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县哈溪镇**对贫困户有哪些补助政策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是对以往“大水漫灌”式粗放扶贫的反思。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我党执政理念的有效方式。**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王三运指出,全面小康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扶贫攻坚是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精准扶贫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天祝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能不能如期实现脱贫致富,直接关系到天祝县的后续发展,关系到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因此,认真研究天祝县的贫困情况,搞好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一、天祝县精准扶贫工作的难点(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天祝县在全省2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市)中属于14个**级贫困县之一。目前,天祝县有56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1.18万贫困户,46600贫困人口。2014年天祝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050元,比全国低4842元,比甘肃低713元,比武威低2853元。(二)致贫返贫因素多。一是气候条件差,传统农牧业收益低。天祝县境内海拔2040~4874m,属于典型的青藏高原冷凉干旱型气候,年降水量450~600㎜,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蒸发量1200~1700㎜,年均温0.2~4℃,相对无霜期130天左右,日照时数2641.3h。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年均温低、无霜期短,日照时数少,不利于动植物生长。二是自然灾害多。天祝县气候条件差,风、霜、雪、雨、雹、旱、冻等自然灾害频繁。2012年冬到2013年春的大旱,天祝县旱地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天然草场返青推迟,产草严重不足。2013年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达26.6万亩,造成农业减产3929万公斤,直接经济损失达6800万元,受灾面达16个乡镇128个行政村,重灾人口8.3万人,严重影响农牧民生活。三是居住条件差。天祝县有5万多农牧民生活在海拔2800米左右的水源涵养林区和高深山区,就医、就学、行路、吃水等制约发展的困难十分突出。(三)脱贫手段有限。天祝县海拔高、多山少川、气侯冷凉、人多地少,农业成本高,适宜种养的品种有限;工业基础薄弱、体量小、发展不足,服务业带动能力弱,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占比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升转型慢,吸纳就业能力不强;农牧民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劳务输出以低端行业为主,技能性人才少,收入低。二、天祝县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一)夯实基础是**贫困的前提。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而天祝县落后的基础设施是制约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因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是**贫困难题的先决条件。一是尽快实现贫困乡(村)“五通”。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快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项目为抓手,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实施 “五通”工程,全力解决农牧民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收看电视难、通信难等突出问题。二是加快危房改造。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全面进行改造,2020年前基本消除农村危房。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完成游牧民定居建设。建立符合实际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住房等多层次的供房体系。三是搞好以“下山入川”工程为重点的扶贫搬迁。以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小康工程为重点,统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新型城镇化试点等项目,采取易地搬迁、插花安置、收缩搬迁、城镇安置等多种方式,加快扶贫搬迁步伐。到2020年底实现具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应搬尽搬。落实省、市易地搬迁贫困户补助政策和贴息优惠贷款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四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解决好用能问题,降低农牧民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程度。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加大太阳灶、藏式节能炉、秸杆气化炉、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和太阳能暖房建设力度。实施以电代薪和乡村清洁示范工程,开展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建设清洁水源供应和分户供水系统,污水集中处理系统,推广配方施肥、一膜多用、地膜回收利用和无公害处理系统,加强农牧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围绕村村有增收产业、户户有脱贫门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要求,实现扶贫产业全覆盖。一是重点发展特色农牧业。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主体生产模式,加大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扶持发展以果蔬菌、高原绿色有机蔬菜、旱作马铃薯、中藏药材、草食畜牧业等为主的特色农业;全面做好设施农牧业提质增效工作,重点在强化技术服务、品种改良、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全面提升设施农牧业效益。提高天祝白牦牛、甘肃高山细毛羊、岔口驿马、高原红提、哈溪人参果等区域性特色产业的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向贫困乡镇倾斜、向贫困村覆盖。二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进和培育一批精深加工企业,加快加工、仓储、保鲜等设施建设,推动马铃薯、牛羊肉、果蔬、食用菌、饲草料等精深加工产业,不断延长产业链,带动更多的贫困村、贫困户从中增收。通过“政策优惠+项目扶持+信贷贴息”的方式,培育扶持和发展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三是重视发展劳务经济。认真落实劳动力技能培训扶持政策,对贫困劳动力开展精准培训,对在岗务工人员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鼓励能人带动,打造天祝特色劳务品牌,促进劳务输转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推进培训、鉴定、输转一体化。到2020年使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掌握1门致富技能,实现技能提升培训全覆盖。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贫困乡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基地、批发市场、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商业服务网点、民族贸易网点、农资和商品配送中心、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产品冷链等项目建设向贫困乡镇倾斜。大力发展农超对接、直供**、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加强农产品营销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五是培育壮大旅游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自然人文资源,依托天堂寺、天祝三峡**级森林公园、马牙雪山天池、本康丹霞地貌、抓喜秀龙草原、祁连冰沟河等景区,积极支持贫困群众发展休闲农业和创办农家乐,形成“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的乡村旅游模式,使之成为贫困户收入新的增长点。(三)完善公共服务是脱贫致富的保障。要下气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社会救助事业,消除贫困“壁垒”。一是加强教育扶贫,防止因学致贫和贫困代际传递。建立健全贫困乡村学前教育,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优化布局教育资源,提高全县义务教育发展整体水平。提高贫困家庭子女学前教育、中职学生助学金补助标准、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助学贴息贷款,逐步实现贫困家庭学生教育普惠政策全覆盖。积极争取高校招生扶贫政策支持,省属高校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地方高校农村生源专项招生计划、省内高职(专科)院校在贫困县单独测试和中职应届毕业生推荐直升招生计划重点向贫困家庭子女倾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县城优秀教师到贫困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支教。二是健全完善卫生计生扶贫体制机制,杜绝因病致贫返贫。加强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加强贫困乡**生队伍建设,提高待遇,强化培训,充实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建立引导医疗卫生人员到贫困乡村工作的政策和机制,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扩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和救助对象范围,对救助对象住院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其它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无力承担且符合规定的剩余费用,通过民政医疗救助给予补助。按省市政策规定,逐步提高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标准。三是丰富文化生活,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按照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要求,加大贫困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贫困村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健全贫困村文化体育设施,支持贫困乡村发展民间文化艺术。开展“文化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结对子、种文化”等文化惠民活动,提供图书、文博、展览、演出等流动文化服务,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四是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向科技要生产力。整合县乡科技力量,组建科技扶贫队伍,为贫困村提供便捷有效科技服务。加强贫困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综合服务机构建设。促进科技资源配置与扶贫开发直接挂钩,建立科技扶贫网络,鼓励科技人员带着技术和项目进村入户,以技术入股等形式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五是完善社会救助,提高保障水平。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年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加快县级养老福利机构、乡镇敬老院和社区(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提高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水平和集中供养率,加快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三、天祝县精准扶贫工作中应把握的几项原则(一)充分树立贫困群众的主体性地位。所有的精准扶贫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贫困群众头上,工作到不到位,措施有没有效,方法得不得当,都由贫困群众说了算。反对越俎代庖、拔苗助长、大包大揽现象。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精准扶贫政策讲深讲透,营造良好的氛围,让群众真正体会到党和**的亲切关怀,认清形势,明白利好,从而激发自身积极性,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积极投入到这项惠及千家万户的行动中来。切忌“剃头挑子一头热”,上面轰轰烈烈,群众冷冷清清。要把精准扶贫工作与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结合起来,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要尽快转变群众思想,防止群众形成扶贫依赖症和低保依赖症。(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真正了解贫困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愿所求,深刻分析致贫原因,按照**书记提出的“四个一批”思路,区别对待,真扶贫,扶真贫。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逐村谋划,整村推进,因户施策,落实到人。根据不同家庭情况分类指导。对于丧失劳动力的,通过低保或救助保障基本生存;对于劳动力多的,尽可能组织培训转移就业;对于劳动力少的,因地制宜实施可行性项目;对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有序推进扶贫生态**工程。要重视那些基础好、潜能大的家庭,创造条件鼓励向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迈进。要立足解决千变万化大市场与千家万户小生产的矛盾,提高贫困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和引导贫困地区发展规模经济。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并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推动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的衔接和融合。扩大财政项目资金对多种经营模式的牵引,促进**行为、市场机制和群众意愿的结合。(三)坚持全面扶贫与重点扶贫相结合。贫困村是块“硬骨头”,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产业发展、教育医疗、民居建设、基础设施、村“两委”公房建设等问题都应该解决,既要坚持全面扶贫,又要实现重点突破,在确定实施重点时必须考虑可能性和必要性。要清楚县上财力现状和家底,统筹考虑群众必须解决的问题与实施的可能性两个方面,一要清楚上级政策“搭天线”,二要立足基层实际“接地气”。如果不考虑上级政策,扶贫工作就可能是挂在墙上的计划,写在纸上的安排,无法变成行动。如果不立足基层实际,就会铺摊子,造成资金浪费,就会“穿新鞋,走老路”,达不到应有的工作效果,就无法实现精准扶贫的工作目标。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