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晚年境况

?cloud? 2024-05-31 08:48:13
最佳回答
我一篇谈杜甫故里当年建筑情形的短文,在博客上发表后,不少网友对我“杜甫故居当年的建筑应该是比较阔气的”的观点,不以为然,提出了种种质疑。这说明,在我国,“杜甫很穷”的观念是深入人心,根深蒂固的。那么,这种观念是怎样形成并得到巩固的呢?先请看网友们的各种质疑。有些网友并不发表议论,只是引用杜甫本人的诗句表示异议。例如,“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诗句。意思是,你看,杜甫本人的诗句说明,他是很穷的。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读过编年杜甫诗集的缘故,不知道那是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写的诗。这些诗句,都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弃官不做,携家带口越过秦岭漂泊西南,在成都时写的。战乱时期,漂泊异乡,亲朋一时接济不上,有困难是很正常的。再说,这些诗句,也有夸张成分。一是文学创作需要,二是为了得到“厚禄故人”的援助。实际上,成都时期,总体而言,杜甫一家的生活是比较安逸的。“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等诗句,可以证明。那些记录跟地方官朋友要竹木秧苗的诗歌(桃树苗一百棵,桤木十亩,绵竹、松树、李树、黄梅树数量不详),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归杜甫一家使用的土地面积,是相当可观的。有些网友提出了如下疑问:“杜甫晚年那么凄凉怎么会有豪宅”,“可最后竟然穷到没钱治病……”,“杜甫为什么穷死了?”这些疑问跟上引诗句一样,把时间先后弄反了。杜甫晚年,尤其是漂泊荆湘的最后时刻,的确遇到了困难。但不能因此反证早期居所、家族住宅也是贫寒简陋的。战乱时期,有家不能回,在千里之外的异乡遇到困难,这并不奇怪。早年有豪宅胜过王侯的歌者李龟年,晚年不也飘泊江南,景况凄凉吗?再者,即使是晚年,杜甫的经济情况也比普通百姓强得多。夔州(今重庆奉节)两年,有宅基地四十亩,管理公田一百顷,佣工数人!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人在旅途遭遇一点暂时的困难,九五至尊的皇帝也难免。有位网友很可爱,说:“记得我们老师说李白一生富贵,杜甫相反,故能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遗憾的是,这位明显有尊师美德的网友,把自己老师给出卖了。这位老师对李白生平显然所知不多。一生四次婚姻,一次入赘、一次被甩的李白;在汶上被人耻笑不懂治家理财的李白;短暂挂了个供奉翰林的头衔很快便被逐出宫的李白;因为从永王李璘起事,被判附逆**罪,投入大牢长流夜郎,差点丢了性命的李白;老无所依,只得投奔做当涂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并死在那里的李白……无论如何说不上一生富贵啊。杜甫能写出“安得……”诗句,如果只是因为他自己一生贫穷,那杜甫的思想境界也不怎么高。杜甫同情百姓,是圣贤立场(他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菩萨心肠。这位可爱的网友还使用了一下逻辑的力量,“……照此分析,冯巩乃冯国璋曾孙,理当纨绔喽”。他这是针对我从杜甫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推断杜家宅院不会太差说的。可惜的是,他忘记了一个事实,冯家遇到了大**和改朝换代,杜甫家在营建巩县宅院时没有这个问题。而且有明确证据,杜家这处祖传的宅院并未中途易主,一直到杜甫晚年,还是在他名下。若是没有改朝换代的大变故,祖、父都继续做官,冯巩一定不用靠说相声养家糊口!有位网友非常有耐心,一口气提出了四条反对的意见。“首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也是唐朝。其次……不排除在长安混不下去的因素,重视叶落归根的古人是不会轻易迁居的。再次,富不过三代的多了,经过'安史之乱',家道中落甚至破产的不要太多。最后,一个靠亲戚朋友接济的人要置办豪宅也有些匪夷所思了。现在成都的杜甫草堂已变成一个收费的公园了,博主要去过,该说杜甫富可敌国了。”遗憾的是,前两条都是泛泛之谈,缺乏必要的论据,第第三四两条犯了时间颠倒的错。第一条,杜甫家虽然不属于酒肉臭的朱门,但杜家人肯定也不会是路边冻死骨,他家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特权阶层,是殷实人家。第二条,说杜依艺在长安混不下去,纯属臆测。一个长安近郊有土地的退休官员,回乡居住能有多大问题?杜甫三十五岁结束漫游,西归到咸阳,在完全失业的状态下,一漂十年,都没有饿死。第三条,即使杜甫家道中落,也不妨碍他家祖屋的阔气,安史之乱是后来的事。再说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杜甫家败落到靠卖祖屋度日的地步。第四条,靠亲友接济,那是杜甫中年以后的事情。三十五岁之前,杜甫一直过着他公子哥的生活,漫游吴越,一游四五年,放荡齐赵也是五六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呼鹰逐兽,笑傲江湖啊。最后,我要告诉这位网友,成都杜甫草堂,我不但去过,而且去过无数次。但我不会因此认为杜甫富可敌国,因为我知道那里边杜甫故居部分并不大,也不豪奢。这位网友没有认真读我的文章,误把后来扩充进去的园林、寺庙跟杜甫故居混为一谈了。纵上可见,人们之所以认为杜甫很穷的原因,主要有:没读过遍年杜甫诗集,把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携家漂泊时期的哭穷诗当作他一生的境况;上学的时候,没有遇到一个对杜甫对文学史真正有研究的合格的语文老师;没学过基础逻辑,逻辑推理能力严重缺失;没有时代历史意识;诸如此类 20210311
汇率兑换计算器

类似问答
  • 李白与杜甫的比较
    • 2024-05-31 17:42:44
    • 提问者: 未知
    二人在生平、思想、诗歌艺术风格的比较如下: 1、生平比较: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
  • 杜甫写的第一首诗
    • 2024-05-31 04:51:43
    • 提问者: 未知
    第一首诗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
  • 杜甫描写诸葛亮的诗有哪些?
    • 2024-05-31 18:32:51
    • 提问者: 未知
    相隔500年的两位“诗史”在“三国”相遇了,而杜甫赞美的却是他的前任“诗史”的冤家对手。...诸葛亮虽没参加夷陵之战,但民间传说,是他布置的八阵图抵挡住了东吴追兵。...
  • 简述杜甫《登高》一诗所包含的情感内容。
    • 2024-05-31 23:09:38
    • 提问者: 未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是作者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今四川...
  • “同学少年多不贱”这是杜甫诗中的一句,请问杜甫都有哪些同学?
    • 2024-05-31 04:18:17
    • 提问者: 未知
    王维(701一761)唐,河东(山西永济,字:摩诘,号称:摩诘居士,世称“王石丞”,雅号:”诗佛”,画家。...李白、王维、储光羲、高适、岑参、贾至、孟云卿、严武、元结、郑虔、...
  • 杜甫被称为“诗圣”是否有些言过其实?
    • 2024-05-31 21:11:35
    • 提问者: 未知
    我想看看,他是否,也曾年轻过,出生于盛唐时的他,是否也曾有过少年郎之时。史料说,杜甫七岁时已开始吟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由于刻苦...明亚保险经纪 保险经纪人 ...
  • 杜甫的《绝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 2024-05-31 02:55:11
    • 提问者: 未知
    1、意思2113: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5261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4102向蔚蓝的天空。1653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2、原文: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杜甫写的绝句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 2024-05-31 07:10:07
    • 提问者: 未知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释文: 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 杜甫《十二月一日》全诗注释赏析
    • 2024-05-31 17:28:37
    • 提问者: 未知
    陆游《入蜀记》:上峡惟用炉及百丈,不用张帆。百丈,以巨竹四破为之,大如人臂。《吴都赋》:“直冲涛而上濑。濑,急滩也。③江总诗:“玩竹...中原未平,故有新亭风景之伤。...
  • 跟杜甫学微信运营:《猛人杜甫,一个小号的逆袭》
    • 2024-05-31 23:45:26
    • 提问者: 未知
    引子:和老板聊天小编我入职不久,大老板的形象在我心目中一直是这样的:直到今天,老板竟然和我聊了《“杜甫”与“曹霸”何时相识?这个文学史9段考题,老板的形象顿时...
汇率兑换计算器

热门推荐
热门问答
最新问答
推荐问答
新手帮助
常见问题
房贷计算器-九子财经 | 备案号: 桂ICP备19010581号-1 商务联系 企鹅:2790-680461

特别声明:本网为公益网站,人人都可发布,所有内容为会员自行上传发布",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内容有该作者著作权或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清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