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有什么有特色的习俗?

请叫我、林先森好吗? 2024-06-24 12:47:00
最佳回答
春节舞龙狮  春节舞龙、舞狮,在惠州的历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来,惠州人从正月初一至正 月半(即正月十五),龙队、狮班穿街过巷,天天热闹非凡,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惠州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由民间自发组成,多为一街一龙,武班、乡村舞狮。  惠州民间的舞龙具有典型的广东风格。所舞的龙自己扎造。龙头主骨架由竹料扎成,外表糊纸上漆,彩布作龙身,整条龙长达13丈,约合42米。舞龙时,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额、宫灯、扮色队(化装成历代的民间故事人物),鳌鱼、凤、狮、杂水(由人扮装的鱼虾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后才是活灵活现的龙。一路鼓乐不断, 一路鼓乐不断,人数从多,浩浩荡荡,穿街过巷,满城轰动。龙过之处,不时有长者带子、孙在龙的肚子下钻来钻去,谓“钻龙架”, 意思是望子成龙,舞龙时的“钻龙架”、“猎龙公”、“派龙贴”等民俗,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惠州民间的舞狮活动与舞龙有相同的特点。把狮扎好后,先到元妙观“开眼”,并进行“抢青”活动。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狮队由师爷携匣领路,狮子、锣鼓镲钹、手持各种冷兵器的武术队伍依序表演,所到之处,店家、住户鞭炮相迎,并封红包,热热闹闹,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节龙舟竞渡  端午节,惠州民间称之为“五月节”。赛龙舟,惠州民间称之为“扒龙船五月节”。在惠州,流传着一首民谣:“五月节,扒龙船,龙鼓响,大江边”。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六,惠州都举行传统的赛龙舟活动,历经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农历“五月节”,惠州多为河水涨满,“龙舟水”使各街(村)的龙船队兴趣倍增。以往的五月节,在东江河畔,完成了赛前仪式的龙船队沿江分批举行龙舟赛。参赛龙舟先是顺水而下,而后逆水而上,最后冲刺决出输赢。奖品多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贴满纸巾),设奖者也多为地方的殷商巨贾。得者把“花江”插在船头,沿江而上,以为荣耀。  中秋赏月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节,惠州称:八月半。  惠州民间过中秋节仅次于春节的一个大型欢庆节日。  为了能过好中秋节,惠州民间从节羊一个月就着手节日的筹备,购买月光饼(一种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饼),风粟、菱角、表榄、红柿、芋头、柚子、花生等吃物,当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饼和灯笼。  中秋节当天,远出他乡的人们各自回到家中最长者的家吃团圆饭,向家人讲述自己今年以来所做的事和下一步的目标,长年当家的人则多讲一些好话(激励的话)。当月光初升时,合家一起开月饼、点灯笼,开始一年一度的赏月。  随着时代的发展,惠州民间的赏月活动正在由庭走公共场所。目前,已具规模的有平湖赏月和汤泉赏月两个场所。  重阳节登高、放风筝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惠州民间重阳节有登高和放风筝的习俗。  据民间传说,重阳节登高能给登高者带来好运,连续三年登高则能时来运转。从锻炼身体的意义上来盾,重阳节登高确实有其独到的益处。重阳节时值初秋,秋高所爽,此时登高,身心收益非平时可比,既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到高山这巅,举目远眺,山河秀色尽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奋,心情舒畅。  现在,每年重阳节登高最为壮观的是罗浮山、九龙峰、象头山,市区的高榜山、丰山等,尤其是位于博罗的罗浮山,每年重阳节前夜(农历九月初八)十多万来自本市各县和东莞、增城、广州、深圳的登高者陆续登上罗浮山的顶峰飞去顶,通宵等待日出的人们在山顶围坐,互相祝福。日出时,烟花、炮竹响彻去霄,与初升的太阳交融在一起,颇为壮观,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到罗浮山登高的人数每年都有十多万最多时有三十多万,使罗浮山重阳登高成为岭南重阳节的盛事。  重阳节放纸鹞则是惠州较为独特的习俗。惠州民谣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按我国传统习惯,放风筝一般多在清时时候。由于气候原因,惠州人则利用重阳节期间风力适中,又不会下雨,秋高气爽,所以,到了重阳节,放风筝的爱好者带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来到空旷的地方展示各自的技能,现在较受放风筝者偏爱的地方是市区内的宾江公园和位于江北的体育公园。  渔家婚俗  改革开放使大亚湾的渔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现代化的生活依然掩不住浓郁的渔家传统气息。前日,记者有幸参加了东升渔村一位青年渔民的迎亲仪式,亲身感受了渔乡婚俗礼仪的文化魅力。  珠三角民间采风  大海中,贴着“喜”字的两条渔船上遍插彩旗,破浪前行。二十位妇女列队船舷,头束红带、梳发髻,插满金簪银钗,身穿滚边蓝衫黑裤,光脚,手持彩竿。鞭炮一响,锣鼓齐鸣,船舷上的妇女们踩着鼓点,摆动彩竿作奋力划水状,口中发出有节奏的呦喝声,两船遥相呼应。船顶层的狮子也和着鼓点起舞,顾盼生姿。这是曾盛行在大亚湾一带渔乡婚礼上的迎亲仪式。  改革开放使大亚湾的渔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现代化的生活依然掩不住浓郁的渔家传统气息。前日,记者有幸参加了东升渔村一位青年渔民的迎亲仪式,亲身感受了渔乡婚俗礼仪的文化魅力。  划桨舞里存记忆  上午八时,东升渔村码头喜气洋洋。孩子们穿着漂亮的新衣裳嬉戏着、打闹着。而妇女们则三三两两、有说有笑地忙着洗菜切菜。村民说这里的风俗是一家办喜事,亲朋来帮忙。  新郎的舅公带我们参观了洞房。床头边上亮着的两盏桅灯和桌头上摆放的四个桔橙却显示着别具一格。新郎的舅公介绍说,桅灯象征着夫妻幸福美满白头偕老,而桔橙则是祝福小两口早生贵子。  村里老人介绍,长期以来,渔村的青年男女多是托媒通婚的。如今虽然是自由恋爱,但托媒的习俗还是保留了下来。媒婆通常由女方指定,主要传递女方婚嫁意愿。接下来,男女双方共同择日结婚,这叫做“报日”。当天,男方要设宴席,款待双方亲属和邻里。  九时,迎亲的两条渔船前往新娘家迎娶。一离开码头,铜锣开响,鼓声阵阵,两条船船舷边上的渔女们就手持长竿,模仿起划桨的动作,和着节拍,跳起了欢快的“划桨舞”。以前人们是划着船去迎亲的,现在渔民用上了现代化的渔船,不再划船桨了,渔民们就把划桨动作演变成了舞蹈,用这种方式来保存久远的记忆。  让簸箕筛掉厄运  二十分钟后,渔船到达**岸边。迎亲渔船吸引了大批行人驻足观看,两位外国游人也在一旁好奇地张望,记者邀请他们一起前去观礼。  此时,新郎和新娘坐的轿车来到海边。顿时,船上的鞭炮响成一片。一位迎宾打着一把**红巾的伞,另一位迎宾手拿一个小小的簸箕来到小车旁。老渔民告诉记者,用伞和簸箕放在新娘头顶,可以筛掉厄运。  新娘笼着洁白的婚纱从汽车里出来,在迎宾的护送下登上渔船。  船刚一驶离海岸,鼓点一响,渔女们就又跳起划桨舞。一位老人说,以前,渔民靠人力划桨,迎亲回来时大家高兴,就会互相竞速,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现在不用划桨了,人们改用唱歌跳舞表达自己的心情了。  渔歌唱答曲悠扬  船过半渡,舞停。忽一人在船头用闽南语唱起渔乡小调,声调婉转悠扬。曲音刚落,那船一女从人群中站起,引吭高歌,歌声在大海中飘扬。你方唱罢我登场,渔歌唱答,引来阵阵笑声。一位渔民向记者介绍,以前迎亲时新郎要带上“唱歌婆”,用“叫白”方式(即对唱)让新娘出来,现在很多仪式虽不是那么严格了,但人们还是借此表达自己激动愉悦的心情。  快到东升渔村码头时,两船扯起一面面小小风帆,风帆上面挂一块花布。新郎的一位**亲戚说,风帆既是缅怀祖先海上谋生故往,又寄托了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的良好祝愿。  婚俗表演旺旅游  船一抵岸,鞭炮声响成一片。码头上挤满了村里的乡亲和外乡游客。女孩子们在岸边手持彩棍,也跳起了划桨舞。两位渔家少女一个拿一把缠着红带的伞,一个拿上有绿叶红包的簸箕分开人群,登上迎亲船。片刻,在伞和簸箕的遮挡之下,新郎偕头顶红盖头的新娘走出船舱。岸边,鞭炮、锣鼓声响彻海滨。  新郎带着新娘走向新家,一路上接受人们的祝贺。人们把迎亲船上的那小小风帆也带了过来,不断地扯起放下。围着风帆,妇女们又跳起了自创的舞蹈,笑声连成一片,把迎亲推向了高潮。记者问旁边一位兴奋的小伙子,以后结婚打不打算也用这种方式。那小伙回答说:“当然喽,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嘛。”  据说,渔村的迎亲习俗,世代沿袭200多年。**袁秀新副局长说,渔家婚俗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观礼,其中有不少港澳同胞和外国友人。**已经把婚礼习俗改编成文化表演项目,为前来大亚湾旅游的团队演出。 赞同  2| 评论  2011-3-15 14:09 qllvsy | 一级  渔家婚俗  东江菜以惠州菜为代表,它与潮菜、粤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传统的东江菜偏重于“肥、咸、熟、香”,具有下油重,口味偏咸,用的酱料较为简单,一般用生葱熟蒜、香菜调味,极少添加甚至不加过重过浓的佐料。但东江菜主料突出,喜用三乌,很少用菜蔬,河鲜海产也不多用。  著名东江菜谱:1、东江盐焗鸡 2、东江酿豆腐 3、梅菜扣肉 4、冬季狗肉煲 5、八宝窝全鸭 赞同  0| 评论  2011-3-15 14:11 hbdx110 | 五级  惠州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它作为粤菜的菜系组合之五,也作为东江流域人们一向引以为荣的骄傲,已成为东江文化特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惠州自隋代设循州府以后,一直是“岭南名都”“粤菜重镇”,其历史文化在省内外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近代以来,惠州又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因此,惠州在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传统民间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其内容之丰富,而又多姿多彩;各种风味兼容并蓄,应有尽有。惠州的发展史和其特殊的地域条件,形成了惠州民间传统的风俗文化与饮食习惯。应其地理位置来分析:一是古代的北方军旅流落定居,客家人南迁循州一带;二是惠州又处于粤东中南部,恰好是广东三大方言语系(粤、客、闽南)的夹缝之间,惠州深受三大语系的影响,使惠州风俗文化和饮食习惯形成了一种“兼容并蓄、风姿独异”的特征。  东江菜以惠州菜为代表,它与潮菜、粤菜并称为广东三大菜系。传统的东江菜偏重于“肥、咸、熟、香”,具有下油重,口味偏咸,用的酱料较为简单,一般用生葱熟蒜、香菜调味,极少添加甚至不加过重过浓的佐料。但东江菜主料突出,喜用三乌,很少用菜蔬,河鲜海产也不多用。这与东江人以往的生活水平与风俗习惯有着极大的关联。惠州人勤劳耕作,劳动强度较大,平时一般很少荤食,而肥腻一点的食品能有效充饥。再者,客家人有勤俭的习惯,菜咸即节俭又可增加体内的盐份,加之东江惠州一带产品,所以,即经济又实惠。 著名东江菜谱 ==================================================================  1、东江盐焗鸡  鸡有多种多样的烹饪方法,而盐焗鸡可以说是最富有特色的一种。东江盐焗鸡是东江菜肴传统特色的一大名菜,它的特点是:皮脆、肉滑、骨香、味浓。传说它来源于东江惠阳盐场。当时人们用盐储存煮熟的鸡,为的是使其不变味,能较长时间保管,家里有客至,随时可拿来招呼款待客人,食用方便。后为人们发现经过腌储的鸡味道不但不变,还特别甘香鲜美。  东江盐焗鸡始创于东江地区,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有一次,当地盐商设宴请客,厨师以盐焗取代了习惯上的腌食方法,其味特佳。以后很快便传开了,使之成了一道名菜,叫盐焗鸡。由于制法源出东江,因此,盐焗鸡与“东江”二字常常联在一起。盐焗鸡虽然有多种不同的制作方法,食味各有千秋,但传统的制作方法更为市民所接受。首选家养或山上用虫草谷物群养的鸡,将鸡剥净,凉干水份,用精盐35克擦匀鸡腔,加入葱八角。先用刷油的沙纸包裹鸡身,再包上一层素净沙纸。旺火烧热炒锅,下粗盐炒热至略呈红色时,填入砂锅约占四分之一,把鸡放在盐上再填热盐盖满,用文火焗二十分钟。这种制法是正宗的传统方法,上碟时,还必须注意砌回鸡形,上席时,还要摆上佐料,用盐炒过的沙姜末9分,加入猪油,分三小碟上台,味道更加香美。  2、东江酿豆腐  东江酿豆腐源于中原时包饺子的习惯,因迁徙到岭南无麦可包饺子,逢年过节,东江人便想出了酿豆腐的吃法。  东江酿豆腐的制作方法精细,选料讲究,首先是选用嫩滑的东江山水豆腐,将豆腐切成长约五公分,宽约4公分,高约2.5公分的小块块。把猪肉、;鱼肉分别剁成黄豆大小的粒,把虾米切成细粒状,在粘板细剁肉馅,然后再将馅肉放入盆内,加上鸡蛋、葱、左口鱼未等配料,拌挞数分钟成肉馅,取每件豆腐在中间挖一小洞,随后将每件豆腐酿入肉馅,然后用中火烧热炒镬,把酿豆腐逐件煎至两面金鱼黄色取出,放入砂煲,再次加入上汤、配料加盖,用中火焖约两分钟至熟,下老抽调色加葱花,左口鱼未等便成。  东江酿豆腐也作为东江人喜庆日子必备佳肴。  3、梅菜扣肉  梅菜是惠州传统特产,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湿不热,被传为“正气”菜,而久负盛名,据说它与盐焗鸡、酿豆腐同时被称为“惠州三件宝”。“梅菜扣肉”据传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北宋年间,苏东坡居惠州时,专门选派两位名厨远道至杭州西湖学厨世,两位厨师学成返惠后,苏东坡又叫他们仿杭州西湖的“东坡扣肉”,用梅菜制成“梅菜扣肉”,果然美味可口,爽口而不腻人,深受广大惠州市民的欢迎,一时,成为惠州宴席上的美味菜肴。  “梅菜扣肉”精选横沥土桥梅菜芯,在清水中浸泡至爽口、淡口,把梅菜切成若干段备用,选五花肉,将五花肉皮刮干净,上汤锅煮透捞出,趁热在皮上上一层老抽,皮向下,入烧热的花生油锅里炸,炸上色捞出,放净水盆内泡软,然后切成三至四毫米厚的大肉片,洗干净锅注入花生油,下葱、姜、蒜、八角未炒出味后,放了五花肉炒片刻,然后再下汤、白酒、盐、生抽、白糖,待汤开后,挪到小火上去,一直焖烂为止。然后把烧好的五花肉拿出来,遂件将内(有皮的在底)平整地放了碗里,上面铺上一层梅菜段,再倒入原汤,上笼蒸透。走菜时滗出原汤,把肉反转扣在盘中,原汤尝好味烧开,用水淀粉勾芡,浇在肉上即可。这道菜的特点是:肉烂味香,吃起来咸中略带甜味,肥而不腻。  4、冬季狗肉煲  烹狗,在我国东南大部分地区都不足为奇。狗肉吃法很多,可焖可炒、可炖。而惠州人的习惯,却以“开煲狗肉”最受人们欢迎,在秋风萧瑟的深秋,北风凛冽的严冬,春雨****的寒春,尤其夏至时节的“夏至肉”,惠州人喜欢用禾草先将杀好的狗烧至金黄颜色(使狗肉带有禾草香味),然后斩件,将狗肉放入热锅中炒干血水,盛起待用,再次将锅清洗干净,放入花生油(1斤狗肉3两油),狗肉用香料、味料爆透,加入汤味以及广东老陈皮、老姜,再用瓦煲慢火煲至 。俗话说:“狗肉滚三滚,神仙都企不稳(站不稳),煲狗肉时阵阵香味扑鼻,令人垂涎欲滴,所以,惠州人称狗肉为“香肉”。人们围座火炉,品尝着开煲狗肉,身热胃暖,香味之浓,为其他肉所无法比拟,惠州人亦有“吃狗肉裆棉被”之说。  狗肉,一直为惠州民间冬季的佳馔,近年来,逐步登上大雅之堂,很多酒家、宾馆、风味餐厅争相出售,“狗肉王馆”,比比皆是,一入夜,满城的狗肉香味,让游人流连忘返,总是要踏入狗肉店品尝一番。  5、八宝窝全鸭  八宝窝全鸭与盐焗鸡堪称东江菜中的“双绝”。这款菜是用糯米、香菇、莲子、虾米、鱿鱼、肉粒、咸蛋等各种原料作馅,填入鸭腔内,经过氽、煲、蒸的手续巧制而成,以上汤佐食,浓郁芬香,软滑可口,尤受日本客人欢迎。  风俗礼仪专用食品======================================================  1.沙糕板  其制作时,往往将米粉和糖混合后,作两手相擦过筛,故又称作“擦板”。小孩出生“做半月”,外婆要做沙糕板挑来,以分发邻里众亲,此为定俗,不成定俗但颇有习惯的是用于丧事及年节之中。  沙糕板的制作讲求粘米粉和糯米粉的比例搭配,一般为三成粘米粉七成糯米粉,行话称“三破七”。制作是将上述米粉和白糖混合,两手相擦过筛,然后平铺在有一块纱布的木板隔内,蒸熟,而后切成两寸见方的方块。沙糕板在惠州以外的地人都极为少见,而惠州尤其风行。其松软可口,被视作者人和小孩的上好食品。基于些,惠州民间历有上市的沙糕板,旧时卖者往往习惯将板隔顶在头上沿街叫卖,为古城风情一景。民谣唱道:“沙糕板,卖死(怎么卖)无转本(赚不回本钱),头拿(头)顶到损,脚趾仔行到短。”  2.敛(音)糕  惠州话读作“敛校”,是比之沙糕板在传统风俗礼仪中更为常用的礼仪专用食品。惠州风俗,出生 、婚仪、寿诞等喜事,要蒸红敛糕;丧事,蒸白敛糕;出生满月礼,外婆要蒸红敛糕至;婚事的“三朝回门”,外家要蒸红敛糕作为回礼。此外,寿诞、丧事及年节的“观音做会”,亦多有做敛糕的习惯。  敛糕的制作与沙糕板不同。首为原料的比例,敛糕一般 用四分糯米,六分粘米,行话称“四破六”,混合时用水调匀, 且要加上糕种(发酵物),而后制饼饼状蒸熟。红敛糕是米粉用水调匀时另加了花红粉,使敛糕呈红色。” 敛糕被视作专门的礼仪食品,除了礼仪用外,少见有当作商品买卖,这和沙糕板可谓大不相同。  3.发糕  因其制作的成品往往混有花红粉且规模巨大,故又被称作大红发糕。大红发糕取其“发”字,普遍用于人生各种礼仪的喜事当中,可视作是喜事专用食品。在惠州,寿诞、出生,婚嫁诸俗中对之颇有讲究。一般是将大发糕切成小块、或作为贺客诸亲的回礼,或分发邻里乡亲,今城中居民在近郊农民仍甚讲究。 制作发糕一般使用纯粘米,加糖、发粉或糕种,用大盛器蒸成巨大规模,蒸好的糕点如发得很大,尤令主人欣慰。  发糕亦是专用食品,在惠州十分风行,但平时也是不上市的,所以平时并不常见 20210311
汇率兑换计算器

类似问答
  • 广州的文化特色是什么?最有代表性的有那些?
    • 2024-06-24 00:57:38
    • 提问者: 未知
    岭南人特别是广州人,喜爱盆景,种盆景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每个家庭天台、阳台都种盆景,以此美化环境,调剂生活,既可舒眼目,怡心神,增进...中华老字号-"陈李济"药业 ...
  • 杭州市有什么特色的小吃?
    • 2024-06-24 17:22:57
    • 提问者: 未知
    下面的是杭州特色小吃: <br/>•小鸡酥•榴莲酥 •雀巢鸟窝•麻球王 •港汇笋尖虾皇饺•南宋定胜糕 •豆沙包•天下第一包 •木瓜酥•慧娟火腿笋干老鸭...
  • 七夕要干嘛,有什么习俗吗?
    • 2024-06-24 23:27:32
    • 提问者: 未知
    七夕节的习俗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
  • 塞浦路斯男孩子的特点?还有风俗习惯以及结婚的习俗?
    • 2024-06-24 03:25:00
    • 提问者: 未知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塞浦路斯股指严重下跌,年度跌幅77.2%,2009年塞浦路斯股市收盘1 597点,年度上涨幅度45%,成绩斐然。2010年股指再度深幅回调,年底报收于...
  • 农历正月初四有什么习俗吗
    • 2024-06-24 10:55:59
    • 提问者: 未知
    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
  • 二月二有什么习俗?
    • 2024-06-24 00:43:37
    • 提问者: 未知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
  • 常州有什么特色小吃?
    • 2024-06-24 19:08:33
    • 提问者: 未知
    常州特产 <br/>常州自古就是一个手工业发达的城市,常州梳篦、留青竹刻、微雕、乱针绣等传统工艺品都有着很强的地方特色和艺术品位,新近开发的鸵鸟蛋工艺品、景泰蓝工艺画、恐龙系列旅游...
  • 二月二有什么习俗?
    • 2024-06-24 11:03:52
    • 提问者: 未知
    二月二习俗是龙头节,又称青龙节,是一个**传统节日。...最重要的习俗是“引龙”,在晋西北叫“司钱龙”,二月二早上太阳没出山以前,家家户户都要提桶到河边或井边取水。...
  • 惠州有什么民风民俗
    • 2024-06-24 20:03:35
    • 提问者: 未知
    春节舞龙、舞狮 春节舞龙、舞狮,在惠州的历史已十久。自古以来,惠州人从正月初一至正 月半(即正月十五),龙队、狮班穿街过巷,天天热闹非凡,颇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惠州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由民间自发组成,多为一街一龙,武班、乡村舞狮。 惠州民间的舞龙具有典型的广东风格。所舞的龙自己扎造。龙头主骨架由竹料扎成,外表糊纸上漆,彩布作龙身,整条龙长达13丈,约合42米。舞龙时,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额、...
  • 闽南地区地方特色的民俗有哪些?
    • 2024-06-24 08:33:49
    • 提问者: 未知
    至今包括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山路、改扩建后的涂门街、东街等街巷仍保留这样的建筑格局。除了外观上的红瓦大坡屋顶、燕尾脊以及清水砖或出砖入石的外墙面具有显著的闽南...
汇率兑换计算器

热门推荐
热门问答
最新问答
推荐问答
新手帮助
常见问题
房贷计算器-九子财经 | 备案号: 桂ICP备19010581号-1 商务联系 企鹅:2790-680461

特别声明:本网为公益网站,人人都可发布,所有内容为会员自行上传发布",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内容有该作者著作权或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清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