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相关理论分析了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各种因素,联系**对外贸易的现状,考察**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认为**在国际分工中的传统优势正逐步丧失,产业内贸易是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目前**的产业内贸易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关键词:产业内贸易 比较优势 产品差异化一 引言出口贸易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gdp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国际金融危机曾对**的出口贸易产生比较大的冲击,使经济增长放缓;另一方面,**在一些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产业的优势正在逐渐流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目前面临产业结构发展滞后的问题,贸易结构亟待改善。一般来说,一个**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总是从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发展到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 最后到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因此,发展产业内贸易是当前实现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由之路。产业内贸易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的一种国际贸易形式,指一个**既出口又进口同一个产业内的产品的贸易行为。产业内贸易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从产品差异的角度看, 产业内贸易可以划分为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和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后者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要素投入相似、质量相似、价格相似、在满足消费者偏好方面相似的产品的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要素投入不同、质量不同、价格不同、在满足消费者偏好方面的不同的产品的贸易。二 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产业内贸易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人均收入。两个**的人均收入较高,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因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多样化和个性化,从而表现出对异质产品较高的需求;相似的需求结构和追求差异化的个性产品,将促进两国间产业内贸易发展。(2)要素禀赋。两个**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其产业内贸易尤其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就较大。因为产业内贸易取决于产品的异质性及产业技术水平,异质产品可能含有完全相同的物质成分。如果要素禀赋差异较大,则更可能发展垂直型产业内贸易。(3)产业。产业内贸易的规律是,产品异质性强的产业会大于产品同质性强的产业;技术发展较快的产业高于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因为前者更容易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和差异性。(4)区位。两国地理位置越近,则进行产业内贸易越便利。较近的地缘关系、相似的生产特征和相似的消费习惯,加之运输成本低廉和便于开展边境贸易等都是开展两国产业内贸易的有利因素。从发达**的发展历程上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与贸易的形式与内容密切相关;产业间贸易——垂直产业内贸易——水平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过程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在外贸领域的反映。因此我国的长期目标应该是努力发展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水平产业内贸易,并最终实现通过水平产业内贸易与科技、规模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增强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三 **发展产业内贸易意义和现状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以比较优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提升了我国在世界市场的贸易份额和地位,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速度和效益都在下降。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单纯以比较优势为贸易战略,保持旧有的贸易结构已经不符合新形势下的要求了。所以,开展产业内贸易,提高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是在产业间分工带动经济起飞之后实现贸易持续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原因在于:1、产业内贸易是相似产品、相近技术含量产品之间的贸易,通过产业内贸易可以学习进口方在产业组织、技术工艺和产品差异化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外部经济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促进经济发展。2、产业内贸易是一种交易双方相互需求并相互满足的贸易,产业内贸易的高度发展可以扩大双方的相互依存和合作,有助于改善**的国际贸易环境。3、发展产业内贸易是实现竞争优势的途径之一。在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仅仅按照静态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是远远不够的,可能会造成**产业结构的滞后,甚至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在衡量产业内贸易的所有指标中,gl指数是最广为接受的测量指标,一般称为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在0-1之间变动,gl越接近于1,说明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gl越接近于0,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低。它是衡量一个**参与国际化生产过程中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衡量产品比较优势的重要指标之一。严岩(2009)研究得出,在2000~2006年间**产业内贸易指数显著增长,2006年该指数达到0.5135 , 首次超过50%,产业内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初步确立了的主体地位。其中,垂直产业内贸易占主要地位。具体而言,在垂直差别为主的产业内贸易中,出口商品带有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特点,进口商品则具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特点。我国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受要素禀赋状况的影响比较明显。可见**的工业化水平与工业化**相比仍比较落后,规模经济不论是在制成品还是在初级产品方面均未得到有利的实现,产业内贸易水平很低。从企业的层面分析,**企业往往在竞争中忽略产品差异的影响,导致我国生产的产品差异化程度不大,产品价格往往只是发达**最终零售价格的1/4或1/5,其他增值部分归于推销、批发与零售服务、商标和广告设计等增加产品差异化的相关工作,我国企业因此失去了较多利润机会。四 结论和启示**的对外贸易中传统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削弱,**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发达**相比我们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产业内贸易在给贸易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亦可促使一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目前来看,我国对外贸易模式相当大的份额仍是产业间贸易的原因是我国劳动力成本和部分自然资源上具有的比较优势。但在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国际交换中初级产品和低加工产品的贸易条件正在相对甚至是绝对的恶化,立足于以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比较优势,面临丧失的危险。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对外贸易格局十分脆弱,有可能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的滞后,导致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1)当前外资倾向于投向技术水平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制定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以及相应的税收财政政策对外商投资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笔者认为这对产业结构升级是远远不够的,外商投资的目的一是降低生产成本,一是获取超额利润。**在技术和人力资源方面并没有优势,要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领域,只能是以开放**的市场为条件,鼓励外商实施本土化战略。比如投资于适合**本土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业,这才可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仅仅是适用型的技术设备。(2)产业内贸易通常在经济发展水平相似、要素禀赋差别不大和地理上接近的**之间发展较快。因此,**应充分发挥和利用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东亚**地理位置接近、**文化因素相似对产业内贸易的促进作用,加强与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合作。(3)鉴于产业内贸易与产业本身的性质紧密相关的特点,在改善外贸结构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那些国际市场前景较好的产业发展,重视发展那些有众多差异产品的高技术高资本含量的产业。产品差异是增加产品出口附加值的主要手段,它能够造成不完全竞争的局面,给出口者带来超正常的利润。从企业的角度讲,产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品牌上。(4)引资过程中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固然是最重要,但外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产组织方式同样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而且对这些方面的学习和效仿其障碍相对较小。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5)鼓励同类企业合理并购,扩大企业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的问题。扩大企业规模,加大对外投资,实现跨国发展,才能更好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参考文献[1}智祺 经济转型时期加快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建议 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9年第3期[2]严岩 新h-o理论视角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3期[3]冯耀祥 中美产业内贸易结构分析 当代财经-2009年第6期[4]张彬,孙孟 **特征视角下**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实证研究——基于2000~2007年面板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5]汪瑾 **产业内贸易发展研究 科技经济市场-2008年第10期[6] falvey , rodney e. commercial policy and intra - industry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1 [7] grubel, h.g., lloyd, p.j. intra – industry trade :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 london : macmillan , 1975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