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林深处遇鹿? 2024-05-28 11:18:35
最佳回答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于1939年和1941年分两册在莫斯科第一次以德文公开发表以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西方,它被称为继1932年《巴黎手稿》发表后的“第二冲击波”。自首次公布以来7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学界虽然对这部手稿进行了诸多研究,但却一直争论不休。目前争论最为激烈的莫过于[笔记本][货币章]中马克思对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描述。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1](p332)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对社会形态问题的研究决不是为了提出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历史哲学,而是要提供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和灭亡的理论”。[2](p156)本文试图通过对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形成脉络的梳理,阐明三大社会形态的基本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界的几种常见理解进行反思,以期澄清若干问题。  一、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脉络  人类社会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正式提出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来回答这一问题。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以及某种学术思潮的影响,有人认为它只是马克思一时“偶然提出的”,是《手稿》中的“孤立事件”。事实上,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思想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并且有着自身的发展脉络。  1.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萌芽阶段。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是1843-1844年,代表作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3年夏天,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对黑格尔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黑格尔认为,**是宇宙精神的体现,它决定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这就完全颠倒了**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在任何地方都把观念当作主体,而把本来意义上的现实的主体……变成了谓语。而发展却总是在谓语方面完成的。”他还说:“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的前提……在思辨的思维中这一切却是颠倒的。”[3](p14、10)在这里,马克思运用费尔巴哈的主宾颠倒方法,以反思辨的方式把黑格尔颠倒了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阐明了市民社会决定**的重要思想。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虽然已从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研究深入到社会结构的研究,但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水平。他所理解的市民社会和**的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也没有具体阐明为什么市民社会决定**。尽管如此,手稿对社会结构的研究,仍不失为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一个起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实验性文本。1844年3月,马克思来到巴黎,在这里阅读了一系列古典**经济学家,如斯密、萨伊、穆勒、李嘉图、斯卡尔贝克等的著作,以及恩格斯的《**经济学批判大纲》。此时,马克思正在经历思想“临产前的阵痛”,所以手稿中夹杂着大量非常琐碎的东西。但是,从手稿的内容来看,最重要的是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有四个要点: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劳动者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与此同时,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在他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3](p310)所以“世界历史”的阶段性可以通过人的劳动形式来进行划分。由此出发,马克思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尚未发生异化劳动的阶段;(2)异化劳动占统治地位的阶段;(3)异化劳动被扬弃的阶段,即**主义阶段。这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雏形。  2.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是1845-1849年,代表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不仅批判了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而且第一次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认为,“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4](p80)由此出发,他以社会的生产工具形态、生产关系、所有制、分工等发展的不同阶段为依据,将人类社会的发展依次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不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自然形成的社会”;第二阶段以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发达的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为特征,可称之为“文明创造的社会”;[4](p103-104)只有在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消灭了旧式生产关系、所有制和分工之后,人类社会才能作为“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即“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并“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而使个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主义社会。  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理解为“自然形成的社会——文明创造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过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马克思又相继写了《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在这两部著作中明确提出了“社会”这一概念,并对此进行了解释说明。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4](p142)这是从生产力(生产工具)的角度来界定社会发展阶段。他又进一步指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4](p345)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界定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  从以上叙述中可以看出,此时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思路,但还不能说已经完全成熟。因为这时马克思虽然已经认识到社会结构的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但他还没有把这些认识上升到社会形态的高度,也没有明确地提出“社会形态”这个概念。  3.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成熟阶段。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第三个阶段是1850-1858年,代表作是《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其中,《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标志着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完全成熟。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在1851年写成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形态”(gesellchaftsformation)的概念。马克思说:“新的社会形态一形成,远古的巨人连同复活的罗马古董——所有这些布鲁土斯们、格拉古们、普卜利科拉们、护民官们、元老们以及凯撒本人就都消失不见了。”[4](p585-586)这表明,在新的社会形态形成时,一切旧的事物都会消失,人类历史也就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根据日本学者大野节夫的考证,[5](p292-293)“社会形态”这个概念是马克思参考当时的地质学术语“形态”(formation)后创制合成的。“形态”原本是用来表述在地壳的历史中先后形成的不同岩层,一个形态就是一个不同的岩层单位。相应地,“社会形态”就是指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它表达人类社会发展不同质态的范畴。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因质变而区分为具有不同规定性的各个历史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便构成特定的社会形态。这样的界定就比《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所提出的“社会”概念更进了一步,从而为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19世纪50年代**经济学研究成果的集中反映。在这一《手稿》中,马克思系统地研究了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并把它和整个人类历史联系起来,形成了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新认识,标志着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完全成熟。二、三大社会形态的基本含义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历史发展做了如下表述: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6](p107-108)  这就是近年来引起学界普遍重视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完整表述。需要注意的是,这段话中的“社会形式”一词,在马克思著作的德文版中用的是gesellschaftsform,新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将其翻译为“社会形式”,这与“社会形态”(gesellschaftsformation)略有差异,但它们都是用来表示社会发展阶段的概念。由于马克思并未对三大社会形态给出具体命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不妨将它们分别称作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下面依次对这三个阶段的基本含义进行解读。  1.第一个阶段。  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人的依赖关系”,以及“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可以称之为“人的依赖性社会”。  “人的依赖关系”是指人对人的直接依赖性。联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描述可以知道,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人都是互相依赖的:农奴和领主,陪臣和诸侯,俗人和牧师。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7](p94-95)这就是说,在农奴和领主、陪臣和诸侯、俗人和牧师这三对关系中,前者对后者有着直接的依赖性;而反过来,后者对前者则有着直接支配权。马克思还说:“无论我们怎样判断中世纪人们在相互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始终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的关系,而没有披上物之间即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衣。”[7](p95)之所以形成这种状况,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落后。由于人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人与人之间只能互相依赖,结合成一个较大的共同体形式,这样才能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生存下去。氏族、部落以及各种形式的古代公社都是体现这种人的依赖关系的共同体形式。  在人类社会的这一阶段,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是直接以自然产物为主要生存来源的经济。它的基本特征是: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在这种社会经济形态下,“土地财产和农业构成经济制度的基础”,分工和交换很不发达,基本以自给自足为主。“无论是劳动者的全部活动还是他的全部产品,都不依赖于交换,也就是说,维持生活的农业(或斯图亚特的类似说法)还在很大程度上占优势”。[6](p476、119)  自然经济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条件下的产物。这就意味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自然经济会逐渐瓦解,进一步发展成为商品经济。在三大社会形态经典论述的后面,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段会“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6](p108)与此同时,第二个阶段则会随着它们的兴起同步发展起来。  2.第二个阶段。  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以及“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可以称之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简称“物的依赖性社会”。  “物的依赖性”是相对于“人的依赖性”而言的。那么,这里的“物”是指什么呢?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已成为每一单个人的生存条件,这种普遍交换,他们的相互联系,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的、独立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物。在交换价值上,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6](p107)就是说,这里的“物”并不是指具体的什么东西,而是一种“物化”,可以理解为物化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接着指出:“个人的产品或活动必须先转化为交换价值的形式,转化为货币,并且个人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才取得和证明自己的社会权力”。[6](p108)从这里可以看出,交换价值的具体形式就是货币,而物的形式也就转化为货币的形式。所以,可以进一步把“物的依赖性”理解为依赖以货币这种交换价值的形式为媒介的社会关系的社会。  那么,“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又是什么意思呢?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的这一个阶段同上一个阶段相对比,指出:“在前一场合表现为人的限制即个人受他人限制的那种规定性,在后一场合则在发达的形态上表现为物的限制即个人受不以他为转移并独立存在的关系的限制。(因为单个人不能摆脱自己的人的规定性,但可以克服和控制外部关系,所以在第二个场合他的自由看起来比较大。)”[6](p114)这就是说,单个人在拥有货币这种交换价值的情况下,可以使自身不必依附于他人,并能在一定限度内独立地、自由地用货币去交换任何商品。这比起“人的依赖性社会”来说,人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并且人的社会关系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但这并不代表着人就是完全独立自由的,因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个人必须在以物的依赖为前提的情况下才能行事,个人并没有完全拥有自己,“个人从属于像命运一样存在于他们之外的社会生产;但社会生产并不从属于把这种生产当作共同财富来对待的个人”。[6](p108)  在人类社会的这一阶段,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在这里,最关键的一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最大的交换,不是商品的交换,而是劳动同商品的交换”。[6](p105)货币则因其“耐久性、不变性、易于分割和重新合并、因较小的体积包含着较大的交换价值而便于运送”[6](p116)等特性,充当了这种广泛的交换媒介。这时,人的生产已经不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得交换价值的需要。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的产生,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社会产品的丰富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加,刺激了人们广泛的生活需求。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人类社会“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才得以成为现实。  然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并不是人类社会的最后阶段。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将会到来,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3.第三个阶段。  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也就是**主义社会。  马克思认为,在**主义社会里,“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既不是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劳动,也不是人从事劳动的时间,而是对人本身的一般生产力的占有,是人对自然界的了解和通过人作为社会体的存在来对自然界的统治,总之,是社会个人的发展。……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本身也就摆脱了贫困和对立的形式。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直接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8](p100-101)这就是“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含义。  那么,人类社会的第三个阶段怎样才能到来呢?马克思认为,“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6](p108)这就是说,第三个阶段到来的前提是第二个阶段已经存在,虽然第二个阶段必将被第三个阶段所替代,但第三个阶段绝不可能跨越第二个阶段。马克思接着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相异化的普遍性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6](p112)简言之,第三个阶段之所以必须以第二个阶段为前提,是因为第三个阶段的到来必须以生产力和交换价值的充分发展为基本条件。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阶段,产品经济占统治地位。产品经济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在未来的**主义社会,人们取得自己所需的产品不用通过货币来进行交换,而是通过社会中心组织进行按需分配。产品经济是以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为基础的,并以全社会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为前提。只有这时,人才不再像第二个阶段那样被物所役使,能够得到真正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用马克思在《**党宣言》中的话来说,未来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294)这便是马克思对**主义社会的基本设想。 20210311
汇率兑换计算器

类似问答
  • 图解什么是股票对称三角形整理形态
    • 2024-05-28 04:22:22
    • 提问者: 未知
    对称三角形又称为等边三角形,一般情形之下,对称三角形是属于整理形态,即价格会继续原来的趋势移动。它是由一系列的价格变动所组成,其变动幅度逐渐缩小,亦即每次变动的最高价,低于前次的水准,而最低价比前次最低价水准高,呈一压缩图形。如从横的方向看价格变动领域,其上限为向下斜线,下限为向上倾线,把短期高点和低点,分别以直线连接起来,就可以形成一对称的三角形。市场含义:对称三角形是因为买卖双方的力量在该段价...
  • 谁有形态学理论分析的书~
    • 2024-05-28 01:19:46
    • 提问者: 未知
    最经典的是《股市趋势技术分析》《股市趋势技术分析》 作 者: [美]罗伯特•d•爱德华,[美]迈吉 著,程鹏,黄伯乔 译这是一本久富盛名的大作,1948年由约翰•迈吉,罗伯特•d•爱德华首次出版,后不断修正增添,到现在已经60多年,已出版到第9版,被国外国内的众多大学列为教科书,是西方图表分析的巅峰之作。(国内几乎所有图表分析书籍内容都是从它这里抄来的,如果你没有看过这本书,那你对于西方图表分...
  • 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实际论述应当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认识资本主...
    • 2024-05-28 01:38:59
    • 提问者: 未知
    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 进入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的50多年来,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现象和新特点。西方有的学者将其称作“新资本主义”。国内外很多人感到困惑不解的一个问题是,马克思以后的100多年来,资本主义不但没有灭亡,也没有像列宁所说走向“垂死”,而且获得了新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50多年来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以...
  • 股票形态理论运用依据
    • 2024-05-28 14:53:31
    • 提问者: 未知
    一般说的形态,指的都是其k线形成的形态,形态分析和均线分析属于不同的方法,看形态的话都不看均线的。而作为形态分析,用的最多的还是收盘价,比如突破之类的,必须是收盘价突破才算。
  • 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 2024-05-28 06:22:52
    • 提问者: 未知
    名词解释第三章 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
  • 怎么从macd 波浪理论 形态理论 分析茅台的走势?
    • 2024-05-28 06:38:21
    • 提问者: 未知
    怎么从macd 波浪理论 形态理论 分析茅台的走势 [图片]
  • 如何理解 **和社会
    • 2024-05-28 22:35:40
    • 提问者: 未知
    公开上市退出是指 **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项 目公司首次面向非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以获得大量资金,在满足项目公 司的后续资金需求的同时,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 如何理解技术分析中的三大假设理论
    • 2024-05-28 21:42:36
    • 提问者: 未知
    1, 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信息。  “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构成了技术分析的基础。技术分析者认为,能够影响某种商品期货价格的任何因素——基础的、**的、心理的或任何其它方面的——实际上都反映在其价格之中。由此推论,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就是研究价格变化。  这句话是技术分析的核心,本人也认为这句话百分之一百的正确。换句话正是因为这句话才让我相信技术分析。我们在跟踪价格变化的时候其实已经包含了所谓的基本面...
  • 三角形整理形态的下降三角形
    • 2024-05-28 02:31:01
    • 提问者: 未知
    展开全部【定义】下降三角形:是多空双方在某价格区域内的较量表现,然而多空力量却与上升三角表所显示的情形相反。看空的一方不断地增强卖出压力,股价还没回升到上次高点便再沽出,而看多的一方坚守着某一价格的防线,使股价每回落到该水平便获得支持。此外,这型态的形成亦可能是有人在托价出货,...
  • 如何理解托宾的q理论?
    • 2024-05-28 18:51:23
    • 提问者: 未知
    托宾的q理论提供了一种有关股票价格和投资支出相互关联的理论。如果q高,那么企业的市场价值要高于资本的重置成本,新厂房设备的资本要低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这种情况下,公司可发行较少的股票而买到较多的投资品,投资支出便会增加。如果q低,即公司市场价值低于资本的重置成本,厂商将不会购买新的投资品。如果公司想获得资本,它将购买其他较便宜的企业而获得旧的资本品,这样投资支出将会降低。反映在货币政策上的影响就是:...
汇率兑换计算器

热门推荐
热门问答
最新问答
推荐问答
新手帮助
常见问题
房贷计算器-九子财经 | 备案号: 桂ICP备19010581号-1 商务联系 企鹅:2790-680461

特别声明:本网为公益网站,人人都可发布,所有内容为会员自行上传发布",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内容有该作者著作权或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清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