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是如何克服杂交水稻这个难题的呢

l'm back 2024-06-17 12:21:03
最佳回答
有一次,房东冒雨挑着一担稻谷回来。他告诉袁隆平,这是他从另一个村子换来的稻种。  “为什么要换稻种呢?”  “那里是高坡敞阳田,谷粒饱满,产量高。施肥不如勤换种啊。”面对饥荒,老乡们不是坐等**救济,而是主动想办法提高产量,袁隆平很受感动。  从这件事上,他也得到很大启发: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对于战胜饥饿有重大意义。他想,自己除了教好课,还要在农业科研上做出些成绩来,为老乡们培育出高产量的好种子。  袁隆平教过遗传育种、作物栽培等学科。在他看来,杂种优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然而,按照传统经典理论,水稻恰恰没有杂交优势,它是一种自花授粉作物。一株水稻只要一开花,雄花自然就会给同株上同时开放的雌蕊柱头授粉。  难道水稻真的不能杂交?从小爱刨根问底的袁隆平有些不服气。  还是从上学时代开始,袁隆平就渐渐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当其他同学全部点头时,袁隆平却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也得正数?”老师不耐烦解释说,你只需要背就行了。尽管没有获得满意答复,但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不再**书本和权威。  时隔多年,提及这段往事,袁隆平笑着说:因为老师的那个回答,从此,我的数学没学好。但袁隆平的学生纷纷“揭露”他:他数学好得很,算水稻产量,谁都算不过他,又快又准。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试验田里,偶然发现一株水稻植株与众不同。怀着好奇的心理,第二年春天,他把收获的这株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表明这是一株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  袁隆平欣喜若狂,既然自然界都存在“天然杂交稻”,那说明水稻和其他异花授粉作物一样,具有杂种优势!  用实践**经典权威理论的袁隆平,当即决定跳出“无性杂交”学说的束缚,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回想起年轻时的那股干劲,袁隆平感慨不已:当时幸亏我猛醒得早,如果老把自己拴死在一棵树上,也许至今还一事无成。在种种“权威”的压力面前,我坚信真正的权威永远来自实践。  然而,要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却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  袁隆平很有耐心,一边教学一边继续试验。  机会终于来临了!1964年7月,袁隆平头顶烈日,在稻田里惊喜地寻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  1966年2月,袁隆平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科学通报》杂志发表,首次提出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法培育杂交稻,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犹如一声惊雷,震动整个农业界和科技界。  时任**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将使水稻大幅度增产。  攻城拔寨  “**”到来后,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试验被迫中断。然而,在全国一片**狂热中,袁隆平冷静、超然的态度,为他开展科学试验提供了有力的“庇护”,以他为首的杂交水稻研究小组悄然诞生。  正当研究向前推进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袁隆平心爱的水稻雄性不育试验“当头一棒”:几年积累下来的700多株珍贵不育材料秧苗,一夜之间被人全部拔除毁坏。  这一天,时隔30多年后,袁隆平仍清楚地记得。“那是我的孩子啊!多年培养仅有的一点心血,毁于一旦,简直天都要塌了!”袁隆平回忆当时情景说。  很多人认为,这下袁隆平该死心了。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在泥田里呆坐了许久后,袁隆平想通了:重新再来。  接下来几天,他在烂泥巴里四处寻找残存的秧苗。直到第四天,在学校一口废井里找到5根秧苗后,袁隆平才算松了一口气,继续坚持试验。  6年时间,袁隆平当了回“农民”,日出而作,日落挑灯夜读。但,袁隆平仍是一头雾水,因为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后,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  难道是技术路线有问题?抑或是根本就不可能达到?袁隆平不停地提出假设,又一遍遍地予以自我解答。  猛地,他心里一亮:如果跳出常规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常规稻杂交,那结果又将如何呢?  回顾那段岁月时,袁隆平把当时的这个大胆想法归结于8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他说,灵感很重要,你特意找找不到,需要有外界东西刺激。灵感来了,一首好诗、一个好曲子就来了,没有灵感,挖空心思,搜肠刮肚也写不出一首好诗。  1970年11月23日,根据袁隆平的指导,助手在海南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找到一株雄花败育株,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袁隆平如获至宝,因为这对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来说,无疑找到了突破口。  此时,责任、道义、胸襟等大家风范又一次在袁隆平身上闪现。手握比金子还珍贵的“野败”,却没有闭门独享,他将“野败”材料迅速分发到全国30多个科研单位,进行协作攻关,用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上万个测交和回交转育试验,以扩大选择概率。  这样做,是因为他心里只有一个愿望:以最快速度育出高产杂交稻,让它造福于人民。  1972年,袁隆平与同事们一起率先育成我国第一个实用水稻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二九南1号”;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水稻雄性不育恢复系,至此三系配套难关全部攻克,一举奠定杂交稻从理论成为现实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杂交稻培育已经宣告成功。  这一年,已是袁隆平当“农民”的第9个年头!  趁热打铁,袁隆平开始进行杂交水稻大田生产试验。看着试验田比周围水稻植株高出一大截,袁隆平心里格外高兴,似乎看到了杂交稻增产的绝对优势。然而,1个月过后,他的算盘再次落空了,试验田水稻“只长草,不结谷”。一些同行送来了冷嘲热讽:“可惜人不吃草,要是人吃草,杂交水稻的优势就太可观了!”  面对这种质疑,袁隆平显现出从未有过的自信。他不厌其烦地给出科学解释:“从表面上看,试验是失败了,但从本质上看,试验是成功的。实践证明水稻杂种优势是强大的,至于优势是体现在稻谷上还是稻草上,那只是个具体技术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随着杂交水稻“优势关”、“制种关”的相继攻克,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梦想距离现实愈来愈近:1974年育成第一个强优势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产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1976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亩增产  20%左右。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震惊了全世界。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由衷地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不能因为取得了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成果迭出。  躬身不辍  袁隆平回顾自己育种走过的路程,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觉得要加快育种步伐,不能只局限于一个安江和长沙,而要到气候炎热的云南和海南岛去。  当时,跑到千里迢迢之外的南方育种,需要克服除经费紧张之外的很多预想不到的困难甚至是风险。但与争取时间相比,袁隆平认为这个险值得一冒。  1969年冬,他带领学生来到云南省元江县,租居在农技站的一座无人居住的平房里,还租了农技站的水田作为实验田,把不育材料的珍贵种子浸下了水。  这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降临了。  元月2日凌晨,袁隆平在睡梦中被猛然惊醒。他发现身子下的床在晃动,天花板上噼里啪啦往下掉石灰块。  “快起来,地震了!”袁隆平大声地将两个年轻学生喊醒,把浸在铁桶内的谷种抢了出来。才过了一会儿,那座平房“轰隆”一声倒塌了。  天亮了,余震不断,大地仍在摇晃……  农技站老支书来看望他们了:“这里是危险区,你们应赶快离开!”  袁隆平指着浸在铁桶里的稻种说:“种子都要下田了,我们怎么能离开?”他们在水泥球场里用塑料布搭起了一个窝棚。水泥地上垫了几把稻草,再铺上一张草席,就成了床铺。  发了芽的稻种在摇晃的土地上播下了,秧苗在南国的暖风里茁壮成长。  不久,粮食供应发生了困难,他们就吃当地的甘蔗。甘蔗虽然好吃,当饭吃可不好受。三个人吃得口腔里都磨出了泡。  经过5个月的辛勤劳动,袁隆平又繁育了一代雄性不育的种子。  从这次开始,以后每年冬季,袁隆平像候鸟一样,飞向温暖的南方,在南国的水田里繁殖育种,加速实验。他与季节赛跑,被助手和学生们称为“追赶太阳的人”。  时至今日,袁隆平对于“追赶太阳”仍旧痴迷不已,每年有近1/3的时间留在海南育种。  有助手、学生不忍心看他劳累,劝导他:你年纪那么大了,要少下田,多休息。有什么事你在办公室交待,我们帮你去做。袁隆平乐呵呵地说:关在屋子里手脚发痒,下田搞试验,才有乐趣。出去见见太阳,对身体也大有好处。  挑战高度  少年求学时养成的思考特性,伴随袁隆平整个人生。对于任何问题,他都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使得他敢于探索,敢于破除权威,不断超越自我。  三系杂交水稻的成功,举世赞叹。袁隆平没有骄傲,更没有止步,他感到三系法虽然大幅度地增产,但也存在着配组不自由、种子生产环节多等不足,他决心开展新的攻关,提出了育种方法从三系向两系再向一系迈进的战略设想。  这又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有好心人说,你已成了着名科学家,万一搞砸了,岂不坏了名声?袁隆平回答:“搞科研如同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  1987年,两系法研究被列为**“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出任责任专家,主持全国16个单位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大面积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了“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在袁隆平两系法杂交理论的启发下,我国两系法杂交高粱、油菜、棉花、小麦等相继研究成功,并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当全国农业界的兴奋还没有离开两系法时,袁隆平又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研究超级杂交稻:把塑造优良的株叶型与杂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走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选育技术路线。  此前,日本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均提出过“超级稻计划”,由于难度较大,技术路线选择失当,搞了十几年至今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1998年,这一项目受到时任****朱基的高度重视,获**基金1000万元资助。同时,也被列入**“863”计划。经过5年攻关,2000年,超级杂交稻达到**制定的第一期目标: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以上,2004年,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百亩示范片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也将在2010年提前实现。  **超级杂交稻研究再一次在国际上引起轰动,各国水稻专家纷纷向袁隆平表示祝贺,称赞:“**人,了不起!”  “搞科学实验还是要有一点幻想才行的。”78岁的袁隆平想象力依然丰富。他曾做过一个“禾下乘凉梦”:我梦见,有一天我们种的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沉甸甸下垂的千万个穗子好似大瀑布,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对杂交水稻的发展前景,他充满了信心。  他在遗传育种方面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得**杂交水稻在产业上形成了很强的优势,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不仅**人民受益,外国人民也受益。  世纪质疑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发出质疑:21世纪谁来养活**?  袁隆平以研究杂交水稻的成果,乐观而自信地回答:依靠科技进步和国人的努力,**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同时还能帮助其他**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从三系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袁隆平和他的团队用事实证明他们做到了!  据统计,到2006年为止,我国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56亿多亩,增加稻谷5200多亿公斤。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约2.4亿亩,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7000多万人口。  袁隆平还算过一笔账:全国4.5亿亩水稻种植面积,如果每年推广种植超级稻1亿亩,每亩就算增产150公斤的话,一年可以增产150亿公斤。这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省的全年的粮食产量,可以供养4000万人口。  袁隆平说:“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提高后,不仅可以保证**所需的粮食总产量,同时,农民还可以把多余的土地另辟他用,比如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等,最终使农民富裕。”  目睹了袁隆平创造的“水稻神话”后,美国普都大学教授、四届美国**农业顾问汤·巴来伯格由衷地说:袁隆平为**赢得了可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际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  袁隆平不仅时刻守望着国人的“饭碗”,世界人民的“饭碗”也装进了袁隆平的心中。  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美国,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多年来,袁隆平怀着“造福世界人民”的宽广胸襟,7次赴国际水稻所开展合作研究,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发展杂交水稻,20多次举办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30多个**培训技术骨干500余名。  在袁隆平的倡导和建议下,“杂交水稻外交”正成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截至2006年,杂交水稻在东南亚、美洲、非洲等40多个**被研究或引种,种植面积达150万公顷。  袁隆平乐观地估计,到2010年,杂交水稻在国外的种植面积将达到1500万公顷,这样至少可以增加300万吨粮食,够养活将近1亿人口。  “杂交水稻成果不仅属于**,也属于全世界!谁想种都可以,而且越多越好!”袁隆平再一次感动了世界。2004年,美国世界粮食奖基金会将农业界的最高荣誉“世界粮食奖”授予袁隆平,以奖励他在世界粮食安全和拯救饥饿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  战略眼光  袁隆平被同行们习惯地称为战略科学家,而不是战术科学家。  这样的称谓是有道理的。因为袁隆平不仅是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始终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而且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发展中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从而创建了一门系统的新兴学科———杂交水稻学,让**的杂交水稻研究将世界各国远远留在身后,甚至领先美国20多年。  四十多年来,杂交水稻研究的每一发展阶段、每一项重大创新,都离不开他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都体现了他非凡的经验智慧与学术思想。  在科研实践的同时,袁隆平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从1966年发表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论文以来,先后**60多篇,其中在国外发表12篇;出版专着7部。在很多学生和同行看来,袁隆平是**的大科学家,他对科学的理解,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  袁隆平不仅思想开明,而且意识超前,他主**立起分子育种室,并不遗余力地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先后输送多名年轻科技人员出国或到**深造。  有人问他:“您这样不断地把他们送出去,就不怕他们不回来?”  袁隆平的回答极具战略性:**杂交水稻技术要继承和创新,需要建立一个科研梯队,需要大量超过我的人才。让他们都窝在我的手下,受着我的思想束缚,怎么能超过我呢?!  在袁隆平的亲自培养、直接教导和间接影响下,不论是在他的研究中心,还是在全国杂交水稻技术攻关协作单位,已经形成了一支梯队结合、协同作战的杂交水稻技术队伍,肩负起将杂交水稻向纵深发展的重任。  仅仅是这些还不够!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瞄准的是保障**粮食安全。有人曾风趣地说,**农民吃饭靠“两平”,一是靠**的责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从1976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说到粮食安全,袁隆**复强调:**粮食多一点不怕,要是少一点,麻烦就大了!  袁隆平极其敏锐地发现,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加快发展的时期,保护耕地与发展用地的矛盾已十分尖锐,**的科学家必须要研究出办法,让农民用更少的田种出让更多人吃的粮食。  他将自己的目标归纳为“种三产四”计划,即种三亩地能够产出四亩地的产量来。这就是通过推广“超级杂交稻”来提高水稻的单产。袁隆平表示,计划在5年之内,让**6000万亩农田产出过去8000万亩农田的产量,从技术上来讲,这些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杂交水稻的研究**,后虽有来者,但毕竟水平与**的研究相距甚远。因此,袁隆平主要的精力是超越自己,而且不但自己动手研究,更重要的是,在前进目标一片迷茫中,向**杂交水稻界指点科研方向。  回顾杂交水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袁隆平坦言,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杂交水稻在**乃至世界最快速发展的时期。  “杂交水稻首先在**获得成功,并逐步走向世界,这要归于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归于伟大的人民,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全国杂交水稻协作组成员艰苦奋斗、通力协作的结晶。我只是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袁隆平说,现在,推广超级稻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这是对水稻科研人员的巨大鼓舞。  人类因为有袁隆平这样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而自豪和庆幸。从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角度看,用“伟大”二字作为袁隆平的注脚并不过分。  袁隆平简介  1930年9月1日,袁隆平出生于北平。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来到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1年,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获国内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2年,袁隆平被聘为农牧渔业部技术顾问、全国杂交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同年,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85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袁隆平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制定的**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1995年袁隆平当选为**工程院院士。他先后获得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生物学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以色列“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拯救饥饿奖”等11项国际大奖。2006年,袁隆平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赞扬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 20210311
汇率兑换计算器

类似问答
  • 隆平高科和袁隆平的关系?是袁隆平开的公司吗?袁隆平是不是隆平高科的董事长?
    • 2024-06-17 15:22:35
    • 提问者: 未知
    不是,隆平高科的董事长是伍跃时,是袁隆平等发起设立的公司,讲白了。袁隆平所在的单位出钱出技术。商业运作由他人完成。法人代表也是他人,袁隆平等占有股权。袁隆平农业...
  • 杂交水稻高产品种有哪些?
    • 2024-06-17 06:53:49
    • 提问者: 未知
    1、超优1000 “超优1000”作为第五期超级稻重要品种,同时也是“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水稻杂种优势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431346432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的创制”的项目品种,由袁隆平团队经过3年精心研究攻关成功。百亩片平均亩产1013.8公斤。2、y两优...
  • 有人说80%的人吃的都是谢华安的“汕优63”,为何袁隆平才是水稻之父?
    • 2024-06-17 09:43:30
    • 提问者: 未知
    不可否认的是袁隆平确实是杂交水稻的创始人,并且一生都致力于水稻的优选优育。但是说句不那么**正确的,**人能吃饱饭,归根结底是...今天的美国让我们好好的上了一课。...
  • 杂交水稻是不是转基因?
    • 2024-06-17 08:28:22
    • 提问者: 未知
    转基因作物)栏目介绍了 澳大利亚 国内转基因种植情况:主要转基因作物是转基因 油菜、棉花、康乃馨、苜蓿草等,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澳大利亚种植的棉花100%都为转基因棉花。...
  •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可以自行繁衍后代吗?
    • 2024-06-17 15:20:32
    • 提问者: 未知
    首先把杂交母本转育成不育系,例如,希望杂交组合(甲×乙)利用已有的雄性不育性进行制种,则必须先把母本转育成甲不育系,常用的做法是利用已有的雄性不育材料与甲杂交,...
  • 有没有人吃过袁老的杂交水稻?是什么味道?
    • 2024-06-17 10:59:03
    • 提问者: 未知
    应该吃过,不知道什么味道。几年前因为映像中没吃过太难吃的米,在qq浏览器的一篇热文下面说过一句:袁隆…
  • 袁隆平的杂交稻到底有多大的种植面积?除了**,还有其他**种植他的杂交稻?实际单产能够达到什么水平?
    • 2024-06-17 06:06:50
    • 提问者: 未知
    他发现不育株的再生分蘖上能自交结实,分期播种的结果表明育性与光照长度有关。...搞技术的都懂,实验室到工程化的路是天堑,实验室再牛叉的技术,无法工程化就是白费。...
  • 如何客观的评价袁隆平?
    • 2024-06-17 13:41:19
    • 提问者: 未知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
  • 袁隆平是谁?
    • 2024-06-17 16:53:30
    • 提问者: 未知
    袁隆平**科学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男,1930年9月1日农历庚午年七月初九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汉族,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他是**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现年81岁。他的事迹入选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7单元课文《当代神农氏》,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中学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21课《永远执着的美丽》及初中8年级下外研版英语书p75 页。
  • 袁隆平研究了多久杂交水稻
    • 2024-06-17 06:18:33
    • 提问者: 未知
    袁隆平, 1930年9月出生京,1953年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76年,袁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1995年,袁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汇率兑换计算器

热门推荐
热门问答
最新问答
推荐问答
新手帮助
常见问题
房贷计算器-九子财经 | 备案号: 桂ICP备19010581号-1 商务联系 企鹅:2790-680461

特别声明:本网为公益网站,人人都可发布,所有内容为会员自行上传发布",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内容有该作者著作权或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清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