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阐述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一般属性?

Melyal 2024-05-17 00:47:26
最佳回答
剩余价值这个范畴,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表现着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马克思曾经说过:“经济范畴只不过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即其抽象。”(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页。)因此,社会主义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并创造剩余价值,除了它所具有的共性外,还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关系。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及其反映的经济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活动中,表现为利润、平均利润、超额利润、商业利润、利息、企业主收入和地租等转化形态,并共同瓜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因而反映的是一种对抗性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剩余价值也存在上述种种转化形态,但主要是采取了税收和利润这两种主要转化形态;此外,还有各种社会基金形式的转化形态。这些具体形态所反映的经济关系已经不具有对抗性质了,它们所反映的都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剩余价值的分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剩余价值的分割是在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下,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使其在资本家集团的分配,大体上保持均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分配,是在贯彻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的大前提下,**运用多种经济杠杆,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分配途径,进行非均衡式的分配。具体地讲:第一,向劳动主体倾斜,不断扩大必要劳动部分的分配比例。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直接结合起来了。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生产的直接目的只能是为了满足全体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种“需要”,一方面既包括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也包括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例如对各种文化艺术性的服务、书籍及各种文化生活用品等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包括社会成员的发展,不断提高他们的教育、文化水平以及劳动的熟练程度和增强人民的体质,以保证人们自由的全面发展。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其内容就是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逐步消除旧分工,消灭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使全体社会成员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分配中,不断扩大劳动者必要劳动的部分,使其有更多的支出投资于自身的全面发展。这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都是有根本性区别的。另外,劳动者除去应得的工资收入外,还应当以企业股、分红、奖励等不同形式,参与企业税后的利润分配,通过这种第二次分配以扩大必要劳动所得的部分。第二,向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工作者倾斜。从事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包括宏观管理),是直接或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劳动群体,他们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支最重要的力量,因此,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分配,也应当向这部分劳动者倾斜。这种分配,一则可以依据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实际能力和水平,从事工作的岗位;二则可以根据其创造的财富的量按比例分成,以及按其科学发明的理论价值,获得较高的剩余价值索取权。第三,向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社会保险、集体福集等公共消费倾斜。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与资本主义福利主义根本不同,所以它不仅着眼于物质生活福利的增长,而且不断增大上述各项在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分配中的绝对量和相对量,使老有所养,少有所学,不断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 (3)不断扩大社会再生产的投入。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时,提出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而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如果去掉剩余价值资本化的社会属性,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也仍然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分配中,应当在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尽量扩大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比例。这是依据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正确处理**、企业、个人物质利益关系,以及把劳动者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的重要体现。 (4)剩余价值量的变动趋势发生了变化。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为了增加剩余价值量,时而采取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时而采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或者两种方法同时使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为了增加剩余价值量,不是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日,而是靠变革劳动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等方法来实现的。简言之,主要依靠相对剩余价值增加剩余价值总量。当然,目前在一些**企业、“三资”企业存在着为增加剩余价值而任意延长工作日,这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当依法制裁。 (5)生产要素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比重将会日益缩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增殖过程中,虽然不增大自身价值量,但它是吸收剩余劳动的物质条件,因而也应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这些物质要素的所有者有占有和索取剩余价值的权利,但社会主义主要是靠劳动获得个人收入,这是社会主义制度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生产要素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比重,将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呈日益缩小的趋势。 3.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基本功能 (1)剩余价值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关系的有力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73页。)**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剩余价值范畴就体现了这种“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对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无止境性,使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由此产生出无限的内在动力、生机与活力,以及竞争的压力。这就有力地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其结果,必然是创造出更多的市场需求,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最终使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得到更好的实现。 (2 )剩余价值是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恩格斯曾经指出,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的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从这种剩余中的形成和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的和智力的继续发展的基础。恩格斯在这里告诉人们一个真理:社会主义要发展,创造出比历史上任何社会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的首任务就是发展经济,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不断增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又会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为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3 )利用剩余价值的作用,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无限追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有动力。其一,在剩余价值规律的驱使下,使社会主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注意采取一切科学的手段,降低生产成本,使其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其二,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使商品生产者密切关注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使产品尽量适应市场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其三,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促使商品生产者把资本投向利润率最高、效益最好的产业和部门,进而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最优化。其四,对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追求,驱使商品生产者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可见,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可以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20210311
汇率兑换计算器

类似问答
汇率兑换计算器

热门推荐
热门问答
最新问答
推荐问答
新手帮助
常见问题
房贷计算器-九子财经 | 备案号: 桂ICP备19010581号-1 商务联系 企鹅:2790-680461

特别声明:本网为公益网站,人人都可发布,所有内容为会员自行上传发布",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内容有该作者著作权或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清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