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然是如何兴起的?最后又为何灭亡?

L . Power 2024-06-09 07:58:24
最佳回答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一、柔然的起源柔然,在汉文史籍中,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蛛蠕等。北朝的碑志,杂曲中,又往往泛称其为“匈奴”“鬼方”“凶奴”“猃狁”“北虏”“北狄”等。“柔然”名号始于车鹿会之自称。而“蠕蠕”之名,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柔然侮辱性的改称。北魏后期,柔然又以“茹茹”作为自已的称号或姓氏。“柔然”一词,有的学者认为是“聪明、贤明”之意,有的认为含有“礼义、法则"之义,有的则认为此语源于阿尔泰语系的“异国人”或“艾草”等意。关于柔然的源流,由于史籍记载歧异、简略,至今尚未有一致看法,大致有东胡、鲜卑、匈奴、塞外杂胡之说。有的学者还认为柔然是蒙古的先民,“柔然者,乃与蒙古极相近之民族也”。此外,欧洲有的历史著作还称柔然为“阿哇尔人”(阿瓦尔 **ars)。认为公元 5 世纪中叶,居住在太平洋沿岸名阿哇尔的民族,因大洋雾气过重和龙蛇侵扰,向中亚迁徙,迫使 s**irs 等族向西奔逃,阿哇尔即是柔然。而有的学者持否定态度?,有的认为阿哇尔则与悦般同族。实际上,柔然最盛时,其势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至大兴安岭,与地豆于相接,东南与西拉木伦河的库莫奚及契丹为邻,西边远及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并曾进入塔里木盆地,使天山南路诸国臣服。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了其他民族成分。根据《魏书》,《北史》及其他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有关史书记载,柔然所统辖的姓氏共有六十余种,其中属于柔然的民族、部落有郁久闾氏、俟吕邻氏、尔绵氏、纯突邻部、阿伏干氏、纥奚部、肺渥氏;属东胡鲜卑的有拓跋氏、丘敦氏、无卢真氏、树洛干氏、尉迟氏、谷浑氏、匹娄氏、勿地延氏、莫那娄氏、叱豆浑氏 、库褥官氏 、温盆氏 、树黎氏、乌氏(乌洛侯);属于敕勒的有乙旃氏、斛律氏、副伏罗氏(部)、达簿干氏、屋引氏、他莫孤氏、奇斤氏、泣伏利氏以及东部高车等;属于匈奴余部的有拔也稽部(一说属敕勒)、贺术也骨部、乌洛兰氏;属于突厥的有阿史那氏;属于西域诸胡的有龙氏、高氏(一说为汉人),希利亚、邢基祇罗回、侯医重等,此外,柔然内部还有一些汉人。由上可见,柔然主要是由鲜卑、敕勒、匈奴和突厥等许多不同民族和部落组成。因而,东胡之裔、鲜卑一支、匈奴别种之说,皆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是,就柔然统治者的世袭贵族来讲,无疑是从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分离出来,故有“先世源由,出于大魏”之说。有的史书则直称柔然可汗社沦为鲜卑社沦或河西鲜卑社沦,这说明柔然、拓跋、秃发均有一个共同祖源,皆由鲜卑与匈奴等融合后形成,柔然贵族是从拓跋鲜卑中分离出来的一支。随着柔然势力在大漠南北的发展,与进入中原地区的拓跋鲜卑的差异日益加大。二、柔然的崛起3世纪中叶,柔然的最高统治集团郁久闾氏之始祖木骨闾,一说是力微时被拓跋鲜卑掠获的奴隶,后免奴为骑卒。3 世纪末,猗卢总摄拓跋三部时,木骨闾恰因“坐后期当斩”罪,“亡匿广漠溪谷间”,并集合逃亡者百余人,依附游牧于阴山北意辛山一带的纯突邻部。木骨闾卒,子车鹿会雄健,不断兼并其他部落,拥有不少部众和财富,成为世袭贵族,以柔然自称。役属于拓跋鲜卑,“岁贡马畜貂纳皮。冬则徙度漠南,夏则还居漠北”,以适应游牧及与北魏进行贸易和掠夺边地的需要。车鹿会死后,经吐奴傀、跋地,至地粟袁卒,其部分为二:地粟袁长子匹候跋继父居今**河套东北、阴山以北一带柔然游牧地。温纥提所统的西部,从河套向西扩展到今**额济纳旗一带。代国被苻坚灭后,柔然曾一度依附于朔方塞外的铁弗匈奴刘卫辰部。拓跋珪恢复代国称魏后,于登国六年(391 年)向柔然发动军事进攻,匹候跋和温纥提率部降魏。后温纥提子社论杀匹候跋,尽并其部,掠五原以西诸部,远遁漠北,并乘拓跋氏锐意进取中原,与后秦、后燕、西秦以及南燕、南凉等政权互争雄长,无暇北顾之机,社**破敕勒诸部落,尽据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水草丰茂的地区,,势力益炽。接着又袭破蒙古高原西北的匈奴余部拔也稽,尽并其众,周围诸族纷纷降附。柔然统一漠北后,势力所及:“其西则焉耆之地,东则**之地,北则渡沙漠,穷瀚海,南则临大碛。”也就是东起大兴安岭,南临大漠,与北魏相峙,西逾阿尔泰山,占有准噶尔盆地,与天山以南的焉耆交界,北至今贝加尔湖,“尽有匈奴故庭,威服西域”。其“常所会庭则敦煌、张掖之北”,即在今鄂尔浑河东侧和硕柴达木湖附近。北魏天兴五年(402年),社沦自称丘豆伐可汗,《魏书·蠕蠕传》对此有所解释,认为“丘豆伐”,汉语“驾驭开张"之意;“可汗”,汉语“皇帝”之意。一说自此“可汗”由原来东胡鲜卑对官家、贵人的尊称,变为最高统治者之称号,后为突厥、回纥、蒙古乃至中亚游牧**所沿袭。社沦为了适应军事征伐的需要,效法北魏,立军法,置战阵,整顿**,建立可汗王庭,使柔然迅速由部落联盟进入早期奴隶制阶段,成为当时亚洲东北部的一个强盛的游牧政权,后人也称其为柔然汗国。其骑兵似“风驰鸟赴,倏来忽往”,形成一支威震漠北的力量。三、柔然的强盛从天兴五年(402 年)社沦称可汗至太和十一年(豆屹太平三年,487年)敕勒副伏罗部脱离柔然为止,可说是柔然的兴盛时期。柔然的统治者一方面继续采取近攻远交,联合后秦、北燕、北凉政权,共同对付北魏的策略,与之争夺漠南地区的统治权;另一方面,不断对北魏北境进行骚扰和掠夺。而北魏则对柔然采取“讨伐”方针,以解除北边威胁,统一大漠南北及掠夺柔然,敕勒的人口,马匹和其他财物。因此,征伐战争连年不断,在八十来年中,柔然南扰和北魏北袭皆达二十余次。社沦称汗前后,正是北魏迁都平城不久,柔然的崛起成为北魏进取中原的后顾之忧,而北魏的强盛又是柔然南进的阻碍。为了集中精力对付北魏,柔然和后秦、北燕等结成抗魏联盟。例如北魏天赐四年(407 年),社沦献马 8000 匹于后秦( 至大城,被赫连勃勃所夺),欲与之结好。永兴二年(410 年)柔然遭北魏袭击,社沦败死。因社沦子度拔年少,部众立社沦弟斛律为主,号蔼苦盖可汗(意为姿质美好之王),遂北并贺术也骨国,东破警历辰部落,以扩展在漠北的势力。同时与北燕主冯跋和亲结盟,共抗北魏。永兴三年(411 年),遣使献马 3000 匹于冯跋,求娶冯跋女乐浪公主为妻。冯跋也欲聘斛律女为妻。神瑞元年(414 年),正当斛律拟将女嫁冯跋时,兄诘归之子步鹿真借此挑起柔然内讧。步鹿真与大臣树黎共谋,夺取可汗位。斛律与妻、女等皆被逐往北燕王庭和龙(今辽宁朝阳),被冯跋封为上谷侯,女则纳为昭仪,后遣还国途中被冯跋属下所杀。而在漠北,步鹿真又为社沦季父仆浑子大檀杀害。大檀原镇守柔然西境,颇得人心,至是自立为可汗,号“牟汗伦升盖可汗”(意为制胜之王)。继续与北燕冯跋联盟,赠马 3000 匹、羊万只,并遣使向刘宋王朝献贡结好。遂使柔然势力复振,进入漠南,力图打开与内地的通道,数年中屡与北魏发生激烈冲突。从社沦、斛律至大檀的二十余年间,柔然几乎每年都要袭击魏边。北魏也发兵北伐,乃至御驾亲征或巡幸边防,并于长川南筑两千余里长城以防柔然,在沿边加强屯田和设置军镇,屯驻重兵,拱卫平城。北魏始光元年(424 年),大檀率六万余骑攻入云中(今**托克托一带),拔盛乐宫,擒杀白道(今呼和浩特)守将段进,进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五十余重,马首相连如堵。后因部帅於陟斤(大檀弟大那之子)为魏军**,被迫撤军,其别帅阿伏干等被北魏追兵击溃。次年,遭北魏五路兵攻击,率众北走。拓跋焘在举兵灭赫连夏,北燕、北凉过程中,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来自北边柔然的威胁,以便集中力量对付刘宋。于是在神麝二年(429年),亲自率军分东西两路进攻柔然,大败之,大檀率部西走,柔然“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拓跋焘率军追至兔园水(即推河,今蒙古吐沁河),然后“分军搜讨,东至瀚海,西接张掖水(甘肃弱水),北渡燕然山(杭爱山),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里”,“凡所俘虏及获畜产车庐,弥漫山泽,盖数百万”。这时高车诸部也乘机摆脱柔然的羁绊,“抄掠柔然”,先后归附北魏者,有三十余万(或三十余万落)。自此,柔然大伤元气,大檀愤悒发疾而死,其子吴提(? ~444)继立,号敕连可汗(意为神圣之王)。神麝四年(431 年),遣使贡马,以示通好。在此期间,北魏南御宋兵,东灭北燕,西灭夏国和北凉,基本上统一北方。为取得北边安宁,也采取和亲政策。延和三年(434 年),吴提娶西海公主为妻,而拓跋焘也立吴提妹为夫人,后进至左昭仪。吴提遣其兄秃鹿傀等数百人护送其妹至魏,并献马 2000 匹。拓跋焘也厚礼相赠。但这次和亲并未能维持多久。太延二年(436 年),与北魏绝和南进,互相征伐,并在西域展开激烈争夺。五年(439年),率精骑攻至魏七介山(在今山西右至西南),北魏京师震动。旋因后方被魏将嵇敬等袭破,兄乞列归、伯父他吾无鹿胡等 500 将帅为魏军所俘,万余人被斩,只得撤退。太平真君四年(443 年)拓跋焘四路出兵攻击柔然,大败吴提于颏根河(今鄂尔浑河)。翌年,吴提又遭北魏军袭击,远遁走死。子吐贺真继立,号处可汗(意为唯王)。十年(449年),拓跋焘亲率三路军攻柔然,兵至涿邪山(阿尔泰山东南部),吐贺真因部帅尔绵他拔等率千余户降魏,势弱,避不与魏军交战。同年秋,率柔然精锐包围北魏东路军数十重,因久攻不下,弃辎重远遁,人畜损失百余万,势益弱。**四年(458 年),又遭北魏文成帝拓跋濬数十万兵征讨,危及柔然腹地,部众数千落降魏,遂远徙避战。和平元年(460年),柔然出兵灭掉盘踞在高昌的北凉残余,杀沮渠安周,另立阚伯周为高昌王,并与南朝刘宋保持通使往来。五年(464 年),吐贺真卒,子予成继承汗位,号受罗部真可汗(意为惠王,一说“爱怜"之意),建号永康。皇兴元年(467年),柔然进攻于阗。于阗向北魏求援,北魏以路途弥远,没有派兵。延兴二年至三年(472~473 年),柔然又进攻敦煌,欲阻隔北魏通向西域的商路。于是北魏先后连续九次出兵漠北,袭击柔然。仅皇兴四年(470年)一次就“斩首五万级,降者万余人,戎马器械不可称计”。柔然势力再度削弱,予成可汗屡遣使“求通婚聘”。魏孝文帝即位,冯太后执政,稍许改变太武帝拓跋焘以来**进攻的策略。柔然也对北魏以媾和为主,互遣使者,“岁贡不绝”。北魏太和九年(485 年),柔然可汗予成死,其子豆论即可汗位,号伏古敦可汗(意为恒王),改元太平。太和十一年(487 年),豆论率军侵扰魏沿边州郡,原属柔然的敕勒副伏罗部阿伏至罗率十余万落西迁,脱离柔然的统治,至车师前部西北,建立高车国。柔然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彼此间展开了三十来年的战争,柔然由盛转衰。四、柔然的衰亡5 世纪末 6 世纪初,柔然统治集团内部,为了争夺汗位,发生内讧。北魏太和十六年(柔然太平八年,492 年)众杀豆论母子,立其叔那盖继位,号“候其伏代库者可汗"(意为悦乐王),改年号为**。北魏正始元年(**十三年,504 年),率 12万骑,分六道进击北魏,直趋沃野(今**乌拉特前旗东北)、怀朔(今**固阳西南),兵至恒代(今山西大同东北),被魏将源怀等击退。正始三年(506年)卒,子犬图立,号他汗可汗(意为绪王),改号始平。永平元年(始平三年,508 年)伏图西征高车,为高车王弥俄突所杀。子丑奴立,号豆罗伏跋豆伐可汗(意为彰制王),改号建昌。正光元年(建昌十三年,520年),可汗丑奴为其母及大臣所杀。其弟阿那瓌刚继位十来天,就被族兄示发战败,投归北魏,受到隆重迎接,位于藩王之下,安置于燕然馆,封其为朔方郡公,蠕蠕王。杂曲歌辞《阿那瓌》描写他在洛阳出行盛况道:“闻有匈奴主,杂骑起尘埃,列观长平坂,驱马渭桥来。”后阿那瓌从兄婆罗门又率数万人击溃示发,自号弥偶可社句可汗(意为安静王)。不久为敕勒驱逐,率 10 万骑归降北魏。面对这种形势,北魏采取了保存柔然,分其势力,以牵制和抵御日益强感的高车国之策略。将阿那瓌安置怀朔镇(今**固阳西南)北的吐若奚泉,婆罗门置于今**居延海附近的故西海郡(治今**额济纳东南)。正光三年(522年),婆罗门叛离北魏,抢掠凉州,欲投奔嚈哒(嚈哒三妻皆为婆罗门姐妹),被北魏追擒归于洛阳,越二年死于燕然馆。次年,阿那瓌也在柔玄、怀荒二镇之间聚兵 30万,扣留北魏使臣,驱掠魏边“良口二千,并公私驿马、牛、羊数十万”,退回漠北。就在该年,北魏爆发了六镇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北魏于孝昌元年(525 年)召阿那瓌率 10 万大军,从武川镇西向沃野镇,击溃破六韩拔陵所率义军。阿那瓌乘机抢掠,扩充实力,占据长城以北漠南地区,“部落既和,土马稍盛”,自称敕连头兵豆伐可汗(意为把揽王),击败了因内乱而日益衰弱的高车国。北魏灭亡,东西魏**,柔然乘机复兴。高欢、宇文泰为了减轻北患,竞相与阿那瓌结好。阿那瓌周旋其间,先后与东西魏通婚,接受双方的馈赠。“及齐受东魏禅,亦岁时往来不绝”。彼此间**、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在军事冲突有所缓和后,柔然遂注意整顿内政,多方吸取汉族文化,改革官制,建立年号。阿那瓌复兴后,重用汉人淳于覃等,“以覃为秘书监、黄门郎,掌其文墨”。柔然还注意吸收中原的生产技术。天监中(510 年前后),“始破丁零,复其旧土,始筑城郭,名曰木末城”,以作为冬季或夏季居住的聚集点或贸迁之地及防御高车。一说“木末”之名,来自拓跋嗣之字“木末”,嗣扩筑平城之事传到漠北,故以其字名之,也可能是以平城为蓝本而修筑。此城大概在张掖、敦煌之北汗庭的西南面。柔然受汉族影响,在其后期,逐渐有了农业。如正光三年(522年),阿那瓌被安置在吐若奚泉一带后,曾“上表乞粟,以为田种,诏给万石”。当然,耕种者主要是掳掠来的汉人。由上可知,柔然统治者交替使用遣使和进犯两种手段,以达到掠夺财富及沟通交流的目的。柔然除了与北朝有所交往,还屡次遣使南朝。此外,与西域的嚈哒、乌孙、悦般以及东北的乌洛侯、地豆于、库莫奚、契丹等都有一定联系。柔然在阿那瓌可汗时期曾一度中兴,但不久其内部被奴役的部落和奴隶的反抗斗争就爆发了。至6世纪中叶,居住在今阿尔泰山南的原柔然“锻工”一一突厥部日益强大。北齐天保三年(552年),突厥阿史那土门联合高车,发兵袭击柔然,阿那瓌大败**。土门遂以漠北为中心,建立突厥汗国,自称伊利可汗,树牙帐于都斤山(又作乌德鞬山,今杭爱山支脉)。阿那瓌卒后,柔然王室庵罗辰等逃至北齐,而留在漠北的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余众立铁伐为主,西部余众则拥立邓叔子为主。东部柔然复为突厥击败投奔北齐,被安置于马邑川(山西朔县境)一带。天保四年(553 年),庵罗辰等叛齐返回漠北。经北齐追击,东部柔然基本瓦解,庵罗辰下落不明。天保六年(555 年),突厥木杆可汗俟斤率军击溃西部柔然,邓叔子领余众数千投奔西魏。西魏虽优遇邓叔子,“给前后羽葆鼓吹,赐杂绿六千段”,但在突厥使者一再威逼下,遂将邓叔子及以下三千余人交与突厥使者,惨杀于长安青门外,中男以下免,并配王公家。一说柔然汗国从此灭亡,余众辗转西迁。有的学者认为拜占庭历史上的阿瓦尔(阿哇尔)人,即是被突厥灭亡后西迁的柔然。而留在漠北的柔然余众逐渐融合到突厥、契丹部落中去。而柔然内附部众之去向又如何呢? 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俘获、主动归附及和亲陪嫁户等散居于中原的柔然人有数十万。北魏为了充实北方边境,先后将内附和俘获的柔然、敕勒以及内地汉人迁到六镇及平城等地,与拓跋鲜卑军民错居杂处,又将他们充作隶户和营户,以供驱役,为了防止逃亡还把其中一部分迁人内地。北魏对俘虏或降附的一般柔然部众驱役压迫,而对柔然上层贵族却倍加优待,封官进爵,居文武高位,男尚女适,和亲不绝,使之成为统治阶层的一部分。崔浩曾指出:“蠕蠕子弟来降,贵者尚公主,贱者将军大夫,居满朝列。”这虽不免有些夸张,但反映了北魏对柔然贵族的优待。迁居内地的柔然人,通过杂居共处、互相通婚等途径,大多先融合于鲜卑,最终融合于中原汉族之中。到了隋唐,居住在内地的柔然基本上汉化了。(正文完)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20210311
汇率兑换计算器

类似问答
  • 为何秦国灭亡时,楚国反抗最激烈?
    • 2024-06-09 20:04:57
    • 提问者: 未知
    为何秦国灭亡时,楚国反抗最激烈?首先,这个问题指向不明,逻辑混乱。第一、公元前221年之后,天下一统,只有秦朝,没有秦国,这种说法是不准的。第二、秦朝灭:-秦国,楚国,灭亡,反抗
  • 人类最终可能以何种方式灭亡?
    • 2024-06-09 00:55:15
    • 提问者: 未知
    我们的思维将合为一体!我们的精神将得到永生!我们的肉体将成为不朽!我们将会永存!公元2033年,在vr已…
  • 借款人死亡如何**
    • 2024-06-09 18:34:09
    • 提问者: 未知
    但是在生活中,可能有的借款人已经死亡,那么,借款人死亡如何**呢?...人去世后留下来的不仅仅是财产,可能还有债务,有些人在去世之前买了房子跟银行借了钱,在去世之后这...
  • 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灭亡?
    • 2024-06-09 11:53:31
    • 提问者: 未知
    tpp,再造另一个世界工厂,也是捣乱和雪上加霜。...比如大飞机,我们的产能连自给自足都做不到,再比如芯片产业,我们的产能也做不到自给自足,也是严重的产能不足。...
  • 最近股票为何又上涨了 去向如何??
    • 2024-06-09 14:18:55
    • 提问者: 未知
    大盘短时来看从1815点以来走完3浪走势,开始4浪的调整,这次的调整应该是平坦形态窄幅的调整走势。2、市场即将出现二八现象,大象们将会有不俗的表现,而题材个股将偃旗息鼓。3、大盘上涨的态势不变,本论从1862点开始提示抄底很是及时!
  • les 之间是如何相识然后在一起的?
    • 2024-06-09 06:41:28
    • 提问者: 未知
    写这个答案的初衷只是单纯的想回答“les恋人如何相识相恋”这个话题,所以没有过多的涉及我上一段恋情,感觉有点与话题不符...我当时是一个烘焙店的店长,她是负责做产品营销...
  • 历史上的晋商为什么最终灭亡呢?
    • 2024-06-09 15:55:28
    • 提问者: 未知
    晋商,通常是对明清王朝统治期间的山西商人的统称,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分析晋商的没落,就要首先分析其兴起原因:1.明朝"开中制"政策,为北方边镇**筹集军饷,为...
  • 清朝灭亡之后留下数亿烂账,最后是怎么处理的?
    • 2024-06-09 09:14:59
    • 提问者: 未知
    清朝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憋屈的一个朝代。因为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清朝落后于世界其他先进**,正是因为如此,清朝才遭到西方列强**的瓜分,特别是八国联军**全面爆发。...
  • 为何正值盛年的雍正突然死亡?
    • 2024-06-09 00:56:11
    • 提问者: 未知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yìnzhēn)(1678年—1735年),满族,是清朝第五位皇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清圣祖康熙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庙号清世宗,葬清西陵之清泰陵。雍正在位时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去世后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
  • 为何多尔衮说明末“三饷”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弊政?
    • 2024-06-09 04:40:18
    • 提问者: 未知
    为何多尔衮说明末“三饷”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弊政?“三饷”到底给当时的百姓造成了多大的负担?是否有文献作证?明末三饷向来被评价为**之举,这已经是所有人的共识。简单的看,万历初年张居正...
汇率兑换计算器

热门推荐
热门问答
最新问答
推荐问答
新手帮助
常见问题
房贷计算器-九子财经 | 备案号: 桂ICP备19010581号-1 商务联系 企鹅:2790-680461

特别声明:本网为公益网站,人人都可发布,所有内容为会员自行上传发布",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内容有该作者著作权或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清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