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门的家学都是什么?

布雷啵啵好好喝 2024-06-26 15:35:26
最佳回答
士族的家学家风是其作为社会文化精英,掌有知识权力的象征。对中古士族而言,保持优美的家学家风传统是维系其家族**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人隋以后,随着九品中正制的瓦解,士族子弟不再享有**上的特权,他们能够在科举制度中占据优势,主要凭借于悠久的家族文化传统,此时家学家风除了作为身份的象征之外,更是士族子弟踏入仕途时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   隋唐时期的士族家族虽然仍以郡望为称,但家族内部的分化较南北朝时期更为明显和突出。同一郡望下的不**支在**上的发展更趋于独立,各房支之间的成员关系也较以前更为疏远。这种差别和分歧自然也会体现在他们的家学家风上,而家学家风特点的不同又会进一步加深他们之间的差异。 一、陇西李氏(还有宗室支):   范阳李氏,始祖李向(尚弟,李崇6世孙);顿丘李氏,始祖李忠(李广孙)。北朝时期有李平涉猎群书,好《礼》《易》,颇有文才。子李谐,文辩为时所称,与卢元明二人才器,并为邻国所重。子李庶,方雅好学甚有家风。庶弟李蔚,涉观史传兼属文词,昆季并尚风流,长裾广袖从容甚美。弟李若,聪敏颇传家业,风采词令有声邺下,时人称为京师灼灼,崔儦、李若。李彪,好学不倦,后为中书教学博士修撰国史。子**,博学有才干,年十余便能属文。志侄子李昶幼年已解属文,有声洛下。唐朝时有状元李琚,善书法尤工"八分书"。渤海李氏,始祖李恬;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潜。唐有李渤,和兄长李涉一起隐居庐山一心读书,因随身带着一只白鹿而被称为白鹿先生,现今白鹿洞书院立有先贤祠。李逊与弟李建皆好学讲习不倦。丹杨李氏,始祖李伦。后有李靖少有文武才略,为一代名臣。安邑李氏,始祖李盖;镇远将军房李氏,始祖李愔;平凉李氏,始祖李系;姑臧李氏,始祖李承,是凉昭王李暠的曾孙,赐爵姑臧侯,因此这一房称为姑臧大房,即后世墓志铭所说的“称阀阅者姑臧大房也”。李承长子李韶,学识丰富,时修改车服及羽仪制度,皆令韶典焉。李韶长子李玙,曾孙李师上,聪敏好学,雅有词致,为符玺郎,文林馆学士,后与范阳卢公顺,博陵崔君洽被朝士称为康寺三少。李玙弟李瑾,美容貌,有才学,为著作郎,典修仪注。子李茜之清通好文学。弟李行之善守门业,多识前言往行。弟李凝之笃好古文,精心典礼。曾孙李义琰是唐高宗时宰相,器宇轩昂,博学多才。义琰有侄孙李稹,有清名,但是却常常感到自己的官职配不上自己的门第,所以给人写信、扎子,落款只写“陇西李稹”而不写他的官职。李行之子李玄道,唐朝初年秦王十八学士之一。其孙李亶,为修书学士,撰写《古今内范》一百卷。李亶孙李揆,为唐肃宗宰相,少聪敏好学,善属文,美风仪,善奏对,每有敷陈,皆符献替。李揆侄李益,著名诗人,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另一侄李随,状元及第。曾孙李专美少笃为文,与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卢氏、昭国郑氏为四望族,虽布衣徒步,视公卿蔑如也。男女婚嫁,不杂他姓,欲聘其族,厚赠金帛始许焉。唐太宗曾降诏以戒其弊风,终莫能改。其间有未达者,必曰:“姓崔、卢、李、郑了,余复何求耶!”唯专美未尝以氏族形于口吻,见寒素士大夫,恒恂恂如也,人以此多之。李随侄孙李蔚,清河崔程姨夫,为唐僖宗时宰相,子李洵,“闽中文章初祖” 黄滔以文士礼仪对待,和诗论文,使闽地文风大振。另一侄孙李巨川文思敏速,翰动如飞,传之藩邻,无不耸动,即时巨川之名闻于天下。李韶弟李彦,为中书博士,时朝仪典章,咸未周备,彦留心考定,号为称职。子李充,为太学博士。子李士英,有文才。彦之六代侄孙李岑李舟父子,杜甫赠诗云“李舟名父子,清峻文章伯”,为古文运动先驱之一,李舟著韵书一部。彦弟李虔,子李晓博涉经史,早有时誉。子李超性方雅善制,博涉经史。子**好学,无所不窥,善缀文。子李延寿为二十四史之南北史作者。虔弟李蕤,子李谚为太学博士,弟李义远亦为国子博士。承弟李辅,为中书博士。长子李伯尚,少有重名,弱冠除秘书郎。伯尚弟李仲尚,仪貌甚美,少以文学知名。年二十,著《前汉功臣序赞》,时人号为后生可畏。辅弟李佐,子李神俊,风韵秀举,博学多闻,笃学好文雅,老而不辍。凡所交游,皆一时名士,汲引后生,为其光价,四方才子,咸宗附之。敦煌李氏,始祖李茂;仆射房李氏,始祖李冲,十代孙李翱,勤于儒学博雅好古,为文尚气质与韩柳齐名。其复性论开宋明理学之先河。绛郡李氏,始祖李成礼;武陵(后为武阳)李氏,始祖李琰之。少机警善谈论,经史百家无不悉览,号曰神童。为国子祭酒,秘书监。曾孙李大亮有文才。侄孙李迥秀雅有文才,饮酒斗余广接宾朋,当时称为风流之士。又有京兆房李晟,为中兴大唐名臣。凉昭王之后有“文章李杜在,光焰万丈长”的“诗仙”李白,李商隐,李煜,唐皇诸孙诗人李贺,文学史上经典传奇小说的作者陇西三李李公佐、李朝威、李复言。二、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主要分为三个大的支系,即东祖、南祖和西祖。其中东祖一支宗支繁盛,人数众多,在北朝时是赵郡李氏中的著房显支,南祖和西祖的宗支发展稍显逊色,但进入隋唐以后亦各自有所发展。作为山东士族代表的赵郡李氏家族在隋唐时期仍然被视为儒素德业、恪守礼法的典型。这一点通过史传和墓志的记载都可以得到确证。尤其是那些通过科举制度进入仕途,力图以**地位维系社会地位的房支,他们常以对儒学与礼法的重视而受人称道。例如东祖的李孝端支和南祖的李政期支都是以孝悌雍睦的家风以及深厚的经学传统而著称,与此相呼应的,是他们在隋唐时期仕宦不绝,门户不坠。   然而儒素德业、恪守礼法是一种甚为笼统和模糊的概括。这样一种描述可以应用于赵郡李氏,也可以同样适用于其他的士族家族。在儒素德业这一大的框架之下应该还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和不同的方面,因此有必要对此做更进一步的分析。赵郡李氏家族的例证使我们注意到其不同的房支在家学家风的表现上是有其特点和倾向的,而这些特点和倾向,代表了他们对于维护家族生存和发展的态度和看法,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在**上的主张和态度。  通过具体的分析,可以发现赵郡李氏家族的家学家风表现为以下两种不同的类型:   一种以强调儒家**道德为重,尤其是孝道。此外,在注重道德的同时,他们也强调对于经学典籍的研读。如东祖的李孝端支即是如此,据《旧唐书•李知本传》载:   李知本,赵州元氏人,后魏洛州刺史灵六世孙也。父孝端,隋获嘉丞。……知本颇涉经史,事亲至孝,与弟知隐甚称雍睦。子孙百余口,财物僮仆,纤毫无间。隋末,盗贼过其闾而不入,因相诫日:“无犯义门。”同时避难者五百余家,皆赖而获免。知本贞观初官至夏津令,知隐至伊阙丞。知本孙填开元中为给事中、扬州刺史。知隐孙颙,有文词,亦历给事中、太常少卿。从祖兄弟,凡为给事者四人。   又据李知隐子李慈墓志,其人十一岁即“诵孝经、论语、周易、毛诗、尚书”,并以明经擢第,由此可见这一支雍睦孝悌、经史相续的家风。   此外南祖李政期支的家风也大致如此。据史传记载,李政期子素立以清廉而为唐高祖、太宗所见重。素立孙至远“友兄弟,事寡姊有礼,世称其德”。尤以孝道为世人所称道。至远子畲“事母甚谨,闺门邕睦,累代同居。每岁时拜庆,长**女,咸有礼节。……及母终,过毁,卒于丧”。畲子承“幼孤,兄哗鞠养之。既长,事兄以孝闻”。与此相对应的,这一支也一直保持着优良的经史传统,政藻孙休烈史称“有文”。休烈子至远“少秀晤,能治《尚书》、《左氏春秋》,未见杜预《释例》而作《编记》,大趣略同。复撰《周书》,起后稷至赧,为传纪,令狐德菜许其良史”。至远弟从远清密有学,从远弟希远子并“考六经,览群书,手抄二百卷,观其大义”。 除以上两支之外,具有这一特点的房支,还有东祖的李元善支、西祖的李冲支、李栖筠支等。正如前面所谈到的,虽然儒素德业是赵郡李氏大多数房支都具备的特点。但毫无疑问,这些房支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史传会对此特别强调。与此人瞩目。这些家族中记载于史传中的人物众多,且基本上是连绵数世皆有仕宦,像李政期一支,一直到唐代中后期也仍然有人物出现,宪宗时的宰相李藩和文宗时的宰相李固言都出于这一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普遍具有较好的**才干即吏能,因而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如李孝端支的李愻以“刀笔称能”,“心计目览,不失毫末,军国殷赡,于今称之”。李琪以“清白吏能而荐于上”。武后时著名的酷吏李全交也出于这一支。而李政期支自其以下数世也不断有人物涌现,大都以吏干闻名。如政藻,史即称其“明敏有才干”。政期子素立“武德初为监察御史。时有犯法不至死者,高祖特命杀之,素立谏曰:‘三尺之法,与天下共之,法一动摇,则人无所措手足。陛下甫创鸿业,遐荒尚阻,奈何辇毂之下,便弃刑书?臣忝法司,不敢奉旨。’高祖从之。自是屡承恩顾”。以执法严明而得高祖赏识。素立子至远“长寿中为天官郎中。内史李昭德重其才,荐于则天,擢令知流内选事”。书称“至远见桓彦范,力言其贤。卢从愿尚少,高以评目。许弟从远且贵,预言其位,以验所至”。颇有知人赏鉴之才。至远子畲,“初为汜水主簿,处事敏速,有声称,虽村童厕养之辈,一阅之后,无不知替代姓名者”。而畲子承亦“少有雅望,至其从官,颇以贞廉才术见称于时”。其任雍邱尉时,“属**升中,秦山县当驰道征责万计,临事无违,居至卑而不拆,当大务而不挠。外兄许公、苏尚书颞特亲重之”。李元善支的李绛为唐代有名的忠鲠宰相,为宪宗所赏识。李绛季子顼,曾任监察御史里行、衢州刺史等职,李绛幼子璋,亦以进士及第。至其孙辈德休,亦登进士第,在唐末战乱时寓居河朔,入梁以后也还担任了一定的官职。西祖的两支,李冲支在唐中后期连续出现李若初、李巽等精干有吏能的财政官员,而李栖筠支则更不必多说,自李栖筠于天宝年间举进士及第,仕 宦中央,累世官位显达,是唐中晚期赵郡李氏在**上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支。 在这一类型的家风中对于孝道的重视和强调也是值得注意的。作为儒家**道德原则之一,孝道为士族家族所普遍遵循。这一点在唐代崇扬孝道的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提高家族的社会地位。所以,以孝而称对于士族家族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除此之外,孝作为家族**的基本原则,其本意则在于集聚家族凝聚力,巩固和延续家族的发展,实则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这些房支以孝而称名,可见已经并非只是一般的遵行孝行,而有其特别和突出之处。这样一种在孝行方面的特别与突出很可能与维系大家族共同居住的需要有关。以上所述房支中,可知东祖李孝端支在隋朝时过着百口同居的大家族生活,在战乱中还能为避祸的五百家提供庇护,试想如果没有较为稳定的经济和**基础,是很难达到的。而通过对史料的分析也可发现李绛支、李栖筠支在某些阶段尤其是在**上的发展较为顺遂时都是过着一种至少是两世以上的家族共居生活,他们的家族墓地往往也都在一处,反映出这些房支的成员之间有着较为亲密的关系。正如一些学者所谈到的,隋唐时期由于经济方面的因素,像北朝时期那样的大规模家族共聚的情况已经较少出现。虽然赵郡李氏中也有人曾经做过这方面的尝试,但结果似乎也并不理想。据《汇编》大和085《唐故朝散郎行河中府虞乡县尉李(翼)公墓志铭并序》所记,出于赵郡李氏西祖的李翼,是杨国忠的外孙,家富于财,但不乐仕宦,退隐鄂县,过幽居自在生活。其以“家业丰厚,足自赡给,而宗族弟兄,远近咸至,同居共食,无所间异,不十数岁,荡然靡余,忻忻然若有所得而不恨也”。虽然李翼本人性格豁达不计较,但也只能维持十来年的宗族共居生活。另外,出于南祖的李藩也一度利用家财对宗族进行救济,但最后竟至于只能寄居于妻子崔氏家。因此家族共居的情况在隋唐的士族家族中并不普遍,能够维持两世以上共同居住的家族已经可以算是较大的家族了。这些家族生活的维系除了需要经济方面的支持之外,还需要建立井然有序的家族秩序和维系成员之间较为紧密的凝聚力,毫无疑问孝道对此是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的。而这样的大家族生活也由于其稳定性而不会轻易受到**或其他方面的打击而衰落不起。所以,将孝作为传袭世代的家风中的重要内容是有其现实意义的,而对儒家**的重视也自然会导向对儒家经义的学习和掌握。因而这些房支在强调孝道之外,相应也非常注重对经史的学习。根据学者的考论,对儒家经义的研习,如果可以摆脱章句束缚的话,是可以学习到不少统治理论和治国经验的,所以拥有较高的儒学修养是有益于**才能的养成的。在唐前期,由明经科擢第而成长为出色的**家的就并不少见。因此,习学经史也是有利于家族**、社会地位的保持的。我们注意到,在以上所提到的几个房支中,由进士科入仕的比例并不高,而通过明经或是荫辟入仕的情况更为多见,这显然与他们注重经史的家学传统是相一致的。由此可见这些房支在仕途上的发展与其家学家风有着密切的关系。注重**和经学是魏晋以来士族家风的重要特征,显然这一传统在隋唐时期仍然为一部分赵郡李氏所继承,并凭此保持家族的**社会地位。 当然,隋唐时期的赵郡李氏并不仅限于这一类型。有一些房支在家风上体现出来的倾向更偏于对文学的精通和文辞诗赋的擅长。其中较为突出的例如东祖**礼支、西祖李大智支、南祖的李政起支等。谈到对于文辞的擅长,希礼支的李孝贞在北朝时即以“好学属文”而著称,孝贞的六个儿子中来王支在“天宝 中, 以 文 章 家 法 为 世 祖尚”。其弟允王支亦“或以文章冠代,或以礼乐匡时,休有令名,郁为著族”。说明这个房支自北朝至唐前期皆以文章礼法为人所称道。唐中后期这一支仍然延续这一家风,德宗时期的“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端即出于此支。李端的儿子虞仲,传称其人“简澹寡欲,立性方雅,奕代文学,达而不矜,士友重之”。以文章礼法为人所重。而李端的从叔李嘉祐也是贞元、大历间有名的诗人。史载其“善为诗,绮丽婉靡……往往涉于齐梁时风,人拟为吴均、何逊之敌。自振藻天朝,大收芳誉,中兴风流也”。被称作是文章之冠冕。这一支在文辞方面的擅长是显而易见的。   除此以外,孝贞弟孝基一支也有着著于文辞的家风传统。孝基在北齐时乃以卫尉丞待诏文林馆,位仪曹郎中,入隋后为晋王文学。《北史》记其擅长文辞,“风词甚美”。孝基子野王,“词高风雅”,李野王之子镇恶,亦著于文辞,这一支在文辞方面的家学传统最终成就了在唐前期文坛享有盛名的李峤。李峤文名早立,《旧唐书•苏味道传》记“苏味道,赵州栾城人也。少与乡人李峤俱以文辞知名”。除与苏味道并称为“苏、李”外,《新唐书》本传称其“仕前与王勃、杨盈川接”,并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等人被誉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其卓越文才颇得武则天赏识,《旧唐书》记“则天深加接待,朝廷每有大手笔,皆特令峤为之”。《大唐新语》载“长寿三年……(则天)于定鼎门内铸八棱铜柱……武三思为其文,朝士献诗者不可胜纪。唯峤诗冠绝当时……”,李峤在武后及中宗时一直都享有高位,这与其在文学方面所具有的杰出才能是分不开的。直至李峤的儿子李畅,亦“尤工藻翰”,依然保持着长于文辞的传统。孝基弟孝威的后代中著于文辞的人物则有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李华,除此之外,李华还有一个宗子李翰,据说也是在文学方面颇有才华的,梁肃《补阙李君前集序》称李翰“博涉经籍,其文尤工”,可见他也是善于文辞的。这是东祖**礼一支的大致情况,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他们在文辞方面的特色是典型而突出的。   另外,西祖李大智的三个儿子尚一、尚贞、乂,在唐初亦俱以文章见称于世。据李尚贞的墓志,其人“博观群书,殚讨众术,四彻三阁之奥,七籍九流之旨,梓宦先识之微,京管众占之妙,迦维异域之典,混成前人之录,一以贯之。其百礼节数,六诗兴端,谈议小道,风流余事,谅不斯载”。可见李尚贞对于儒学、道教、佛教都有很深的造诣,想来他的兄弟也是类似的情况。还有像南祖李政起支的李澥、李阳冰兄弟以及他们的子辈,在唐代也都是以善于词学和书法而称名的。   这些房支对于文学的擅长,在唐代尤其是玄宗以后社会日益重视文辞的风气之下,为他们参加科举,由进士科入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其中有一部分人也得以官居显位。例如李峤在高宗、武后以至于太平公主当权时期都仕宦显赫,另外李尚一兄弟三人在仕途上的发展也比较顺畅,当然这些人在文辞之外,仍然具有一定的**才干,这是他们仕途畅达的重要原因之一。像李峤就被认为是懂得**投机的人,而李乂也被看作是“方雅有识”,一度被认为是宰相的重要人选。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即兼具文辞与吏干的人物主要出现在唐前期,具体来说是玄宗以前。自开元、天宝后,特别是安 史之乱以后则情况有所变化,这些家族中的人更多的只是表现出在文学上的出众才华,而**作为却无甚值得称道之处。我们认为这或许是由于文辞和吏干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虽然文才的突出对于取得进士高第是有利的,却并不能保证仕途的畅达。此点必然会影响到家族持续的发展。我们注意到这一类型的房支,虽然在**上也能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却很少能够维持几世以上的仕宦显达,除了希礼中的孝贞支在唐代有较为连续的发展之外,孝基支的李峤在唐玄宗朝受到了**上的严重打击,也影响到其子李畅在仕途上的发展,此后这一支就很少有人物出现。而李尚一兄弟三人固然显达一时,其子孙却显得默默无闻。这不禁会让我们产生疑问,或许这样一种家学家风在维系家族的持续发展方面相较于前一种类型是有其不足之处的。三、琅邪王氏 琅邪王氏家族学术文化的底蕴主要是传统的经学。《汉书·王吉传》称其“少好明经”,他走的是“通经致仕”的道路。王吉在琅邪王氏家族发展史地位非同一般,他不仅是其最早参与**的,而且是其家族学术文化的奠基者。《汉书·王吉传》载:“初,吉兼通《五经》,能为驺氏《春秋》,以《诗》、《论语》教授,好梁丘贺《易》,令子骏受焉。”从其家学的传统而言,王吉以经术授子王骏,标志着“王氏已有世世承袭的家学家风”。    不仅如此,王吉治经术,既精且博,在经学史上也有相当高的地位。关于其经术之“博”,苏绍兴先生有论云:“吉能五经兼通,睽诸当时风气,并不多见。武帝时夏侯始昌亦能通五经,《汉书》所载似亦仅二人。岂其时汉儒治学最重要专家故耶?”关于王吉经术之“精”,并未因其通《五经》而疏诞,而是有其精深的专家之学。王吉能为驺氏《春秋》,通梁丘贺之《易》,当在家族内授,特别是传承《韩诗》,史载甚明。《汉书》卷八八《儒林传》:“赵子,河内人也。事燕韩生,授同郡蔡谊。……谊授同郡食子公与王吉。吉为昌邑王中尉,自有传。……吉授淄川长孙顺。顺为博士,丰部刺史。由是《韩诗》有王、食、长孙之学。”王吉传《韩诗》,成一家之学,其地位不言自明。至于王吉以《论语》教授,也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汉书》卷三○《艺术志》叙述《论语》学术史云:“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王阳就是王吉,他能成为传授《齐论语》之名家,影响颇大。因此,王吉不仅开创了琅邪王氏经术传统,对于其家学影响深远,而且在汉代经学史上也有突出的地位。此后,历经两汉、曹魏,数百年间琅邪王氏以儒家经术为世业,如魏末王祥为三老,传道太学,“天子北面乞言,祥陈明王圣帝君臣政化之要以训之,闻者莫不砥砺”。王祥为帝王之师,发扬了王吉奠定的家学传统。    两晋南朝时期,琅邪王氏子第多有经学修养。王导在**动荡、玄风昌炽的背景下提出兴学之议,意在整顿、振兴儒学。针对当时“军旅不息,学校未修”的状况,王导上书要求恢复学校,指出“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太学之设,当然主要是教授儒家经典。王舒早年“不营当时名,恒处私门,潜心学植”,这也当是研读经籍。王廙在向晋元帝所上《中兴赋》中自述“臣少好文学,志在史籍”,可见他对经史之学的爱好。据《隋书·经籍志一》,王廙有《周易注》三卷,梁有十卷,其书已佚。    南朝宋、齐之际琅邪王氏在学术领域出现了一个集大成式的人物王俭。王俭博通诸经,齐高帝曾命陆澄“诵《孝经》,自‘仲尼居’而起”,王俭以为“澄所谓博而寡要,臣请诵之”,乃诵“君子之事上”章,上曰:“善!张子布要觉非奇也。”永明间,王俭的学术地位更为突出。晋世以来中衰的儒学在王俭的影响下有所振兴,王俭也由此获得“儒宗”之称。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史部正史类《南史》部分有一则札云:六朝爱尚辞华,竟相标置,五字之美,袭誉终身。……若王仲宝者,少究《三礼》,尤善《春秋》,既宅台词,兴厉实学,至于抄何承天之《礼论》,存郑康成之《孝经》,固为一世表仪,诸儒之领袖矣。    总论琅邪王氏于经学,《礼》《易》为主,《春秋》次之,其他经学如《论语》等亦次之。论朝代则齐最盛,晋、梁次之,宋、陈稍差。言人物,则以王俭为通学,《易》数王廙、王承,《礼》论彪之、逡之,旧仪则准之、王肃,《春秋》延之、王筠,《论语》王珉、王珣。此其大较也。四、陈郡谢氏 六朝时期的谢氏家族不仅是一个**、社会大族,而且还是一个文化大族,其在思想、文学、诗歌、宗教、绘画等领域所创造的文化成就许多都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水平。 东晋初年以后,以**等人为代表的各界名士经常游处于东山会稽一带,“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开创了一种世人瞩目的文化风气,亦即享誉后世的“东山风度”。其实,东山风度的核心是祟尚虚无玄远,是包括谢氏家族在内的名宗大族最为推崇的一种精神时尚。早在西晋末年,谢氏家族的谢鲲就已成为谈玄名士,曾被有天下士人领袖之称的王澄“惟收谢长史可与言”,**也评价他“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这其中虽有过誉成份,但也表明他在当时玄学家中的确是一位不同寻常的人物。此后,整个谢氏家族便在他的带动下成为玄学世家,出现了**、谢万、谢玄、谢道韫、谢灵运、谢惠连等一大批长于玄谈的风流俊士,最终形成以玄学传家的家风族风。这种风气,也正是世族文化的象征。 20210311
汇率兑换计算器

类似问答
  • 古代府邸都分为什么
    • 2024-06-26 06:00:18
    • 提问者: 未知
    一)殿堂 **古代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包括殿和堂两类建筑形式,其中殿为宫室、礼制和宗教建筑所专用。堂、殿之称均出现于周代。“堂”字出现较早,原意是相对内室而言,...
  • **古代有哪些著名画家?
    • 2024-06-26 20:07:27
    • 提问者: 未知
    老董拍世界 深圳鸿海环球控股集团华南区域公司采购主管 09-11 20:01 关注 ...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人,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
  • 山西在古代叫什么名字
    • 2024-06-26 02:26:02
    • 提问者: 未知
    山西,春秋战国是晋国,秦代为代郡,汉代后称河内或并州,宋代为河东路,元代为中书省辖地,明代建山西省直至今天。
  • 古代铜钱都是什么材质的?
    • 2024-06-26 22:58:04
    • 提问者: 未知
    古代**的货币体系以铜币为基础。更早的货币形式目前尚未被发现。最初的铜币形状多种多样,有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统一**后,下令全国的铜币以秦国的...
  • 列举古代的商业家名单
    • 2024-06-26 18:54:35
    • 提问者: 未知
    从前,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于是任用范蠡、计然。计然说:“知道要打仗,就要做好战备;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才算懂得商品货物。善于将时与用二者相对照,那么各种货物的供需行情就能看得很清楚。所以,岁在金时,就丰收;岁在水时,就歉收;岁在木时,就饥馑;岁在火时,就干旱。旱时,就要备船以待涝;涝时,就要备车以待旱,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一般说来,六年一丰收,六年一干旱,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出售...
  • 古代**排名
    • 2024-06-26 01:20:15
    • 提问者: 未知
    排行第十的刀:昆吾刀这个刀最大的特点就是锋利,它可以斩断所有世间的东哪怕是再坚硬的东西,在它面前豆是不值得一提的,昆吾刀都可以像切菜一样,将其砍断。排行第九的刀:新亭侯用这个刀,并且给这个刀命名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飞,张飞的武艺高强自然不用多说的,能被这样的人用,就可见新亭侯的厉害了。排行第八的刀:寒月刀这个刀的名字就冷气逼人,给人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而它的来历更是不凡,是天上掉落下来陨石被一个叫...
  • 上海古玩拍卖公司有多少家都是什么名称
    • 2024-06-26 21:19:13
    • 提问者: 未知
    说你的藏品值几十万,几百万的都是骗人的,网上都是骗子公司的拖,说几百万让你拿去他的公司去拍卖,然后让你交前期运作费用,最后告诉你你的藏品流拍了,让你继续交钱再帮你去拍卖,到最后人财两空。上海拍卖公司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是骗人的,小心哦
  • 古代山东聊城是什么地名
    • 2024-06-26 09:05:19
    • 提问者: 未知
    聊城在古代有多种叫2113法,有聊城邑,武阳郡,5261平原郡,聊邑4102县,博州,东昌府,东临道。春秋时为齐国聊城邑。1653《战国策·齐文》记曰:“燕将攻下聊城。《左传》亦有载:“聊、摄二城,齐之西鄙也”,今市以古聊城为名。秦朝置聊城县,属东郡,两汉因之。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改...
  • 古代成对的剑都叫什么?(只有剑的名字)
    • 2024-06-26 08:07:14
    • 提问者: 未知
    干将,莫邪: 吴人干将,莫邪所造。《吴越春秋》载:“吴王闯庐使干将作二剑,其妻莫邪断发翦爪投炉中,剑成,雄号“干将”,雌号“莫邪”。  雌雄剑: ①古代名剑。晋·王嘉《拾遗记》载:昔吴国武库之中,兵刃铁器,俱被物食尽,而封署依然。王令检其库穴,猎得双兔,一白一黄。杀之,开其腹,而有铁胆肾,方知兵之铁为兔所食。王乃召其剑工,令铸其胆肾为剑,一雌一雄。号“干将”者雄,号“莫邪”者雌。其剑可以切玉断犀,...
  • 古代朝廷什么吏部,工部…都是干什么的
    • 2024-06-26 06:32:48
    • 提问者: 未知
    1、吏、户、礼、兵、2113刑、工各5261部统称六部。2、吏部为管理文职官4102员的机关,掌品1653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 3、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4、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
汇率兑换计算器

热门推荐
热门问答
最新问答
推荐问答
新手帮助
常见问题
房贷计算器-九子财经 | 备案号: 桂ICP备19010581号-1 商务联系 企鹅:2790-680461

特别声明:本网为公益网站,人人都可发布,所有内容为会员自行上传发布",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内容有该作者著作权或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清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