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哥~童姐??
2024-11-30 10:51:27
最佳回答
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不能简单归结为需求拉动或成本推动,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也有来自国内的因素,还有通胀预期的影响。就内部因素来说,我国2006-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增长率的数据反映出我国存在投资过热的现象,也从投资需求方面反映出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有需求拉动的影响;2010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显著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了我国生产成本的上升,说明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还有来自成本推动的影响;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的发生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的通货膨胀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两条途径输入到国内。笔者列举了我国近几年的进出口数据,显示出我国存在贸易顺差的情况,贸易顺差及大量流入国内的国际资本使得我国外汇储备不断攀升,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又迫使我国央行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导致了我国的高通胀率,m2/gdp与cpi的趋势图印证了这一关系;通胀预期也是影响我国通胀的重要因素,笔者通过cpi指数和未来物价预期指数、居民当期物价满意指数,分析出通胀预期对通货膨胀有助推作用。 第五部分对我国央行为治理此轮通货膨胀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了分析。针对本轮通货膨胀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并辅之以一些其他的政策,如汇率的调整、通胀预期的引导等。在分析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的效果时,笔者首先分析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效果。近几年我国外汇资产增长迅速,使得央行投放了过多的基础货币,由于缺乏其他可以减持的资产(央行持有的国债主要是特别国债),央行主要采取了发行央行**来回收流动性。2010年以来,我国央行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4.2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2.1万亿元,**发行力度加大。但是从2004—2010年全年净回笼基础货币与央行发行的**余额所计算出来的有效对冲率却在逐年下降,这说明发行每单位的央行**所能收回的基础货币在不断减少,也就是说央行利用公开市场操作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效果是有限的。其次,分析了央行频频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央行十二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2010—2011年上半年央行累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5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从16%达到21.5%的历史最高点。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货币供应量开始平稳回落,人民币贷款增速趋缓,cpi过快增长得到了控制。央行如此频繁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收缩流动性来说,应该是一剂猛药,货币供应量会明显的大幅缩减,信贷规模会得到很好的控制,物价也会很快下降,但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实际效果却不是非常明显。此外,笔者以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为主线分析了我国上调存贷款利率对通货膨胀的治理效果。从2010年2月份以来,我国cpi达到了2.7%,当时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为2.25%,实际利率呈现负利率。在负利率的情况下,央行五次加息。但是加启、后实际利率依然为负,所以0.25个百分点的调整对本轮通货膨胀来说是杯水车薪,它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利益。除了采取上述货币政策外,央行还调整了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2010年我国放弃了人民币对美元的固定汇率,频繁调整汇率,截至2010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同比升值3%,但是物价却不降反升,说明人民币的升值对抑制本轮通货膨胀效果不理想。**采取的管理通胀预期的措施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最后,在这部分结束时,简要的分析了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综合治理效果。判断一国所采的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效果时,不能单纯将采取的各项货币政策工具分开来分析,因为很多政策工具是配合使用的,所以笔者用gdp的增长率和cpi增长率来综合衡量了本轮货币政策的效果,得出此次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对治理本轮通货膨胀的作用是有限的结论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