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早期如同“街拍”,摄影师用相机“扫街”,把所见到的有趣的事都拍下来,细中见微,小中见大,让人麻木的耳目一新,有所发现,有所思索。**作家唐诺说“契诃夫如印象派画家般灵动地捕捉瞬间光影的一刻”,他的小说“尤其有着让书写同行眼睛为之一亮的极其独特魅力。”[5]。唯独《打赌》不属于此类。这是他从听到的一个故事中思考出来的,其实是一篇“寓言”小说。《打赌》[6]的故事情节很简单,细节却很丰富。小说的主人公一位是银行家,一位是25岁的年轻律师,新版改为金融家和法学家,有点怪怪的,这里用旧版称呼。人犯了重罪,有两种处罚:不是死刑就是**。这两种处罚,哪个更人道些?银行家和几位朋友在家里辩论。来的朋友是有文化的人,都认为死刑太残忍,还是**好些,银行家却认为**是把人慢慢折磨死,不如死刑一下处死更人道。这位青年律师说,两种刑法都不人道,如果二选一,宁可**,因为活着总比死了好。银行家坚持认为活受罪更难忍,他“有钱便任性”,提议用200万卢布和打赌:如果在“隔离的牢房里”单独囚禁,年轻律师连五年都会住不下去。年轻律师也是so young so simple,愿意“用青春赌明天”,他决心用生命换金钱,还自愿把五年改成十五年。于是两人达成协议:规定律师必须坐满十五年,即从一八七〇年十一月十四日十二点钟起,到一八八五年十一月十四日十二时止。律师一方只要有稍稍违背契约的举动,哪怕离规定期限只差两分钟,也依旧解除了银行家付给他两百万的义务。显然,这是一个虚构的开头,现实中可能有“贪财”的穷律师,但不会有这样“胡闹”的银行家,同时,这也是一个知道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故事:两人打赌必有一输。我们也能猜到:契诃夫一定是要用这个故事证明什么。在后来的叙述中,他用心用力叙述的重点是年轻律师这十五年是如何度过的。小说这样写道:双方决定,那个律师到银行家花园中一个小屋里在最严格的看管下度过监禁岁月。约定在十五年当中他不能自由跨出小屋门槛、看见人影、听见人声、收受信件和报纸。准许他有一个乐器,有书,也准许他写信、喝酒、抽烟。依照商妥的条件,他跟外界通消息只能通过一个特为这目的造好的小窗子,而且不准开口说话。凡是需用的东西,例如书籍、乐谱、葡萄酒等,可以写个纸条出来,要多少就给多少,可是只能从窗子递进递出。在这段文字中,契诃夫在各种生活必需品中悄悄加进了“书”。平平常常的一个字,像是一粒种子,在枯燥乏味的生活里发芽、成长,令后来的故事发生巨大转折。阅读是孤独人的食粮和慰藉。独处十五年,能有书为伴,就能免于痛苦和烦恼的滋扰,获得难得的安静和闲暇,这是不幸中之大幸!同时,这种阅读,是“自由阅读”,是纯粹“为自己”的阅读,不受任何外界功利的影响,精神上也是轻松的。如果因此产生社会责任感,要奋起而行,那也是自找的,自愿的。在后来的叙述中,契诃夫通过许多细节写年轻律师读书的经过,令人信服。监禁的第一年,律师十分“寂寞而苦闷”,会“不分昼夜”地狂弹钢琴,他拒绝烟和酒,因为他知道烟酒会激起欲望,“欲望是囚徒的第一个敌人”。他要了大量内容“轻松”的书看,比如“恋爱情节复杂的长篇小说、犯罪小说和怪诞小说、喜剧”等。读到这里,我们都会觉得律师选择这些类型的读物合情合理,他是律师,此时此地不需要再读职业方面的书,那不是娱乐,也不能排遣愁绪,这些种类的文学书发挥的就是“娱乐”功能。有趣的是他选择了“恋爱情节复杂的长篇小说”,那种公式化的、民间童话故事式的爱情小说显然不能慰籍他这颗寂寞的心。监禁的第二年,律师不再弹琴,所要读的书只是古典小说。到第五年,又开始弹琴并且要求送酒进去。从小窗监视的人发现,整整这一年他光是吃喝,躺在床上,打着哈欠,愤愤地自言自语。他不看书,却经常夜里爬起来写东西,写很久,到清晨又把写好的东西撕碎。还不止一次听到他在哭泣。这一段的叙述也合情合理,无论你想不想,阅读都能启发思考,尤其是那些经典的小说,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了思考,却无人可交流,可倾诉,思考就变得没有头绪,没有答案和结果,不知道下一步前进的方向,反而会让你心烦意乱。律师疯狂地写就是想表达,想交流,但他和银行家签订的条约中最苛刻的一条不是不能外出,而是不能与任何人交谈。交流无望,倍感孤独与寂寥,只好把写出来的东西撕毁,这成了他揪心的痛。由此可见交流的重要。到了第六年的下半年,律师开始如饥似渴地研究语言、哲学和历史,以致银行家都来不及订购到他所要的书。在后来的四年间,经他的要求,总计买了六百册书。也可以说,直到这时律师才开始进入读书的“佳境”。每个愿意在读书道路上更上一层楼的初学者都必须越过这一个“坎儿”:阅读和思考高层次的知识和学问,必须掌握语言、逻辑、哲学和历史的基础知识。有许多书是为初学者写的,这类书不可小视,尽管你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如果想学国际象棋,还是得从《国际象棋入门》开始读起;大量的书是针对有中等文化学力的人读的,多数人读到这个层次就不再往上读了,一是满足了,二是再读就不懂了,不想再费劲了;还有大量的书是与有高等学力的人切磋讨论的,这类书往往是知识的精华所在,能读到这个层次,你才能与世界上高智慧的人进行思想交流,这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素养才行。至于那些代表人类智慧认知能力顶峰的著作,是为了束之高阁留给后人中的佼佼者读的,只能视作“天书”,知道就行,不读也罢。在阅读层次上上,年轻律师可能过了法学专业的门槛,想要在更广阔的人文社科领域的大海中继续游泳,他还需要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语言、哲学、历史知识不能或缺。契诃夫不忘在这里加上这段情节:在律师阅读入迷期间,他给银行家写了这样一封信:”我亲爱的典狱长!我用六种语言给您写这封信。请您把这些信送给专家们过目。要是他们认为没有一点错误,那我请求您吩咐人在花园里放一枪。那一枪对我表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一切时代和一切国土上的天才是说不同语言的,不过在他们心里燃烧的是同一种火焰。啊,但愿您知道如今在我能够了解他们的时候,我感到了甚么样的、人间所没有的快乐!花园里响起了两声枪响。律师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获得了一次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自豪得到了满足。估计银行家这时应该懵懂:他最初设想的难熬的五年岁月就这么轻易过去,十年也就这么走了,已经35岁的律师已经不年轻了,他不但没有被孤独慢慢折磨死,还让他感到了“人间所没有的快乐”。银行家应该猜到,这一切都是“书”带来的,早知如此,就应该在契约条款里删掉“有书”这两个字。情形就会大不一样!到了第十一年,整整一年,律师只读一本《福音书》。第十二年、第十三年,他接着读宗教史和神学著作。在早期版本里,如龙先生把律师这时读的书翻译为《圣经》,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全集》时改译为《福音书》,看来是贴切的。《福音书》是记述**生平与复活事迹的文件汇编,通常指《新约圣经》中的内容,有时专指《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四福音”,该是**信徒入门的必读书。寻找心灵的归宿,是读书思考到达的一个较高层次。有人会因此选择现有的宗教,还有人会继续探索人生、人类和宇宙的奥秘。契诃夫笔下的故事如果发生在**,主人公也可能会研读佛学或道家著作。有人是因信仰而皈依宗教,有人是因疑惑而选择宗教从而产生信仰。律师看来是产生了疑惑。到最后两年,律师到了**人所谓的“不惑之年”,他的阅读又发生改变:囚徒读了许多书,完全不加选择。有时候他着手研究自然科学,有时候他又要拜伦或者莎士比亚的书。有些他的写出来的字条,同时要化学书、医学教科书、长篇小说、哲学或神学的论著。从他的阅读看来,他仿佛是一个在海水里夹在破船的碎片中游泳的人,极力要救出自己的性命,时而热心地抓住这一块碎片时而抓住那一块一样!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7]被囚居十五年,读了至少一千多本书(其中仅第七年到第十年就读了六百本),头脑里会积累多少理性障碍和情感郁结?如果不能梳理、排解,难免进而产生抵触、逆反和另辟蹊径的冲动,令人发疯。有人告诫说:思想应当张弛有度,不要轻易对一个理念的爱痴迷到癫狂的程度。因为思想中可能含有十分暴虐的成分。**激情的力量,极容易在宗教中获得充分表达。要把这种激情导向健康。契诃夫无疑对“自由阅读”的过程进行了一番思考,做过相应的探究,所以他才能描述出律师在十五年的阅读生涯中经历的思想痛苦:从很肤浅的快乐到很深刻的感悟;从人性、道德到绝望、深渊,走累了,又可能折回重新感悟,然后再前进。有人能走出这怪圈,有人却终生徘徊。小说的一种结局大家都会猜到:十五年即将过去,在赌约到期的前一天晚上,银行家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决定毁约,他要亲手“结果”掉律师,用枕头闷死他,这样会找不到“横死”的证据。因为他的经济现状不再是“土豪”了。小说的另一种结局大家不容易猜到:在赌约到期的前一天晚上,律师先决定毁约,他要提前五个小时走出小屋。这是一个令读者激情澎湃的结尾。银行家乘黑夜摸进小屋准备下手时,发现桌上有一封写给他的长信。律师在信中首先宣称:“我藐视自由、生命、健康,以及你们那些书里叫做人间幸福的种种东西。”他深情地回顾了这些年读书的经历,由此也可以发现他文学表达的进步:十五年来我专心研究人间的生活。我在您的书里喝到过芬芳的葡萄酒,唱过歌,猎到过树林里的驯鹿和野猪,爱过女人。由你们那些天才诗人的魔力创造出来的、像白云那么轻飘的美女,到晚上常来找我,小声对我讲着美妙的故事,我陶醉得脑袋发晕。我在您的书里爬上尼尔布鲁士峰和勃朗山,早晨看见太阳升上来,傍晚看见太阳照着天空和海洋,给山顶抹上一层紫红的金色。我在那儿看见电光在我头顶上面发亮,劈开风暴的乌云;我看见绿树林、田野、河流、湖泊、城市,听见汽笛的歌唱和牧笛的吹奏;我摸到可爱的魔鬼的翅膀,他们飞下来跟我谈到上帝。我在您的书里投到无底的深渊里,创造奇迹,**民,烧毁城市,宣传新宗教,征服整个王国。您那些书给了我智慧。历代那些孜孜不倦的人的思想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现在压缩成一小块,藏在我的头盖骨里。我知道我比所有你们这些人都聪明。下面,律师的笔锋一转,展开了严肃乃至愤怒的批判:我藐视你们那些书,藐视人间的一切幸福和智慧。一切都空洞、脆弱、虚幻、诈伪,像海市蜃楼一样。你们尽管骄傲,文雅,可是死亡会把你们从地球上消灭,仿佛你们是地板底下的耗子似的;你们的后代、你们的历史、你们的天才的不朽,都会连同地球一齐烧毁或凝结。你们丧失了理性,走了错路。你们把谎话看成真理,把丑恶看成美丽,如果由于某种情形,苹果树和橘子树上不长水果,却忽然长出青蛙和蜥蜴,或者玫瑰花发出像冒汗马的气味,你们就会奇怪;同样,我对你们这些拿天堂掉换取人间的人,也是这样的奇怪。我不想了解你们。读第一遍时,我不能理解律师为何突然变得如此不近人情的愤怒,毕竟你好吃好喝好住了十五年,读了那么多的书,马上就要到手二百万卢布,说话有点太绝情了吧?继而一想,恍然大悟,他可能已经估计到银行家会反悔,甚至会下毒手,那么,他的这番愤怒不正是临死前的控诉?如果真是这样,银行家早先的约定不就是个大大的谎言和骗局?他从书中所学到的一切人间真理就会变成血淋淋的残酷现实?应该说,律师已经看透银行家及其同类人的虚伪,所以才坚决地说出:“我不想了解你们。”很明显,律师最后的阅读已经达到了**思考的高度。这种思考最令人痛苦、纠结、彷徨,因为它会不断地提审、拷问、批判你或他人的灵魂,**你固有的价值观念,令你产生良心上的不安。只有回到人世间去,继续阅读和继续思考下去,才可能获得令人心安、令人振作、令人行动的新的价值观,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他宣布了最后的决定,义正词严,也挽救了自己的生命。为了用行动来对你们证明我多么藐视你们藉以生活的一切,我不要那两百万卢布,当初虽说我想望它如同想望天堂一样,现在我却藐视它。为了解除我接受这笔钱的权利,我要在规定时期的五个小时之前走出这个地方,因而破坏了合约。十九世纪沙皇**时期的卢布值多少钱?我查过:沙俄在1800年确立了卢布与黄金的比价,到十九世纪末大约是1卢布兑换0.77克黄金,相当于**清朝末年的半两银子。当时二十卢布能办一桌丰盛的酒席。以此推算,律师放弃二百万卢布等于放弃了一百万两白银。按现价白银1克3.7元人民币计,相当于1.85亿人民币,律师被关十五年,年均收入1233万人民币,绝对不是小数目。当然,如果按现价一卢布兑换一角人民币汇率算,二百万卢布只值二十万人民币,为此消耗十五年生命显然不值。第二天不到中午,律师就自己逃走了,银行家保住了自己的二百万,心满意足。小说用这段话做了结尾:银行家“为了避免无中生有的流言蜚语,他从桌子上拿走那张声明放弃权利的字纸,回到屋里,把它锁在保险柜里了。”意味深长。法国著名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在《s/z》书中把巴尔扎克的小说《萨拉辛》分成一个个“语义单元”,然后按照“情节”“诠释”“文化”“内涵”和“象征”五组代码来一一解析,让大家顿开茅塞。让我试用这种“后结构主义”手法重新回顾一下《打赌》的整体结构。先看“情节代码”(又称叙事代码)。《打赌》的故事情节不复杂,分为两个章节,直线型的叙述:第一章写银行家夜里坐卧不安,他想到“打赌”明天中午就要到期,十分焦虑。然后倒叙打赌的经过;第二章写银行家决心毁约,却发现律师写了要毁约的信,万事大吉。契诃夫在叙述这个故事情节时语言十分简练,不但没有多用一个字描写银行家的外貌、财富来源和家庭背景,连“约定打赌”这个最重要的事件从提出到约定也没有多用几行字,对律师的背景描写更是简单,除了年龄和职业再无其他。“诠释代码”指解开或展开故事谜团的单元。《打赌》中主要用于:一是解释“为什么打赌”,因为有钱任性胡闹;二是解释“为什么毁约”,因为没钱耍赖无耻。关键点很明确,不需要详细说明。“内涵代码”用于处理人物、地点和事物的种种内在含义。《打赌》一开始讨论刑法优劣的缘起,契约内容、囚禁小屋的限制和囚徒享用的种种权利,这些是必要的说明,作者写起来惜墨如金却又点滴不漏。“文化代码”用于考察作品所利用的种种社会知识。《打赌》在这方面用了许多笔墨,特别在叙述律师读书和挑选书籍时,交代得十分清晰合理。只有把这些文化代码运用充分,才能解释律师思想、行为的变化。显然这是作者的着力点。“象征代码”用于勾勒文本中所建立起来的种种精神分析和象征意义。这正是《打赌》令人有“见仁见智”不同理解的地方。当然契诃夫写作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这个故事揭露有钱人的虚伪和无耻尽管作品也起到了这个作用,而我千方百计地寻找这篇小说仅仅是为了寻找读书的某些规律,并企图以此指导孩子们的早期阅读。相信大多数读者读了这篇小说会感叹读书的力量,甚至会得出“读书改变命运”的结论,因为无论如何,大家都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律师为什么会放弃金钱?似乎可以这样认为:律师通过十五年的阅读,他的精神修炼已经达到“藐视”常人们眼中一切所谓“人间幸福”的地步,包括人人渴望的自由、生命、健康。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到达了上一层,会淡化下一层的需要。最低层次是生存必需品,最高层次是追求理想的实现。当他通过读书、思考,到达追求精神层面的时候,自然就视金钱为粪土了。对那二百万,律师曾经“想望它如同想望天堂一样”,如今,他已经藐视了金钱,因为他有比金钱更珍贵的东西。读到这里,隐隐中已让读者的心理受到某种“崇高”的指引,不由得会在道德上鄙视、谴责银行家的“臭恶”灵魂,同时会赞赏律师在精神上的“升华”和最终“明智”的选择:这个选择令自己躲过了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也让银行家能继续“体面地”和“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如果这篇文章就此结束,说明我读书还是很粗糙、很肤浅的。幸好我有一个习惯,是年少时读1958年版《鲁迅全集》养成的,那个版本的书后注释棒极了:读一本书一定从头翻到尾,而且连同后记、题注、尾注以至书后的全部附录、参考书目都要看一遍。当我读完《契诃夫小说全集》第七卷中的这篇《打赌》之后,顺便翻看了后面关于《打赌》的尾注,意外地发现:小说原题为《童话》,而且最初发表的小说有三章。尾注中完整地刊录了第三章的全部内容,大意是:一年过去了,银行家又和一位财主打赌,赌的内容是“有没有一个身体健康、头脑健全的人会舍弃百万家财”。银行家说有,而且亲眼见过;那财主不信,愿意拿一百万和银行家打赌。银行家胜券在握,大声嚷道:“我下三百万的赌注!”那个财主也同意下三百万的赌注,要求银行家拿出证据。这时,银行家开始后悔没有把赌注提高到五百万卢布。于是他本想回到书房去,从那儿的保险柜里取出放弃钱财的文件来,可是这当儿有个听差走进门来,说道:“来了一位先生,要见您。”银行家向客人们告个罪,走出门外。他刚举步走进前厅,就有个装束体面的人急忙向他走来,脸色苍白得叫人吃惊,眼眶里含着泪水,一把拉起他的手,用发抖的声音开口说:“对不起,……对不起。”“您有什么事?”银行家问。“您是什么人?”“我就是那个虚度十五年光阴而又不肯要那两百万的蠢人。……”“那么您要怎么样?”银行家又问一遍,脸色发白了。“那时候我全错了!凡是没有亲眼看见生活或者无力享用生活种种好处的人,就不能判断生活是好是坏!太阳那么光芒四射,女人那么妩媚迷人!葡萄酒的味道那么好!树木那么苍翠!书籍无非是生活的淡淡的阴影,可是这个阴影却把我的精力统统夺走了!我亲爱的,”法学家跪倒在地,接着说,“我不是求您给我两百万,我已经没有权利要两百万了,我只求您给我十万或者二十万!要不然,我就得**!”银行家答应了律师的要求,又匆匆回到客人那里,“周身无力”地坐回自己的圈椅,口中说道:“你赢了!我破产了!”这就是《打赌》小说最初发表的结尾。如果只读过删节后的小说,突然得知原来是这个结尾,会令人“三观尽毁”。由此可见,契诃夫最初写这篇小说的主题还是在讽刺、鞭挞人物的庸俗习气,与他其他早期小说的主题别无二致。小说发表后,许多作家朋友抱怨这篇童话“不好懂”,给人留下“赞扬金钱”的印象。五年后,契诃夫把它编入小说集时,先是把它丢弃,后来又对小说做了改动:直接“拿掉了”原来的第三章,在第二章的结尾稍加修改,这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样子。契诃夫给女医生波波娃写信说:“于是,您发现小说的思想内容跟以前截然不同了。”确确实实是“截然不同”。这不是简单美化还是**一个人物的问题,这是有关一个人物“灵魂”是否净化还是污化的问题,契诃夫最终选择了让笔下的人物通过阅读来净化。这就让这篇原本是“童话”寓言式的讽刺小说发生了质的变化。绝不仅仅是像有的书评上归纳的“暴露了银行家的臭恶灵魂”(原文是“臭恶”不是“丑恶”)。也许,契诃夫自己的创作思想也因此发生了改变。这一点,是许多研究他的人没有注意到的。在此要感谢汝龙先生的严谨敬业,他在巴金先生的指引下,追踪翻译契诃夫著作六十年如一日,不断核对最新的俄文原版,及时更新、修订他的翻译作,终于为我国读者奉献了一个最好的中文版《契诃夫小说全集》,保持了内容和资料的完整,令我们受益良多。我先把《打赌》修订版推荐给大女儿梁淩阅读后,问她的感受,她说感受到“莫大震撼”,然后我又让她读完原来的故事结尾,她又感到“十分迷惑”。我说:感到“迷惑”就对了。因为英国著名作家女伍尔芙[8]说过,“我们对契诃夫的第一印象不是直率而是困惑。”为了消除这些困惑,需要我们反复阅读和反复思考,用心去体会由作者“极具独创性、过分考究的情趣”带来的阅读效果。伍尔芙这样评论契诃夫:“灵魂是俄罗斯小说中的主要特征”,这个特征在契诃夫作品中表现得十分“微妙、精细,易受各种情绪与兴致的控制”。他的主要兴趣不在于“心灵与其他心灵的关系,而是在于心灵与健康的关系、心灵与向善的关系”,“心灵受了伤;心灵的创伤治愈了;心灵的创伤没有治愈,这些是他故事中的重点。”他会在这些方面“不连贯地漫游,而且为了完善他的意义,有意识地一会儿敲击这个琴键,一会儿又敲击那个琴键。”“结果,当我们读到这些什么也不涉及的小故事时,眼界却开阔了,心灵获得了一种令人惊异的自由感。”伍尔芙的这段评价不是针对《打赌》这篇小说的,但完全适用于我们深化对《打赌》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的理解。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