦、丽江、永胜县相继发现了石棺葬文化。这些地区基本属于历史上纳西族的活动范围。秦汉唐宋时期秦时期,纳西族先民分布在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南部纳西族文化、攀枝花市盐边县、雅安地区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以及云南省西北部地区。汉时期,定笮一带"摩沙夷"之地盛产盐、铁和漆,引发东汉朝廷派官兵争夺定笮盐铁之利的战争。《木氏宦谱》中对东汉及蜀汉时摩沙夷在盐源的活动已有简略记载。至东汉时,纳西先民与东汉王朝直接建立了**关系。74年(永平十七年),川西南白狼夷向东汉王朝奉贡、献诗三章,称为《白狼王歌》, 其中有文字与现代纳西语相同或相近,说明白狼夷可能是纳西先民,清末民初汉文史籍和民间传说中多说古白狼国即在今四川巴塘。据《元一统志》记载,约在公元3世纪初期,"么些蛮"酋长蒙醋醋,侵夺"濮卢二蛮"所居的巨津州(今丽江市玉龙县巨甸)地区而"世袭居之"。5世纪后期(南朝齐、梁之际),么些酋长泥月乌率众驱走原来定居于今宁蒗永宁的吐蕃势力,而世代生息繁衍于此。唐代,根据《蛮书》所载,东至今四川省西川地区,南至大理州宾川,西至澜沧江边的维西一带,北至铁桥上下的德钦、中甸一带,都有纳西人分布。6世纪的梁、陈各朝,一支纳西先民经木里无量河流域,南迁至**江上游今香格里拉县东南部的三坝地带。7 世纪中期唐高宗时期,纳西族部落集团首领叶古年,夺取 "濮獬蛮"纳西族妇女所居住的"三赕"(或称"样渠头",今丽江坝)。7世纪末到8世纪初(麟德元年前后到开元年间),从盐源地区南渡**江到洱海以东的纳西族形成大的部落,在今云南宾川县建立了"越析诏"(又称么些诏),为"六诏"之一。其领地被得到唐王朝支持的南诏所吞并。"越析诏"的兴亡前后约70年。734年(开元二十二年)至737年(开元二十五年)间,唐朝调动姚州(今姚安)都督府的力量,派御史严正海、王承训帮助南诏王皮罗阁"合六诏为一"统一洱海地区,磨西族人建立的越析诏被攻破。794年(贞元十年),南诏攻破土蕃神川都督府之地(今丽江地区)和昆明城(今盐源),磨西族的分布区域从藏族统辖转而纳入南诏的统辖范围之内。南诏于铁桥(今丽江塔城)设铁桥节度、于昆明城置香城郡,对磨西族的各部落进行统治。大理国时期,丽江地区由善巨郡(今丽江永胜)管辖。宋代时期宋代,纳西族地区属大理国管辖,纳西族土酋各占一方发展势力,大理国不能有效控制纳西族地区,北边吐蕃则长期内乱频繁,无力南下。纳西族地区处于相对安定的局面,人口、经济和文化都得以发展。史载当时的纳西土酋牟保阿琮(麦宗)创制"本方文字"(有学者认为可能是象形文字,或者是音节文字"哥巴文")。元朝时期1253年(宝佑元年),蒙古军在忽必烈的率领下兵分三路南征大理国,经木里到永宁日月和。忽必烈进入纳西族地区后,对当地部落首领先后授以"茶罕章管民官"、"茶罕章宣慰司"等官职,是土司土官制度的雏形。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元政权设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丽江"之名从此始。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改置"丽江军民宣抚司 ",宣抚司皆由麦良子孙承袭,统一了"酋寨星列"的纳西地区各部落,正式纳入了云南行省的行政区辖。从1253年忽必烈灭大理国到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实施"改土归流"的470年间,元、明、清朝直接在纳西族地区推行中央王朝管辖下的世袭土司制度。明朝时期明太祖洪武年间,明大军进军云南后,纳西首领阿得"率众首先归附"。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明朝中央授么些贵族代表木得为丽江府土知府,世袭。丽江木氏土司采取较为开明的政策,积极地引进中原汉族地区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教育,广揽人才,将一些医生、教师、画师、佛、道教人士和开矿、冶炼、建筑、铜业、银业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引进纳西族地区。木氏土司有较强的军事力量,为明王朝征战效力,得到皇帝亲赐的"辑宁边境"、"诚心报国"、"西北藩篱"等嘉号。天顺六年(1462年),木氏向北扩张势力,开始向**用兵,至明末,其势力范围达木里、巴塘、理塘、康定及**昌都以南地区。木氏并迁移大批纳西人民到上述地区戎守,此后这些纳西人大都融合于藏族中。清朝时期1723年(雍正元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土知府为通判。"改土归流"后,免除了土司的各种苛派,废除庄奴500 多户,2000多人,建立了封建地主经济。清廷以当时满汉的生活方式和儒家文化的**道德观衡量纳西族的社会生活和风土民情,强制性地在纳西族地区实行移风易俗,如废火葬,改革服装,强化封建家长制、包办婚姻制等,导致纳西族地区发生了重大的社会矛盾和文化变迁,加剧了传统文化的衰落。1856年(咸丰六年),杜文秀在蒙化(今巍山)发动****,攻占大理。时驻大理守城营都司的丽江白沙人和鉴(武举人)被杀。鹤丽镇部下千总张正泰借机挑拨**与纳西族之间的矛盾,并残酷**金山、文智、拉市一带无辜**700余人,在鹤庆、丽江、剑川、中甸、淮西一带往来打杀。1859年(咸丰九年),张正泰在鹤庆死于内讧。1860年(咸丰十年),杜文秀军攻占鹤、剑、丽、永等地。时驻淮西澜沧江边防守备的和耀曾(和鉴之子),与淮西叶枝王护兵头目杨玉科杀死和的上司淮西协镇守头领(**人),广募乡勇,投靠清**同****军作拉锯式的战争。丽江古城几易其主,成为一片废墟,邻近乡村满目疮夷。1872年(同治十一年),****失败。据《丽江府志》记载:"丽邑子弟毁于王事者统计六千数百人,百姓死者十之二三。"这是丽江历史上的"乱世十八年"。**时期1915年(**四年)12月25日,"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打响,丽江纳西族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纳西族吸烟老者极参加护**动,向护**输送了3420名青年,为反对复辟帝制奋战疆场,很多纳西战士血染沙场。1936年4月(**二十五年),由**、**率领的**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一支部队北上**,到达丽江,受到纳西民众的热烈欢迎。1937年(**二十六年)7月,**战争全面爆发后,纳西健儿随滇军战斗在抗战最前线,纳西族子弟随滇军奔赴**前线,参加了台儿庄、中条山等重大战役。在台儿庄战役中,280多名纳西族官兵壮烈殉国。1941年(**三十年),为了支持长久抗战,丽江纳西族人民没有任何现代工程机械的条件下,用人力修成了丽江附近的白沙机场。1943年(**三十二年),为了中印"驼峰航线"的顺利通行,美军"飞虎队"在丽江设立"航空指挥站",纳西族人民积极参加修建电台、修建房屋和其他军事工程,支持了盟军**斗争。[13]1948年(**三十七年),在**云南地下党组织领导下,纳西族在东巴作法农村建立了"农民抗敌协会"等组织。1949年4月,由**云南地下党领导的**力量,解放了丽江邻县剑川,建立了滇西北第一个**根据地。1949年7月1日,丽江宣告和平解放。人民自卫队经过整训,奉命改编为"滇西北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指战员都是纳西族。这支人民自卫军支队为配合人民**主力部队解放云南作出了积极贡献。新**成立后1950-1951年,**人民**四十二师由丽江进军**。丽江县成立**委员会,抽调民兵4889人,骡马500匹,组成运粮总队,从丽江或人背或马驮运大米180710包到德钦。在**人民**解放云南永胜、华坪、四川西昌等的战役中,许多纳西儿女参军参战,为新**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1961年,云南省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1996年,丽江发生7级大地震,死伤3200多人,经济损失达45亿元。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6月,三江并流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9月,纳西族东巴古籍被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2011年7月6日,丽江古城景区被****评定为**5**旅游景区。总人口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10月31日期间,**纳西族出生人口为4470人(按长表推算),总和生育率为1.50,出生性别比为104.11。**纳西族死亡人口为2376人,其中:男性1353人,女性1023人。粗死亡率为7.72‰,其中男性为8.76‰,女性为6.67‰,婴儿死亡率为54.90‰,预期寿命为67.60岁。与1990年的人口普查相比,纳西族人口增加了3.11万人,增长率为11.19%,平均年增长率1.03%。城镇人口有6.84万人,占总人口的22.15%;乡村人口24.04万人,占总人口的77.85%。与1990年的人口普查相比,,纳西族城镇人口比率提高了7.85个百分点分布纳西族现有人口为30.8839万人(2000年),云南省为纳西族主要聚居地 ,占纳西族人口的95.5%,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现包括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有20.106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国纳西族总人口的68.5% 。除云南外,四川和**均有纳西族聚居地,四川有纳西族0.8725万人 ,占2.8%,**有0.1223万人,占0.4%;其余28个省份均有分布,共有0.4065万人,占1.3%。纳西族集中分布地为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性别构成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纳西族总人口中:男性15.50万人,女性15.38万人;性别比为100.87。年龄构成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纳西族各年龄段的人口比例中,少年儿童人口(0-14岁)比重为24.77%,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比重为68.71%,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占6.52%,与1990年相比,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了3.70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老年人口比重分别增加了2.70和1.00个百分点。教育情况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在纳西族受教育人口比例中,15岁及纳西族及东巴文化分布略图以上人口有23.23万人,在15岁以上的人口中,文盲人口3.53万人,文盲人口比率为15.21%,其中男性**盲率为7.97%,女性**盲率为22.48%。与1990年相比,文盲人口减少了2.11万人,文盲率下降了13.21%。6岁及以上人口28.12万人,其中,受过小学以上(含小学)教育的占85.90%,受过初中以上(含初中)教育的占41.89%,受过高中及中专以上教育的占14.60%,受过大专、大学教育的占3.61%。平均受教育年数6.99年,比10年前增加1.34年。经济汉晋时期,**江和雅砻江流域定笮一带"摩沙夷"之地盛产盐、铁和漆。唐时,纳西族的畜牧业发达,在铁桥一带进行大批的牛羊贸易。农业经济也有发展。冶炼技术达到较高水平,纳西人所制造的兵器"铎销"名震六诏,南诏《德化碑》中将其称为"宝物"。明代木氏土司的开明政策促进了丽江纳西族地区各方面的发展繁荣,兴盛开矿业,木氏在丽江、木里、中甸、兰坪、维西等地大办银矿、铜矿、金矿、铁矿及盐井等,木氏因此成为云南省内最富有的一家大土司,《明史·土司传》中说:"产矿独盛,富冠诸郡"。清朝时期,丽江实行"改土归流",建立了封建地主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较快的发展。清末至**初年之后,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丽江纳西族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战争期间,东南沿海对外贸易中断,中缅交通被日本封锁,中印贸易活跃,丽江成为印、藏与内地贸易枢纽。丽江城出现拥有上百万元资金的纳西族商业资本家。在纳西族居住的地主经济区的手工业,大研镇(今属古城区)的手工业比较发达,有铜、铁、木匠、皮匠、纺织、染业、泥瓦等十多种行业。1949年以前,丽江古城80%以上的人口,主要依靠手工业和商业谋生,在20世纪40年代曾有过独立的手工业者2500多人。纳西族地区的坝区与河谷区是主要的产粮区,主产小麦、水稻、玉米、油菜、大麦,豆类有蚕豆、黄豆、豌豆、鸡豆、白芸豆等;高山作物有荞麦、燕麦、青稞、土豆、**等;河谷区有花生、甘蔗、棉花等;经济作物有楸木、漆树、核桃、板栗、桑树、花椒、竹子等,烤烟种植有较大发展;水果品种有桃、李、梨、柿、核桃、苹果、梅、杏、石榴、桔子、香橼等。畜牧业是纳西族地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户都普遍饲养牛、马、骡、猪、羊等,山区农户的畜牧业比重大,各户都有羊群。骡马主要作为商品在"七月骡马会"上出售,"丽江马"以"质小而体健,上高山,履危径,虽数十里不知湍汗"而蜚声海内,被誉为云南三宝之一。不少男子从事马帮业,马帮是各民族进行商品交换的主要运输工具。社会结构纳西族族组织普遍存在于纳西族中。家族由几户至若干户共尊一个始祖的血缘亲属组成。在丽江、维西、中甸等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纳西族地区,家族依照父系血统而组成。丽江纳西族的家族关系有这样的称呼:"丁吉"、"丁支"、"丁化"和"崇窝"。纳西人把父系亲族视为"骨",母系亲族视为"肉"。"崇窝"之"窝"即来自父系亲族"窝阔"之"窝",即父系亲族的根骨,"崇窝"即由一个男性远祖后裔组成的有血缘亲属关系的家族组织。丽江纳西族曾有"梅"、"禾"、"肆"、"尤"4个氏族,"梅"与"禾"东部方言区的纳西族多数属纳西古氏族"梅" "禾"两支后裔,西部方言区的纳西族多数属纳西古氏族"束""尤"两支后裔。新**成立后,在丽江、维西等地的纳西族中,家族之上的氏族组织早已消失。明代纳西族木氏土司是自明太祖时起封授的世袭"土官知府",实行嫡长子木府土司继承制。世代占有当地土地和民众,有很多庄园。民众则分为百姓和庄奴两种。百姓有人身自由,要服各种劳役、兵役;庄奴则直接在木氏庄园中劳动。木氏土司以"官姓木,民姓和"来区分贵族和平民。土司府设"大把事"(分文武)、把事和通事等职,有称为"五虎十四彪"的大小头人。1949年以前,永宁纳人(摩梭人)社会中存在着"司沛"(汉称贵族)、"责卡"(汉称百姓)、"俄"(汉称俾子,即奴婢)三个等级。"司沛"等级是从土司家族**出来的贵族集团。土司把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分给斯沛等级占有,并允许他们占有水源、草场和山林,以及数量不等的俄和大量的畜群。斯沛等级对其占有的土地和牧场有稳固的占有权,可以世袭、转赠和出租,也可以在本等级内部买卖,不得卖出斯沛等级之外,最高所有权仍属于土司。斯沛可以担任土司政权中的各种官职,享有很多特权,不论**地位、经济状况如何变化,其贵族身份是世代不变的。当权的斯沛,有审理案件、调解纠纷、进行超经济剥削的特权。一般的斯沛,享有建住瓦房,穿绸缎和黄、红、蓝色衣服,不服劳役,不交钱粮杂派等优待。"责卡"等级是由氏族公社成员演变而来的封建农奴。他们被束缚在封建份上世纪20年代的泸沽湖与纳西族地上,世世代代在人格上依附于封建领主,向领主服劳役和交纳实物贡赋。责卡有内外之分,土司直接控制的称内责卡,由各个管人管理的称外责卡。内责卡以服劳役为主,外责卡以交纳实物贡赋为主。内责卡又有黑、花、白之分:凡在土司自营地中的八至十二块土地上服役的,称黑责卡;在二至七块地上服役的,称花责卡;在一块土地上服役的,称白责卡。外责卡除交纳实物外,一般服劳役数天,内外责卡的这份劳役,土司不准用钱赎取,只能雇人代役。"俄"等级是由家庭奴隶、罪犯、外来民族和等级下降的责卡构成的。他们大部分属于土司、总管、堪布等当权斯沛占有,少数属于责卡等级中的头人和个别富裕的俄。俄等级的身份是世袭的。根据服役情况的不同,又分为白、花、黑三种。担任土司的基层官职的,称白俾子,一家之内只有男子或女子服役的,称花俾子,全家男女都服役的,称黑俾子。俄是按性别世袭的;即男子为俄的家庭,其后代男子全都是俄;女子为俄的家庭,后代女子全都是俄;男女均系俄的家庭,则后代所有男女一律是俄。但不服役的男子或女子,实际上还是主子的俄,主子需要时,仍可抽调他们去短期服役。个别俄经主子允许,可用钱赎免自身的劳役,然而既不能延及子女,更不能改变整个家庭的等级地位,其子女成年后,必须承袭服役,仍然是主子的俄。除少数单身俄外,俄等级有自己的家庭和少量的财产,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和权利。他们占有主子给予的一架左右耕食地(架,是宁蒗、盐源一带纳西族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实际面积相当于二至四亩)。多的不超过三架。纳西语称"厚垮鲁布",意为"一碗稀饭的土地"。大多数俄通过抵押、租佃等方式另外获得了土地,并占有房屋和数量不等的牲畜、农具。俄除非绝嗣或犯重罪,主子不能侵占他们的财产。主子有权将俄转赠、陪嫁、交换和出卖,不能任意杀戮。俄等级具有半奴隶半农奴的性质。宁蒗纳西族三个等级之间,有比较森严的界限。斯沛等级享有永远保持等级身份的特权,再穷都是斯沛。责卡和俄等级,只能下降,不能上升。责卡再富也不能升为斯沛;俄即使发了财,做了官,仍不能晋升为百姓等级。永宁纳人的土司一职是世袭制,由长子承袭。堪布和总管两职,由土司的兄弟或土司的血缘近亲担任,分别行使宗教和日常行政权力。土司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土知府,土司之下设总管一名,把事数名。泸沽湖地区纳日人的亲族组织保持着比较古老的特征,家族有共同的始祖和家族名称;有共同的祭祖活动和公共墓地;有少量共有的家族公地;有类似家族长的人物--斯日俄米,个别家族的"斯日俄米"已成为世袭者;保留着同一家族聚居的血缘村落残余等。纳日人有母系家族组织"斯日",后来母系家族逐渐**演变为母系家庭。20世纪50年代前,"斯日"内部各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已不多。纳日人把母系氏族叫做"尔",直至20世纪60年代,永宁纳日人的决大多数家户还能说出自己分别属于"西"、"牙"、"胡"、"俄"4个母系氏族。在当代,由于社区的变迁发展和人口迁徙等原因,"崇窝"这一社会组织结构已变得松弛分散,一个"崇窝"一般分布在不同地区的村落中,看不到一个"崇窝"的所有后裔集中在一个村的情况。由于"崇窝"繁衍发展后居住分散,很多成为远亲,相互间的关系纽带不是那么紧密,很少有整个"崇窝"的共同活动现在纳西族家族组织中联系比较密切,有共同活动和起一些作用的是"丁支",即由"崇窝"分衍出来的一个祖先的若干后裔构成的一个家户群,各个"支"或同一支家户之亲疏相距三、四代至10多代不等,其亲密关系程度以住同一个村或近邻村为条件,他们共尊一个近亲始祖,过去有共同的公地和山林,有由"崇窝"中委派的护林员。"丁支"还有共同的墓地;有的由"的支"又依远近亲疏关系分衍为若干家户群,亦各有自己的墓地,在同一天扫墓祭祖。家庭历史上由于纳西族存在多元的婚姻制度,因而也有不同的家庭形态,即纳西族同时并存着父系、母系、父系与母系并行3种家庭形态。丽江纳西族的父系家庭。父亲在社会上和家庭中的权力很大,对外以家长身份拜官、迎宾、处理诉讼、买卖田地、借放债款、出席家族及村的会议;对内负责管理全家的生产和生活,对婚姻、丧葬、修建房屋等大事都有决定权。母亲只有当父亲不在的情况下,才代行父亲的部分权力。丽江纳西族的父权家庭,大多由三、四代人组成,五世同堂的不多。子女从父姓,财产由父亲传给儿子,实行父系继承制。母系家庭,主要存在于泸沽湖畔的纳西人中。这类家庭的特征是;家庭成员普遍过阿注婚姻生活;始祖母都是一个,母系血缘是维系家庭的基础;财产按母系继承,由母传给子女、舅传给甥和甥女。男子在家里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亲的儿子或舅舅的外甥。每个母系家庭有一个家长,通常由年长或能干的妇女担任。诸如安排生活、管理仓库、接待客人、均由她掌管。妇女又是某些祭祀活动的主持者。母系家庭的财产实行平均分配的原则,具有较多原始**的色彩。母系,父系并存家庭,是随着女阿夏到男家同居和男娶女嫁的正式结婚而形成的。传统习惯是女阿夏到男家同居和正式娶妻所生的子女,以及男子过继(收养)女阿夏所生的子女,均属男方的家庭成员,血统一律按父系计算。这些父系成员和女子未嫁所生的母系成员共住一家,便构成了两种血统成员并存的家庭。这种家庭的特征是:家庭世系是按母系与父系双系分开计算的;双系成员均有平等的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母系父系并存家庭是由母系家庭演变为父系家庭的过渡形式。但在演变过程中,有些并存家庭会出现反复,一旦其后裔又过起男不娶妻,女不嫁夫的阿夏婚生活,它就倒退为母系家庭。宗教信仰纳西族是个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 既信仰本民族的本土宗教--东东巴教巴教,也信仰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道教信众最多的是东巴教。东巴教对纳西族的社会生活、民族精神、文化习俗有重大影响,是纳西族多元宗教信仰中的主干,是在纳西族处于氏族和部落联盟时期的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渐吸收了藏族的本教、藏传佛教等的一些内容,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宗教形态。它有自己的仪式系统,庞大的鬼神体系,与各种仪式相配套的经典。泛灵信仰,大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重卜,以及"大自然和人是兄弟"这一基本理念,是东巴教的主要特征。藏传佛教是从元末开始,由**经川西传入纳西族地区的。东巴清初以后,藏传佛教在丽江、维西纳西族地区得到较快的发展。在清代初年之后。从康熙到道光年间的180多年中,先后建起了有相当宗教势力和经济实力的噶玛噶举派(白教)十三大寺。在清代,汉传佛教在丽江地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增建了60多个大小寺庙,分布在城乡各地。道教在明代传到丽江,木氏土司从内地请来道士到丽江传播道教。清雍正元年(1723)丽江"改土归流"后,道教在丽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服饰主词条:纳西族服饰丽江一带纳西族男子服饰与当地汉族相同,寒冬加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带的穿大襟长衫,着过膝肥腿裤,腰系羊皮兜,扎绑腿。宁蒗、永宁、盐源、木里地区的男子,上穿短衫,下着长裤,宁蒗一带的男子还喜戴手镯,老人穿麻布无领长衫,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带。近几十年来穿藏服者渐多。纳西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丽江纳西族妇女穿长过膝、宽腰、纳西族服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披羊皮披肩。宁蒗纳西族妇女穿短衫,下系长可及地的百褶裙,披羊皮,裹青布头巾,戴金、银、玉、石等制作的耳环和手镯,并喜欢束"羊皮带"或"围腰带"。羊皮带用棉布制成,每根长约四尺半,宽 约二寸,使用时必须是成对的。围腰带非常精致,只有在节日才系。它是一对长约三尺、宽约两寸的棉布带子,上面绣有盆栽菊花、二龙戏珠等图案。永宁纳西族妇女用牦牛尾巴上的毛编成粗大的假发辫,再在假发外边**一大圈蓝、黑两色丝线,并将丝线后垂至腰部。每逢节日,纳西族妇女都要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和披上她们最喜爱的服饰-七星披肩。这种披肩五彩缤纷,十分美丽。它是用整块的黑羊皮做成的,上部缝着6厘米的黑呢子边,两肩处有用丝线绣成的日月图案和依次排列的"七星"。人们称这种披肩为"披星戴月"。它象征着纳西族妇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劳动。披肩既有装饰的作用,又非常实用。纳西族妇女劳动时,不习惯用肩挑,多是喜欢用背驮,因此披肩又可当垫肩使用。一物两用。语言文字主词条:纳西语、东巴文语言纳西语属于**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也有学者认为纳西族语言处于纳西族文字羌语支和彝语支分界点上,与这两种语言具有双向相似性。纳西语分化为以丽江坝区为代表的西部方言和宁蒗永宁为代表的东部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丽江、香格里拉、维西、永胜等市县。此外,鹤庆、剑川、兰坪、德钦、宁蒗永宁坝皮匠村和四川省木里县的俄亚、盐源县的大咀、冷九主和**芒康县的盐井等地也使用西部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宁蒗、盐源、木里、盐边等县。两个方言间虽然语音、语法基本一致,词汇相同率约在70%,但互相交流有一定困难。洱源纳西族在家庭内部仍使用纳西语,由于长期和当地的白、汉族交错杂居,通常使用汉语和白语作为交际语言文字纳西族由祭司东巴用来书写经书的两种文字,一种是图画象形文字,纳西东巴文字对照表 语称之为"斯究鲁究"(ser jel lv jel),意思是"木石上的痕记"(又译为"木石之标记"或"木石之记录"),绝大多数的东巴经用这种文字写成。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罕见仍使用着的原始象形文字,它比图画进步,但又比已属于表意文字发展阶段的甲骨文原始,是属于图画记事和表意文字中间发展阶段的原始象形文字。 东巴所使用的另一种文字称"格巴"(ggeq bbaq,),它是一种表词的音节文字,当文字记录语言时严格保持字和词相对应。东巴象形文异写字,是指与常用的字形同音同义而写法不同的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根据有关民族语文方面的政策和纳西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1956年6月始,选定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大研镇土语为标准音,设计了一套拉丁字母形式的《纳西文字方案》(草案),并提交1957年3月在昆明召开的云南少数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通过了《纳西文字方案》(草案),并报经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验推行。1981年,相关部门对《纳西文字方案》(草案)组织修改。这套纳西拼音文字方案,在小学进行双语教学中使用。文学主词条:东巴经东巴经不仅是纳西先民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集纳西族古典文学大成的宝库。纳西族的古老神话、史诗、传说、故事谣谚,都被东巴们用象形文字记录在东巴经中。东巴经文学的咏唱有特定的地点,即在东巴教的各种祭仪上,这些祭仪大都是宗教与民俗活动的组合形式。东巴经文学是诗体文学,所有的作品都是由奇数音节的诗句组成,3、5、7、9、11、13等奇数诗句错落使用,长短相间,比较自由。其中以五七言诗句为多。也有少数晚期的作品用纯五言诗句写成。东巴经所有的作品都由东巴用特定的乐调吟咏唱诵。东巴经文学包括自然神话、洪水神话、始祖神话、战争史诗、爱情长诗、镇鬼神话以及大量故事谣谚。代表作如神话史诗《创世记》、《黑白之战》、《哈斯之战》、《俄都奴杀猛鬼》、《许瓦增古盗火》、《祭天古歌》等,反映了纳西族顽强坚韧、崇勇尚武、认同心重、凝聚力强的民族精神。《鲁般鲁饶》、《初布游布》等作品,以浪漫瑰丽而凄婉的笔调讲述了纳西族青年男女重感情、讲信义、不惜以死殉情的动人故事。纳西族的民间歌谣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调",是相对于短小歌谣而言的一个概念,特指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口传叙事长诗。其代表作有《游悲》(殉情之歌)、《猎歌》、《赶马》、《伐筝》、《鱼水相会》、《蜂花相会》、《雪析相会》等。在表现形式上,是入乐入调的演唱,每类作品都有相对固定的曲调。纳西族除了有博大丰厚的本土传统文学外,自明代以来,有不少以汉文写作的作家,明代土司阶层的"木氏六公"有大量的诗文传世。木公、木增等人的诗集选入《云南丛书集部》及《古今图书集成》等书中。木增所著的《云薖淡墨》六卷收入清代所编的《四库全书》中。艺术建筑主词条: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自明代始,在丽江纳西族中已建盖有宏伟壮观的瓦房,但大都是土司和头目的住宅及寺观庙宇。从清代起,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和纳西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汉、白、藏纳西族建筑等族的建筑技术不断为纳西人所吸收,被称为"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的土木或砖木结构瓦房建筑在丽江城镇和坝区、河谷区农村普遍流行起来,并产生了极有特色的民居庭院。门前即渠,屋后水巷,跨河筑楼,丽江古城和不少乡镇民居"家家有院,户户养花"。庭院是民居平面构图的中心,其地板通常用块石、瓦渣、卵石等简易材料,按民间风格铺砌成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如"四蝠闹寿"、"麒麟望月"、"八仙过海"等,体现了多民族建筑艺术的融合。农村"三坊一照壁"楼瓦房的西房北房为房卧室,南房作畜圈。**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大研古城地反映了纳西人博采众长而形成的高纳西族建筑超建筑艺术,古城坐落在玉龙雪山下海拔2 400米的高原台地上,始建于宋末元初(一说建于唐代,即当时的"三赕城"),总面积3.8平方公里。四方街是古城中心,四条干道呈经络状向四周延伸。"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古城的的一大特色。位于城北的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由北向南蜿蜒而下,至双石桥处被分为东、中、西三条的支流,各支流再分为无数溪流,入墙绕户,穿场走苑,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的景象。四方街西侧的西河上设有活动闸门,居民利用西河与东河的高差冲洗街面。众多大小水流之上,造型各异的古老石桥、木桥达354座,使大研古城的桥梁密度居**之冠。古城的街巷全部用红色角砾岩石(民间称为五花石)铺成,晴不扬尘,雨不积水。[绘画与壁画东巴绘画可分为木牌画、竹笔画、纸牌画和卷轴画。木牌画分尖头形和平头纳西族绘画形两种。尖头木牌画一般绘神灵和被认为是善的大自然精灵"署",着色;平头形木牌画各种鬼怪,不着色。纳西木牌画与**西北地区出土的汉代人面形木牌有传承关系,木牌上画鬼神再插于地上祭祀之俗,原是古羌人的古俗。竹笔画主要是指用书写东巴经的尖头竹笔所绘的图画,包括经书封面装帧、经书扉页画、题图、插图等,有白描也有彩色。纸牌画指画在多层厚纸粘合而成的硬牌上的绘画,分为占卜纸牌画、自然神"署"之画以及东巴的五幅冠等。卷轴画是画在布质卷轴画上的各种神像画,东巴举行仪式时挂在临时设置的经堂上。卷轴画中的杰作是"神路图",该画长15-20米,上绘鬼神人三界,有近400个人神鬼兽形象。该画用于丧礼和超度亡灵仪式。 东巴雕塑有面塑、泥塑、木雕。东巴绘画和雕塑有粗犷率直、自然浑朴的风格。著名的丽江白沙壁画即是明代丽江纳西族社会大开放的产物。白沙壁画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表现在题材上的多种宗教和同种宗教中的各教派内容相互融合并存,以及多民族的绘画技法揉为一体的现象。乐舞舞蹈主词条:丽江古乐、麒麟舞、东巴舞纳西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唐代和元代的志书就有"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饮酒歌舞", 以及"男女动数百,各执其手,团旋歌舞以为乐"的记载。 纳西族代表音乐有丽江古乐、丽江洞经音乐等。"丽江古乐"是纳西族与汉族多元文化相融汇的艺术结晶。"丽江古乐"由"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皇经音乐组成(皇经音乐今已失传)。"白沙细乐"是**屈指可数的几部大型古典管弦乐之一。"丽江洞经音乐"自明清以来就从中原逐渐引进并植根于纳西族的文化阶层纳西族舞蹈中,是道教"经腔"系从四川梓潼县传来的"大洞仙经"。"丽江洞经音乐"是区别于**各地道乐体系的艺术珍品。纳西族的很多传统古典乐舞保存在东巴教中。东巴经中有被誉为国宝的东巴舞谱《蹉姆》,用图画象形文字记录了东巴举行仪式时所跳的各种纳西族古代舞蹈。不仅是**国内少数民族古文字中迄今仅见的舞蹈专著,也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的最早舞谱之一。纳西族舞蹈分为歌舞、乐舞、表演性舞蹈、宗教舞蹈等。歌舞,纳西族的民间歌舞的代表有《热美磋》、《喂默达》、《阿丽哩》等。其中《热美磋》俗称"热热磋"或"窝热热",属于世界上稀有的、保存完好的原始歌舞的活化石。此类歌舞都边歌边舞,随着轻松的舞步,一人领唱众人和。乐舞即用乐器伴奏而无歌唱的舞蹈,分为"打跳",《白沙细乐》中的古乐舞。表演性舞蹈中麒麟舞(纳西语:麒麟蹉),明、清时传入丽江,属中原道教艺术。以舞蹈为主,融乐、舞、戏、画、编于一身。勒巴磋,意为勒巴舞或跳勒巴。是一种大型的,带有宗教祭祀色彩的风俗性歌舞,歌时不舞、舞时不歌。在丽江塔城一带流传。勒巴舞共有12套40多种跳法。库蹉、噜蹉,意为跳年或祝岁舞。"噜蹉"意为跳龙。在丽江鲁甸一带流传。其风格与勒巴舞极为相似。宗教舞蹈的代表是东巴舞,纳西族东巴教东巴在举行迎神、驱鬼、祭祀、婚礼、超度等仪式时所跳的舞蹈。有300多种跳法;东巴经有著名的舞蹈教程《磋姆》专书。 20210311
汇率兑换计算器

类似问答
  • 荣氏家族历史
    • 2024-06-03 21:35:35
    • 提问者: 未知
    在荣姓历史的重要节点上现了三位关键人物。正是这三位先哲,支撑起荣氏源流的历史框架。第一位荣公。武王姬发建立周王朝,封姬霞公爵,食采于河南荣錡涧,称荣公。荣公及其后裔虽为荣氏但仍为姬姓。秦汉以前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第二位荣叔。荣叔是荣公后裔,当然是荣氏姬姓,其被周王赐上谷大夫。周庄王四年,荣叔奉周王命使鲁,获赐汶阳之地,遂迁居山东汶上。荣叔后裔皆为荣姓,如荣黄、荣驾鹅、荣启期、荣旂等。荣公是荣氏第...
  • 茅台镇的历史与介绍
    • 2024-06-03 23:25:26
    • 提问者: 未知
    1、历史沿革 古代濮獠部落世居于茅台古地,此地马桑树漫山遍野。故得名“马桑湾”。后来在赤水河东岸发现了一股纯净的的泉水,濮獠部落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方便来往行人饮用,深得人心,时间长了,人们便称此地为“四方井”,代替了“马桑湾”。此后,沿河地带人类活动频繁,逐步开发,...
  • 西双版纳土陶发展历史
    • 2024-06-03 07:30:59
    • 提问者: 未知
    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峰会上,**就支持发展**家发展提出了五项新举措,涉及关税、减债、贷款、防治疾病和人力...完善国际金融体系,营造稳定、高效、安全的金融环境,...
  • 谁能介绍下大同的历史呢?
    • 2024-06-03 01:04:16
    • 提问者: 未知
    南北朝时,天保七年(556年)改北恒州为恒安镇(今大同),又名东州城,隶属恒州太平县(今大同西5公里,又称西城)。...辽代重熙十三年(1044),升云州为大同府,根据《礼运-大同》篇将...
  • 介绍一下西柏坡的历史
    • 2024-06-03 11:00:55
    • 提问者: 未知
    西柏坡的历史: 西柏坡,这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水土肥美。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西柏坡地处华北平原和...
  • 西汉 东汉 专权外戚大族历史
    • 2024-06-03 17:36:35
    • 提问者: 未知
    高祖建立汉朝,百姓经过多年战乱终于等到安定一统的局面,劳动力、生产力急需恢复。所以西汉之初,内部以黄老之学治国;外部以和亲政策减少匈奴的压力。到七国之乱后,中央急需加强集权统治,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减封国数量及权利,增加中央可支配的财力和兵源。在此基础上,汉武帝成就了千古伟业,永远解除匈奴之患。整个西汉时期都笼罩在外戚**下,从吕雉到王莽贯穿始终。其中有为帝国做出卓越贡献的窦婴卫青霍去病,但以差...
  • 西汉 东汉 专权外戚大族历史例如 西汉 霍氏王氏 东汉的马 窦 邓 梁 等外戚大族的形成到衰落历史
    • 2024-06-03 17:25:18
    • 提问者: 未知
    高祖建立汉朝,百姓经过多年战乱终于等到安定一统的局面,劳动力、生产力急需恢复.所以西汉之初,内部以黄.
  • 应当如何向别人简略地介绍壮族的历史?
    • 2024-06-03 18:10:58
    • 提问者: 未知
    冼夫人在南朝梁大同初年嫁给南迁的汉人大族、高凉太守冯宝为妻,拥有部落10余万。...近代以后,面临着资本**势力的侵入和国内**统治集团的**统治,壮族人民又和其他...
  • 唐家镇的历史介绍
    • 2024-06-03 16:34:09
    • 提问者: 未知
    唐家湾镇有“与近代文明伴生的南**海第一湾”之誉,被称为“陆岛相望岭南重镇、风云史迹近代名镇、携故纳今城中古镇、山海园林栖居美镇”,拥有着珠海市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最先进的科教资源和最良好的生态资源,是珠海市近期重点发展的地区之一,珠海市第五次党代会将唐家湾地区定位为...
  • 谁能介绍一下宁波的历史?
    • 2024-06-03 04:59:45
    • 提问者: 未知
    古籍浩瀚,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素负“南国书城”之盛誉,巍然屹立在宁波城月湖之滨,成为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
汇率兑换计算器

热门推荐
热门问答
最新问答
推荐问答
新手帮助
常见问题
房贷计算器-九子财经 | 备案号: 桂ICP备19010581号-1 商务联系 企鹅:2790-680461

特别声明:本网为公益网站,人人都可发布,所有内容为会员自行上传发布",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内容有该作者著作权或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清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