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合村并镇1、合村并居概念,亦称"合村并点",有的地方称之为合村并镇或合村并城。它是我国一些地区,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改革落后农村结构和管理体制,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更好的集约土地发展经济,进行的将几个临近自然村整合起来,建立农村社区的综合改革和探索二、合村并镇的背景及原因1、精简机构,减轻基层负担改革开放以来,**基层政权机构陷入不断膨胀的恶性循环中,规模之大,人数之多,都达到了**的地步"据统计,在税费改革前,全**有4.5 万个乡镇,财政供养人员约 1280 万人(不包括不在编人员),其中约 200 万为离退休人员"在职人员中,党政干部约 140 万人,平均每一乡镇近 35人;**近 700 万人,占人员总数的 65%以上;其余 200 余万为事业机构人员"乡镇机构臃肿,人员过多,外加 380 万名村干部,我国平均每 40 个农民需要供养一名干部"。因机构臃肿给农民造成的负担占农民实际负担的 40%左右,农民已不堪忍受重负"因此,此次较大规模的撤乡并镇合村直接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减轻农民负担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税费改革使乡镇财政较少,乡镇已无力供养过多人员"。2、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传统农村在公共服务、生产社会服务供给方面相对不足,不能很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合村并居”、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运而生。3、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继而导致建设用地规模迅猛增加,可利用耕地面积锐减,能否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成为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却普遍存在土地利用粗放、闲置撂荒等现象,村庄数量多、分布不集中,“一户多宅”、“空心村”等现象仍较突出,土地闲置较多,集约高效利用率低。农村土地的粗放利用与城市对土地需求的日益增加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有效**城镇建设用地难题,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国土部**了一系列调控政策。2005年,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増减挂钩”政策,之后2006年确定了第一批试点单位,分别是山东、天津、江苏、湖北、四川5个省市,拉开了“合村并居”序幕,2008年又**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管理办法》,将19省市纳入增减挂钩试点单位。在**增减挂钩政策的驱动下,各地**大力开展土地综合整理,合村并居、农民上楼等农村社区建设实践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实施。4、**优惠激励政策2005年,国土部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政策**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有效**了保护与保障“两难”困境。这也为“合村并居”启动提供了政策支持。5、部分农村发展现实需要平原乡镇,辖区没有山脉,地势比较平坦,人口密集度高,土地被村庄占压。随着人口越来越多,耕地越来越少,发展越来越受到土地制约。顺应城镇化发展的趋势,紧紧抓住国土资源部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有利时机,为进一步拓展城镇发展空间,缓解日趋紧张的土地资源制约,启动农村“合村并居”社区建设,积极鼓励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平房向楼房转变,村庄向社区转变,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集中。三、合村并镇的主要特点1、注重统一规划,全局性和前瞻性不足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各县市均对合村并镇进行了统一规划,但是,整体上来看仍缺乏以全国经济产业区为格局的全局性,和以未来发展为视野的前瞻性,地方**竞争优势的体现,而非市场主体,乡镇**产业和发展规划的主观性太强,科学论证不足,规划普遍存在不合理,缺乏全局观念和前瞻性。2、各地都注重建设速度,但是进度不平衡中心村或社区的规划编制 ,进展缓慢,整体来看,中心村和中心社区的建设中,进度要快得多,这主要是由其地方**财政实力决定的;另一影响进度的主要因素,是土地规划审批中的速度和难度不同,由于获取土地指标难度太大,部分占地项目进度不确定性大。3、注重因地制宜,实施整体推进各县市( 区) 合村并镇合村并城基本都以三大模式为主,为项目提供了专门的政策支持和发展建议,各县市( 区) 都按照统一要求,组织各乡镇村,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统一规划,并在项目流程环节建设方式和进度上进行指导,以保证项目整体进度。这种推进策略由于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让各地区灵活运用地区资源开展城镇化建设,降低城镇化建设的难度,保证政策的顺利落实。4、强化组织领导,协调推进合村并镇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专门的**,建立和落实了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工作制度,组织领导与考核机制的建立,涉及项目的国土、住建、交通、爱卫会等十多个涉农部门,这些部门都被有机整合到以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为核心的工作机构和机制中,形成了上下联动和部门协作推进的长效制度,更重要的是,加强了部门配套政策的到位速度与能力,为项目的快速高效推进奠定了基础。四、合村并镇做法和措施1、超前规划,提前征地,解决地从哪里来极探索在乡镇范围内实行跨村建房,即对自然村整体搬迁或房屋拆除需零星安置的农户将户口迁至安置点,按一户一宅,先拆后建。以村民的身份提出申请建房,安置点以接纳搬迁农户为主,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并经村申报立项报镇**审核。2、综合协调,整合资源,解决钱向哪要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抓手,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鼓励山区或半山区村处于条件不好的自然村农户整体搬迁,然后通过包装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腾出用地指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一半用于本镇工业功能区及集镇建设,一半为区里拓宽发展空间作贡献通过集镇土地出让和工业的发展可增加财政收入,用于小区基础设施建设; 或从特扶资金中切出部分用于配套小区建设,这样就可有效解决小区建设资金问题。3、拓展空间,转移集聚,解决人往哪走抓好农房改造和土地综合整治,推动人口向集镇中心村转移集聚,一方面可刺激消费,使大批农民实现从高山到平原,从自然村到中心村,从农村到城镇的转移,拓展了农民建房空间,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从而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另一方面减少自然村,做大中心村,增加集镇人口,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4、搭建**,拓宽门路,解决就业问题小区整合特扶资金和土地征用积余资金,建设 / 间村集体物业用房,用于发展来乡镇企业 ,从而实现村集体出租厂房拿租金,农民就近就业拿薪金。同时,乡镇工业功能区,农民就业十分方便,可以不用远离家门安置,可以就近干农活,有效解决了农民转移集聚后的就业和创业问题,使农民不但"争着来",而且"住得牢,富得起"。5、优化设施,提供服务,解决住的好的问题新型农村社区的核心内容就是借鉴城市现代社区建设管理的理念,创新村庄建设和管理的方式,整体推进农村社区的环境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体系、精神文明和基层****建设一要"四区分离",即居住区、公共服务区、工业区、农业区合理的布局,特别是要把家庭工业、畜牧养殖业等从农村人居区分离出来;二要"城乡一体",按照生产发展,生活方便和保护环境的需要,逐步推动城区公交,环卫、电力、通信、医疗、文化、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到农村社区,提高共享率;三要"农居提档",提升农村居民住宅设计水平,使农民住房达、到功能合理,美观实用、节能节地,避免农居建设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局面。五、合村并镇要充分尊重农**愿合村并镇是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推进过程中,要考虑到各地的具体情况,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1、合村并镇要以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以方便农民需求为根本目的。合村并镇不是辖区面积的简单扩大和人口规模的简单增加,也不是简单地精简人员、撤并机构,而是通过公共服务的延伸,使乡村社会保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更好地服务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更多地满足农民的公共需求。必须根据农民的公共需求半径和乡村组织的有效服务半径,科学合理地确定合村并镇方案,既方便农民需求,又方便**管理。 2、合村并镇要因地制宜,防止“一刀切”。我国农村地域辽阔,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合村并镇并非数量越多越好,村镇人口与面积并非越大越好。合村并镇应该以人为中心,因地制宜引导乡村人口、土地、资金在一定区域聚集,构建适应各地特点、符合农**愿的乡村发展新秩序。 3、合村并镇要稳步推进,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合村并镇必须遵从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管理,稳步推进。要充分考虑到合村并镇后单元结构更加复杂、规模大、成员异质性更高、更加开放等特点,不断提升管理者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新型融合的生活共同体。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