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后,**在经济政策上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同时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有目共睹。如何理解**经济过去的高速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测讨论尤其炙热。今年7月四位经济学家在美国经济研究局发表了一份题为《1953年以来的**经济》的研究,利用最新的数据和宏观经济学的新工具对**经济改革前后的增长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根据发现对**在2012-2050年的经济增速做了两个预测,分别假设**继续走改革开放的发展路径或者回到改革前的经济政策,作者的结论非常清晰,前者将带来更高的发展速度和人均收入水平,见表一。表一:以不同假设进行**经济增长率(百分比)预测敏感的记者却捕捉到预测里一个让人意外的结果,即2036-2050年后者会带来略高的经济增速,然后在《金融时报》(ft)发表了文章(英文题目“what if mao still ran china?”,中文版《毛氏政策远期会为**带来更快增长》)的文章,对这个原文都没有怎么提的结论重点强调,在**读者群里引发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波澜。坦率地讲,文章使用的分析工具相当复杂,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是艰深晦涩的,比较清晰地理解原意以及如何看待经济预测都需要一些知识铺垫,让我慢慢讲清楚来龙去脉。先说一些个人感触。1994年,我亲历了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的成立,**经济学家林毅夫在主题演讲里预测**在未来20年将保持每年8%的经济增长率,主要理由是当时**的人均gdp相当于日本和四小龙等几个经济体在50-60年代的水平,而这些**在随后的20多年保持了每年8-10%的高速经济增长。时间飞逝,林教授的预言成真(实际上,**从1979年到2014年维持了35年平均每年9.3%的经济增长率)。事后来看,他的预测方法虽然非常简单但却深具洞察力。****的反**“新政”将重创美国经济黄亚生:****将对h-1b**进行大改动,这将把大量创新性人才拒之门外,必将对美国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不过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虽然用到的预测方法基本一样,2012年以来林教授认为**经济可以在接下来的20年继续保持8%的经济增长率的观点却受到了诸多质疑和批评。(ft中文网相关专题讨论见此)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积累了重重问题比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和价格扭曲,让人们对追求经济高增长率的目标产生怀疑;另一方面,林教授的预测方法似乎有“摘樱桃谬误”,也就是只挑那样实现了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好的樱桃)进行比较,而无视了大多数发展**家的经济低速增长和伴随而来的“中等收入陷阱”。另外,拿过去其他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去预测**从现在到未来的经济发展,这样的方法似乎也不够严谨,缺乏足够说服力。面对质疑,林教授在“经济增长率”前面加上了“潜在”两字。准确预测长期经济潜在增长率并非单纯的学术课题,而是和政策规划紧密相关,如果政策基于过高的预测来制定和执行,则会带来包括货币超发、通货膨胀、投资过热、资产泡沫、产能过剩、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一系列恶果。既然普罗大众和**官员都关心**长期经济增长率的预测,那么有没有相对复杂但却更加扎实的研究呢?多伦多大学的朱晓东教授与合作者对这个问题做了多项深入的研究。他们细分了**经济增长的四个因素:劳动力参与率增长、平均人力资本增长、资本占产出比例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简称tfp)。以他们的分析方法,**人均gdp在1978-2007年的增长主要来自于tfp的增长。接下来他们发现日本、韩国和**在经历不同起始年份后的25年高速增长后,tfp分别到达了美国的83%,63%和80%后才基本停止或者减缓增长,而**相对于美国的tfp从1978年到2007年只是从3%增长到了13%,因此即使**再保持原来的高速经济增长率,那么20年后的tfp也只相当于美国的40%,对比日本、韩国和**的经历,应该还大有发展空间。朱教授和其他学者指出**可以通过改变生产要素跨地区和跨企业的无效或扭曲配置来提高生产率,同时也指出他们的分析可能低估了平均人力资本增长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简言之,抛开复杂的数据分析不论,朱教授的预测方法和观点实际上接近林教授,只不过前者注重的是促进人均gdp增长的内在因素分析,而后者关心的是人均gdp直接的跨国比较,虽然简单但更加通俗易懂。此外,朱教授在乐观预测未来时相对更加谨慎,指出了**在未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需要面对体制内的诸多障碍。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