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犹决典自一则故事长平战役结束后,秦军乘胜包围了赵都邯郸城.魏国的安厘王差将军晋鄙去解围.由于惧怕秦军,晋鄙走到汤阴就按兵不进了.魏王又派了个客籍将军辛垣衍,化装从小路偷偷地进入邯郸城,通过平原君向赵王传达魏王的意见说:“秦国所以要急迫地围困赵国,是因为以前和齐闵王争僭皇帝的称号,后来秦国取消了皇帝的称号,实因齐国的缘故,本心是不愿取消的.现在齐国更加虚弱了,天下只有秦国实力最强.我看秦王不一定是贪图贵国的邯郸,他的意思是想求做皇帝呢.赵国如果真能派使者去秦国,尊秦昭王为皇帝,他一定高兴,把**撤回去了.”平原君听了,很是犹豫,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候,鲁仲连正巧在赵国游历,碰上了秦军围困邯郸.他听到魏国的将军要叫赵国尊奉秦王做皇帝的消息,就急忙来见平原君,问道:“这件事怎么样了?”平原君焦躁地说:“咳,我还敢说什么事呢!百万大军折损在国外;现在邯郸也给人包围了,魏王派了客将军辛垣衍来,要叫赵国去尊奉秦王做皇帝,这个人还在这里没走.我还敢说什么事呢!”鲁仲连责备平原君说:“我起初以为您是天下的贤公子呢,我到现在才知道您并不是天下的贤公子!那个魏国来的客人辛垣衍在哪儿?我请求代替您斥责他,把他打发回去.”平原君答:“让我把他召来见见先生吧.”人们常用“犹豫不决”来比喻遇事拿不定主意,下不了决心,也指不决断的人或事.成语故事——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成语故事——纸上谈兵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善于谈兵,连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赵王中秦王反间计,让他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赵括只知根据兵书作战,不知灵活处理,后被秦军**,部下40万人全部被俘.以后人们用纸上谈兵比喻只会高谈阔论而无真本事,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成语故事——奉公守法系由“奉公如法”演变而来,鉴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是赵国名将.他做征收租税的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交税,他依法杀其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拟杀赵奢.赵奢毫不畏缩,理直气壮地说:“如果你能为民表率,举国上下人人会奉公如法,法立则国强,你自己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平原君听了这话,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向赵惠王推荐重用他.奉公守法指一切都按照**规定的法令制度办,不徇私情.成语故事——梅开二度唐代肃宗年间,中原某地有一佳丽女子,名唤陈杏元.他家有株梅花树,时当花期,正喷香吐艳.忽一日,无缘无故,那梅花树的枝儿蔫了,花儿落了.何故无风天雨花自残,陈杏元大惑不解.也在这一日,陈杏元在朝做官的父亲差人送来一位书童.这书童,聪明伶俐,才貌超人.后来得知,他原是被奸臣残害的忠良之后,名叫梅良玉.原来,梅花自败是应在了他的身上.这不禁使陈杏元内心里萌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情……不久,他俩相爱了.谁知好景不长,他俩尚未成婚,北国南侵,唐王难以抵挡,就派美人去应付,选陈杏元到北国去和番……那时的邯郸是边陲重镇.凡到番邦去的人,一般都要登临邯郸的丛台,与社稷亲人垂泪相别.这样,陈杏元与梅良玉便也来在丛台之上……这样,如今的丛台上便也仍然有着这样的八个大字:“夫妻南北兄妹沾襟”…… 或许是命运不济之人暗中相助吧?后来,当陈杏元泪别梅良玉,一步一回头,悲悲切切地就要到达番邦,路经一处悬崖断壁,痛不欲生跳崖寻死之时,她突然得救了.救她的,是一缕阴魂,是前朝也因前来和番到头来忧郁而死的王昭君的阴魂.那阴魂,背起陈杏元直送中原陈家,最终让她与梅良玉又成好事,喜结良缘……这件事,感动了陈家院中的梅花树.就在梅陈完婚之日,那梅花树又二度重开,且花朵满枝,艳丽无比,馨香四溢……成语故事——一字千金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 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资历太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洋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还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吕不韦当时有三千门客,很快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为《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成语故事——因人成事*三寸之舌“因人成事”,是毛遂讥讽不顶用的同伴的话;“三寸之舌”则是平原君称赞毛遂的话.平原君一行到楚国后,平原君马上求见楚王,要求楚王迅速派出援军,和赵国联合抗秦.可是楚王惧怕秦国,不肯答允.两个人从清早谈判到中午,也没谈出结果.毛遂等三十人,在殿前阶下,等得焦急起来.那十九人就对毛遂开玩笑说:“毛先生,上殿去露露锥尖吧!”毛遂二话不说,提剑登阶,从容上殿,对平原君说:“赵楚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为什么说了这么半天还决定不下来呢?”楚王问平原君:“这是什么人?”平原君说:“是我的家臣,也是我的随员.”楚王便转向毛遂呵斥道:“还不快给我下去!我正在同你们君主谈话,你算个什么?”毛遂按剑而前,对楚王说:“你仗着楚国是个大国,就这样随意呵斥人?你要知道,眼前在这十步之内,大国也没有,你的性命全在我的手里.你叫嚷什么!”楚王不作声了.毛遂接着说:“我听说商汤以七十里的地方取得了天下;周文王以百里的地方臣服了诸侯,难道他兵多吗?只不过能发挥他的优势,振奋他的威力罢了.现在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雄兵百万,这是称霸天下的本钱.象楚国这样盛强,天下各国都不能对抗.白起,小娃娃罢了,带了几万兵来和楚国打仗,一战就夺去了你们的鄢、郢等地;再战就烧掉了夷陵的楚先王墓;三战干脆俘虏了大王你的先人,这是百辈的仇恨啊,连赵国都感到羞耻,而大王却不知道好歹!军事联盟是为了楚国,不是为赵国.在我主人面前,你叫嚷什么?!”楚王又害怕又惭愧,连连称是,满口应承说,“确实象先生说的,愿意把全国的兵力参加同盟.”毛遂又逼问:“联合抗秦的事定了吧?”楚王忙说:“定了.”毛遂就招呼楚王的左右说:“快拿鸡、狗、马的血来!”血来了,毛遂捧着铜盘跪献给楚王说:“请大王先用手指蘸血涂在唇边,这是定盟的仪式;接着是我的主人,最后是我.”涂完血,毛遂左手拿着血盘子,用右手招唤殿外的十九个人说:“喂!你们接着在堂下涂血吧.你们这些老爷碌碌无能,就象所说的依*别人成事的!”这件外交大事,就这样*着毛遂的口才而终于取得了成功.平原君因此很称赞毛遂,其余十九人也更信服他了.平原君定盟后回到邯郸,感慨地说:“我不敢再鉴别人才了!毛先生到了楚国一次,就使赵国的声望提高了百倍.毛先生的三寸长的舌头,比百万雄兵还强啊!”后把毛遂奉为上等门客.以后,人们就把自己没本事,而*别人的力量办成事的叫作“因人成事”.用“三寸之舌”来形容人的能说会道、善于辩论.成语故事——伤弓之鸟伤弓之鸟,即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见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它是从《战国策.楚策四》中的一则故事而来的.战国时期,赵、楚、燕、齐、韩、魏六国曾一度实行合纵政策,联合抗秦.赵国派遣魏加前去拜见楚公子春申君,商量军事问题.魏加问:“您手下有大将吗?”春申君说:“有啊,我想让临武君为将.”魏加说:“为臣我小时候喜好拉弓射箭玩,今天愿意以射箭作个比方,行吗?”春申君说:“行哪.”魏加说:“有一天,更赢与魏王在京台下闲逛,仰头看见飞鸟.更赢对魏王说:"为臣拉虚弓射下来只鸟给大王看看.’魏王说:"射箭的本领能达到这一步吗?’更赢说:"可以.’过了一会儿,一只雁从东方飞来,更赢没胡放箭,真的只拉了下空弓弦,鸟就坠落下来了.魏王说:"射箭的本领真达到这一步了吗?’更赢说:"这是鸟本身的毛病造成的.’魏王说:"先生怎么知道的呢?’魏加说:"你看他飞得很慢,叫声凄切.飞得慢,是因为身上有创伤;叫声凄切,是因为它长时间离群.在它伤痛没好,惊心未稳的时候又听见拉弓弦的声音,当然要鼓翼高飞,结果就因创伤迸裂,支持不住而落下来了.’临武君也瘟被秦国击败过,象这只伤弓之鸟,他是不能当抗秦将领的.”“伤弓之鸟”在《晋书.王鉴传》中,变成了“惊弓之鸟”,意思相同.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接下来,苏代讲开了他要讲的故事.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提拿去了.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废了攻打燕国的打算.成语故事——旷日持久比喻空废时日,长久拖延的成语“旷日持久”最早记载见于《战国策.赵策》,出处有两个,并且都和名将赵奢有关系.其中一个故事是:处在北方的燕国,把宋国人荣封为高阳君,派他带领大军攻打赵国.赵国的国相平原君和赵王议决,准备把济东的卢高、唐平、原陵三个县区的大小五十七座城市,割让给齐国,以换取齐国的大将安平君田单来赵,率领赵军来抵抗燕军.马服群赵奢知道了这件事,气冲冲来见平原君,质问说:“我们的**,难道竟没有人到这种程度了吗?您为了请安平君来当赵军的统帅,就把济东的三个县五十七座城市白送给齐国.这些城市,是我和敌国苦战,消灭敌军杀掉敌将才从敌国手里夺来的.现在您把它给了齐国,只不过是为了请安平君来带领我国的**.我国难道竟没有人到这种程度!再说,您为什么不让我去带兵呢?我为了抵罪,曾经在燕国呆过一段时间,燕王任命我作过上谷的镇守官.燕国的军事要塞和运兵险路,我全知道.让我带兵迎战,保证在百天之内,不等他国的援燕**来到,我就把燕国拿下来了.那么,您为什么还请求安平君来为赵将呢?”平原君不愿听赵奢的意见,摇着手说:“将军您消消气,别管了吧.我已经向君王说过了,君王有幸听从了我的话.请将军不要再说了!”赵奢不肯罢休,反而抗声叫道:“您错了!您错了!”接着,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说:“您所以一定要请安平君带兵抗燕,大约是认为齐国和燕国,有着来国血战的深仇大恨,他会出死力替我国打仗吧?但在我看来,却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假使安平君是愚蠢的人,固然对付不了荣盼;假使安平君是聪明的人,又不肯会认真的和燕国人作战.这两种情况,安平群必然处于一种.就算往好的一面说,安平君假使是聪明人,那么他为什么会为赵国的强大出力呢?要知道,赵国打胜了,强大起来,齐国就别想当霸主了!现在齐国拿着赵国的强兵,去阴拦燕将,避免了自己受侵,对他们有好处.安平君肯定会空废时日,拖延战事,打它好几年,把我国的兵力和后备力量,全消耗在战场里,把我们的战车、衣甲、兵器等搞坏弄损;把我们的军需储备库和粮仓用光吃空.直到燕赵两国同样被拖得精疲力尽了,他才收兵归来.有意削弱两国的实力,没有比这再明显的了.”可是,平原君到底没有采纳赵奢的意见,还是用五十七座城市把安平君请了来,让他带领赵军和燕军对抗.到了夏天,就把赵军弄得吊起锅儿没饭吃了,虽然也从燕国手里夺过来三座城,但是没有一座城的长度超过三百丈的.果然象马服君赵奢所预料的那样.别一则故事发生在赵惠文王三十年.这时田单因为避祸逃难到赵国,被赵王封为都平君.田单在一次和赵奢谈话中,曾表示对赵奢打仗*兵多有点不佩服,遭到赵奢的反驳.赵奢驳语里有“现在把古代的所谓万国,划分为七个大国,每个大国都拥有几十万大军,可以旷日持久好几年”的话.经过赵奢的详细分析实例,最后使田单心服了,他羞愧地长叹说:“在知兵这点上,我达不到您这样的地步啊!”成语故事——背水一战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军去攻打赵国.赵王歇和赵国统帅陈余,率领20万兵马,集结在井径口(即现在河北省井陉山上的井陉关),准备迎战.赵国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韩信这次领兵前来,一路上打了许多胜仗.他乘胜而来,其势不可挡.但是他们经过长途跋涉,必定粮草不足,士兵不饱,战马也缺乏草料.我们井陉地方的山路很窄,车马很难通过.因此,我倒有个主意,可派三万兵从小路截断他的粮车.你再把沟挖得深些,墙垒得高高的,固守营寨,不与他们交战.这样一来,他们前不得战,后不得退,用不了十天,我们就可捉住韩信.”李左虽然说得条条在理,可陈余是个书**,不听从他的意见,反而说:“我读过不少兵法.兵法上说,兵力比敌人大十倍,就可以包围敌人;兵力比敌人大一倍,就可以和敌人对阵.现在汉军号称几万人,其实不过几千人,况且远道而来,疲惫不堪.我们的兵力超过汉军许多倍,难道还不能把他们消灭掉吗?如果今天避而不战,别人会讥笑我胆小.”就这样,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正确意见.韩信探知陈余不用李左车的计策,十分高兴.于是他就把兵马驻扎在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待到后半夜,韩信又派出2000名轻骑兵,每人带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迂回到赵营的侧后方,埋伏起来,准备袭击赵营.然后,韩信再派10000人马作先头部队,沿着河岸摆开阵势.陈余探知韩信兵马沿河布阵,哈哈大笑说:“韩信空有虚名!背水作战,不留后路,这是自己找死!”天亮了.韩信带领后队兵马,打出帅旗,大张旗鼓地向井陉口杀来,赵军立即迎战.交战后,汉军假装败退,抛掉旗鼓,向河岸阵地退去.陈余不知是计,指挥赵军拼命追击.这时,韩信埋伏的2000轻骑兵,见赵军倾出击,立即杀入赵营,拔掉了赵军旗子,换上了汉军的旗子.赵军追得汉军退到了背*汉水的阵地上.汉军后退无路,于是他们返转过身,一个个背水拼命死战.赵军久战不能获胜,士气开始低落.后来,当他们忽然又发现背后自已的营垒上都插上了汉军的红旗,军心顿时大乱,纷纷四外溃逃.于是,汉军乘机前后夹攻,大破赵军.他们杀了陈余,活捉了赵王歇.胜利之后,有军士问韩信:“兵书上说,布列阵地要右后*山,左前临水.这次将军反而令我们背水为阵,意然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呢?”韩信说:“这也出自兵法.兵法上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这是因为,置之死地,兵士们为保存自己生命便会拼死作战;如果留下生路,一和敌人交手,稍有不利,有的就可能逃跑.”这场战役后,人们都称赞韩信很有谋略.成语故事——智者千虑刘邦派韩信去攻打赵国.韩信用计杀退了赵兵,杀死了赵军统帅陈余,也活捉了赵国出名的谋士李左车.韩信知道李左车是一位有才能的人,便亲自为他解下绑绳,并且十分客气地向他请教说“我打算向北攻打燕国,向东边讨伐齐,什么办法才会成功呢?”李左车感到很羞愧,说:“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之大夫,不可以图存.我是一个吃了败仗的俘虏哪有资格谈论这样的事情呢?”韩信说:“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这并非是在虞国百里奚愚蠢,到了秦国又变得聪明,而在于国君是不是信任他,能不能听他的谋划.陈余的失败,是他没能听取你的计谋.如果他按照你的意见作战,我也要被你们俘虏了.今天我是诚心诚意地想听听你的高见,请你别推辞了.”李左车见韩信很诚恳,便讲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聪明的人考虑千次,可能有一次是错的;愚蠢的人考虑千次,也可能有一次是对的.俗话说:狂人的话,至贤也可以选择.只恐怕我的计策不值得您采用,但我愿意献愚忠,为您效劳.您背水作战,不到一个上午打垮赵军20万,杀死陈余,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这是将军在战略上的长处.然而,农民遭受兵灾,非常贫苦,士卒经过激战,非常疲惫.如果您现在用这样疲惫的**,去攻打燕国的牢固城池,恐怕难以攻下.而且,战事如果拖得久了,士卒们会更疲惫.再说,军粮也会发生困难.因此,我认为,你如马上用兵,这便是您的战略的短处.善于用兵的人不会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韩信问:“那么,我目前应该怎样呢?”李左车说:“现在应该按兵不动,先安定赵国的秩序,抚恤赵国阵亡将士的遗孤.这样做,人们就会拥护您.方园百里之内,就可能有人送来牛肉和酒,犒劳您的将士.到那时,您可以一面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姿态,一面派遣说客,拿着您的亲笔信到燕国去,把自己战略上的长处显示给燕国看,那样,十有九燕国会自行投降的.燕国投降后,再派遣说客到齐国去,把燕国投降的事告诉齐国,齐国也会像草随风倒一样,很快降服.这样,夺取天下就不难了.用兵向来讲究先虚后实,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韩信按着李左车的意见去做,果然获得了成功.成语故事——奉公守法奉公守法”由“奉公如法”演变而来,最早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赵奢对平原君说的一段话中.原文是:“以君为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赵奢,是赵国的田部吏,专门负责征收田赋.可当时,征收田赋特别难,尤其是征收官家的难.有一天,赵奢带着人来征收平原君的田赋,赵奢对平原君的一位家臣说明来意后,谁知这位家臣傲慢地看了一眼赵奢,说:“你知道站在谁家的府门外吗?”赵奢耐着性子点了点头.这位家臣更傲慢了:“既然你知道,为何又来征收田赋?”“难道平原君就不该上交田赋?”“废话!平原君与惠文王是兄弟.还交什么田赋?还不快快与我滚开!”赵奢怒了:“岂由此理!大王有令,违抗君命不交赋者,斩!来人,将他绑了,就地斩首!”杀了家臣,岂不是虎口拔牙.平原君怒不可遏,命令武士把赵奢擒进府内,二话不说就要问斩.赵奢毫无惧色,挺着胸膛问平原君:“因何斩我?”平原君说:“你先回我,为何斩我家臣.”赵奢说:“拒交田赋,王法不容.”平原君又问:“我是何人你可知道?”赵奢说:“你是赵国相国,名扬天下的贤公子,可你却纵容家臣拒交田赋,不奉公守法.不奉公,王法则消弱.如果都像你这样,有法不行,那谁还交田赋?赋税难征,那**还能维持下去吗?法弱而国贫,内,必定发生混乱;外,必遭强夷来侵.到那时侯,**保不住,你的地位,你的财富,你的名誉,又怎能保得住?反过来说,如果你能奉公守法,带头交付田赋,那举国上下也会跟着奉公守法.那样,**必定富强,社会必定安定,你必定更有地位、财富与名誉,天下人也必定会更加尊敬你”.赵奢的一番话使平原君心悦诚服,最后他不但没有杀赵奢,而且还向惠文王举荐了赵奢.成语故事——不遗余力秦国发兵攻打赵国,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摆开了战场.担赵军抵挡不住秦兵,连连溃败.怎么办呢?赵王召来大臣楼昌和虞卿商议对策.赵王说:“长平战事,我们不胜,新近又战死一员都尉.我想再增派**往长平去抵挡秦兵,你们的看法如何?”楼昌说:“再增派**也没用.不如派大使到秦国去求和.不然,我们的**将会彻底被秦兵消灭.”但虞卿不同意楼昌的见解.他说:“我看现在不必去求和.主张求和的人,总是强调“不求和,必破”.其实,未必是这样.大王,你说,秦国攻打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消灭我们**呢?”赵王说:“是啊!秦国不遗余力,看来是定要消灭我们的部队才甘心啊!”虞卿说:“就按大王说的,秦国要消灭我们**,我们应该去求和,现在也不能派大使到秦国去.请听我的话,先派使者带着宝物去赠送给楚国和魏国.楚王和魏王要是得到了赵国赠送的宝物,便一定会高兴地接纳我们的使者.一旦我们的使者进入楚国和魏国,秦王必定会怀疑天下人要联合起来对秦,因而感到惶恐.那时,和谈就好进行了.”可是赵王不以为然,终于没有接受虞卿的意见.不久,赵王派郑朱为特使,到秦国去求和.郑朱走后,赵王又召来虞卿,问道:“我已派郑朱到秦国去和谈,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呀?”虞卿回答说:“和谈不会成功.但这样一来,赵国的**很可能为秦国所破灭.这是因为,郑朱是我们赵国的一位显贵的人物.他到了秦国,秦王以及应侯范睢一定会借机宣扬他们的胜利.天下的诸侯也一定向秦国祝贺.而楚、魏两国以为我们跟秦和谈了,也不会派兵来援助了.在这种情况下和秦国和谈,秦国的条件一定会很高.如果我们应允,秦国是一定不肯让步的.所以我说,和谈不一定能成功.”果然,郑朱一到秦国,秦王和应侯范睢便借郑朱的到来向天下扬言说他们攻打赵国取得了胜利.还说,秦国终于不肯与赵国和谈.随之,长平之战爆发,赵国溃不成军,赵国的京都邯郸也被秦兵包围了.结果,赵王割了六县送给秦国作为求和条件,秦兵才解除了对邯郸的**.事后,虞卿问赵王说:“秦兵不围困邯郸了.您以为是秦兵疲倦了才撤退的呢?还是他们的力量能持续下去,因割了六县给他们才撤退的呢?”赵王说:“秦国部队攻打我们是不遗余力的,我看也许是因为兵卒疲倦才撤退的.”虞卿说:“是的,秦国以它的力量击他所不能取得的,结果,搞得疲惫不堪而退兵.可是您又以它的力量所不能得到的奉送给它,这无疑是帮助对方来攻击自己啊”我看明年秦国还会再来攻打我们的.到那个时候,哈哈,我们也许就可能无可救药了.”虞卿一席话,引起了赵王的深思.后来,赵王又把虞卿的一席话说给一个名子叫做赵郝的臣子去听.对于虞卿的话,那赵郝很不以为然,说道:“虞卿说的真是那么一回事吗?六座县城不过像弹丸之地.现在不割让给秦国的话,秦国可能明年还要来攻打我们赵国,到那时候恐怕还得割让土地去求和呀!”听了赵郝的话,赵王更不知道如何是好了.成语故事——三人成虎战国时候,魏国和赵国订立了友好盟约.为了使盟约更有其效,两国之间决定互有人质作保.因此,魏王就把自己的一个儿子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作人质……为了儿子的安全,魏王还派大臣宠葱陪同儿子前往……但庞葱却担心魏王不会一直相信自己.于是临行之前他对魏王说:“大王,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来了一只老虎,您相信不相信呢?”魏王回答:“我不相信.老虎怎么会跑到大街上来呢?”庞葱接着再问:“如果有两个人一齐对您说大街上来了一个老虎,你相信不相信呢?”魏王回答:“如果有两个人都这么说,我就有些半信半疑了.”庞葱又问:“如果有三个人一齐对你说大街上来一个老虎,你相信不相信呢?”魏王回答:“如果大家都这么说,那我就只好相信了.”听魏王这样回答,庞葱就更担心了.他叹了一声说道:“大王,您想,老虎是不会跑到大街上来的,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只是因为三个人都这么说,大街上有老虎便成为真的了.邯郸离我们魏国的都城大梁,比王宫离大街远得多,而且背后议论我的人可能还不止三个,……”魏王听懂了庞葱的意思,就点点头说:“你的心思我知道了,你只管放心去吧!”庞葱陪同魏王的儿子到了邯郸.但不幸的是,庞葱走后不多久,果然有很多人对魏王说起了庞葱的坏话,而且,就像听到三个人说大街上有虎就相信有虎那样,魏王还确实相信了一些人的语言.于是,当庞葱回国以后,魏王就一直不让庞葱再去见他。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