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名人有那些?
差不多先森?
2024-11-28 07:37:24
最佳回答
名人列传 山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大量的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表明,早在180万年前,我们人类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相传,华夏民族的始祖女娲、黄帝、炎帝曾在山西南部一带活动,在那里至今仍流传着许多有关他们的美好传说,相沿有他们活动的遗迹。 巍峨的子夏山耸立在汾州西北,昔日一代名人卜子夏在汾州设学,造就一代代文化名人!子夏山的灵气使得汾阳人杰地灵,代有英才,不少的汾阳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历史的进程,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们当中涌现出许多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他们的名字彪炳史册,名传千秋。郭子仪 郭子仪(697——781),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经过二年的周密筹备,经山西省社科联同意和山西省民政厅的批准,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于27日在我市正式**成立,标志着我省郭氏文化研究、交流与推广已形成一定规模,迈上新台阶。原省级老领导郭玉怀与省民政厅、省社科联有关负责人以及来自省内外的150位郭氏宗亲一起出席。该研究会以“研究郭氏文化,弘扬根祖文明”为宗旨。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古汾州(包括汾阳、平遥、介休、孝义)是郭氏家族的发源地,是海内外郭氏家族公认的根之所在,是郭氏家族由虢姓改为郭姓繁衍生息、辗转迁徙的主要源头,汾阳又是郭氏家族的得姓之地。从古即今,海内外郭氏宗亲,不论传承多少代,迁出多么远,大都认定为“汾阳郭氏”。 会议通过了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章程,选举郭玉怀为名誉会长,郭兰英、郭海英、郭华荣、郭慧民、郭培英等十余人为顾问,郭士星为会长,郭世科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新加坡汾阳公会华人血缘社团。1941年成立。发起人为郭朝梯、郭可济、郭文炳、郭迪集、郭灿祥、郭嘉树等。宗旨:联络感情,调解争端,举办慈善公益,共谋宗亲福利。1950年购置会所。1974年设立会员子女学业奖励金,并设有互助股。1983年有会员500名。第36届(1983-1984年度)会长为郭钦基.宋之问: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上元进士,武则天时官尚方监丞,中宗时入选为修文馆学士,因诌事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士林所不齿,玄宗先天年间赐死。诗与沈佺期齐名,合称“沈宋”,所作多粉饰现实,歌颂升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宋之问开律诗之先河,誉载诗坛。王文素: 明代山西汾州商人王文素,早年随父到河北饶阳经商,自幼涉猎书史诸子百家,又由于经商的需要,他很小就练打算盘,尤长于算法。他收集了宋代杨辉、明代杜文高、夏源泽诸家的算书,精心钻研。到正德八年(1513)撰成《新集通证古今界学宝鉴》十册三十卷。当时河北武清也有位喜欢数学的杜瑾(字良玉)。王、杜二人会于清河旅店,各陈所长,切磋算法。独文素超出人表,杜瑾喜曰:“诚吾辈之弗如也,所谓数算中之纯粹而精者乎!”王文素又将平日所改正算学书十帙请杜瑾审阅。杜读后,深加赞叹,认为宋代杨辉及当朝金陵杜文高、江宁夏源泽、金台金来朋等名家算法固然不错,但藏头露尾,俱以逢巧之法而证之,不够灵活通变,以致后人学之甚难。惟文素以通玄活变之术,断成讲义,使人易学易懂。王文素在是书的《前言》中也指出:算学是“普天之下,公私之间,不可一日而缺者”。他认为,对于算家,切不可以“六艺之末而忽之”。于是,“留心算学,手不释卷,三十余年”。嘉靖三年,(1524)。年已六十的王文素倾其毕生精力编成《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全书共42卷203条,117诀,1267问,分订十二册。这是一部优秀的应用数学之作,内容之丰富,科学性之强,胜过明代钱塘吴敬《九章算比类大全》、安徽休宁程大位《直指算法统宗》。王文素所著《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具有如下五个特点:一是包罗面广,实用价值高。是书不仅全面继承了前人的算学成就,并有所创新,如将“身前因”改进为“身前乘”,发展了“归总还零”除法,创造了“众九相乘”、“实位相同”等新法,对传统的开方法有所改进,并在立体图形的插图画法上,率先采用了现代轴图法中常用的正等测图法。此外,书中还可看到当时的税收征管法等内容,介绍了简捷速成计算法。所以王氏所著是一部比较全面的应用数学之作。二是深入浅出,通俗易学。全书中有释义、解题,并有绘图及算学口诀。王是校正了过去算学著作中的一些错误之处。四是珠算内容丰富,其法新颖,在明代诸多珠算书中处于高水平。关于会计核算,如前章所述,明末清初晋商实行的“龙门帐”,就是一套既简单又明确的商业会计法。其价值与意义对我国会计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龙门帐”的“会龙门”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会计原理之一。有的会计学家甚至认为“龙门帐”是我国会计的开端。具体说,“龙门帐”对我国会计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一是促使记帐方法向复式记帐发展。由于“龙门帐”需要对进、缴、存、该进行全面、连续的核算,过去单式记帐法难于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促使记帐方法朝复式记帐发展。清末民初出现的“三脚帐”,便是在“龙门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又在“龙门帐”的基础上发展成“四脚帐”,更具备了复式记帐的某些条件。二是发展了记帐原理,为现代商业会计奠定基础。“龙门帐”能够根据商业经济活动的特点,把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比较科学地划为四大类,并阐明了进、缴、存、该相互间的依存关系,提出了“合龙门”的科学原理,是对会计学的重大贡献。三是初步确定了会计的基本职能。“龙门帐”通过进、缴、存、该四大类的记帐、复帐、报帐等几个环节对商业经营过程进行控制和观念总结,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作为业主对今后工作决策的依据。基本上起到了能反映经营情况、监督经营行为和促进经营发展的作用,初步确定了会计基本职能。狄青 狄青(1008—1057),宇汉臣,宋汾州西河(今汾阳)人。初为骑御马直(宫廷卫兵)。宋宝元元年(1038),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屡犯宋境。狄青被派往延州(今陕西延安)任指使。四年间,经过大小二十五次战斗,中敌人的流矢达八次。由于勇敢善战,军事部署有方,很受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还赠给他一本《左氏春秋》,对他说:一个将官如果不知道古今之事,那仅仅是匹夫之勇。从此狄青更加发愤读书,渐而悉通秦汉以来的将帅用兵之法,实战中屡建奇功,官升迁至惠州团练使,马军副都指挥使,皇袼四年六月擢升枢密副使。 凯旋回朝,狄青被任命为枢密使。宋嘉柘元年(1056)遭同僚谤诬,八月被免去枢密使之职,以同平章事的宰相虚衔,出判陈州。次年三月病故于陈州。宋朝廷赐谥“武襄公”。嘉柘,四年二月归葬西河 孔天胤 孔天胤(1505—1581)字汝锡,号文谷子。明汾州(今汾阳)文同里百金堡人。死后门徒弟子称文靖先生。 孔天胤于明嘉靖十年(1531)省乡试中第六名举人,次年复以进士一甲第二名及第,乡人:习称“孔榜眼”。明代制度,凡宗室外戚,不准在京城担任官职。孔天遂外补陕西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不久,降为祁州知州,后复升为河南按察司佥事,复以布政司参议,提督浙江学政,历陕西按察司右布政使,转河南左布政使。由河南左布政使致仕归里。致仕回籍后,筑“文苑清居”、“寄拙园”等小园,常与友人在园中吟诗、谈文,优悠林下,讲学论道至终。 他曾与王明甫(道行)、吕仲和等人组织诗社,以诗文倡和,以道德笃行互相策励,为后学倡导,很受当时学者的推崇,是当时晋汾有影响的学者。有文集、诗集行世。曾纂《汾州志》八卷。 朱之俊 朱之俊(?),字擢秀,号沧起,又号羼摄居士,本县大向善村人。明天启元年(1621)中举,天启二年会试,殿试赐同进土出身,入翰林院供职。不久迁国子监司业。 当时魏忠贤擅权,生祠遍建于国中,自朝臣到庶人言忤阉意,或人生祠不拜,即遭杀身**之祸。天启七年(1627)五月,监生陆万龄请祀魏忠贤于国子监与孔子并尊,持疏呈国子监司业林钎,林认为荒唐至极,提笔抹其疏,挂冠而去。朱为奏请从之,为时人所不齿。逢熹宗崩逝,遂罢。 明崇祯元年(1628),充会试分校,后转翰林院侍讲。四年(1632),思宗发落魏阉奸党,朱受牵连,被罢官归故里。 甲申(1644)二月初二日,李白成义军攻陷汾州府。义军请他出仕,朱逃避于介休绵山。清顺治二年(1645)夏四月,诏前朝才子,起用为秘书院侍讲,兼修国史副总裁。八月受命顺天乡试后,朱感到仕途艰险,前程莫测,于十月辞官,退归林泉,回到故里。 顺治六年(1649),大同总兵姜壤举兵反清,部将王显名占领汾州府城,姜壤遣书于朱,敦请人城助理,朱经绵山逃避到武乡女婿家中未**。同年六月,清端重王博洛统兵到交城。奉博洛令拟《招安城内谒》,投入汾州府城内,无一人应者。七月九日,城破。清兵屠城。 之后,朱一直在籍,多着力于捐资筹建道观寺院,学道信佛。兴建了“峪园”,整修了先辈所遗的“解脱园”,又筑“楼山园”于芦家庄,起“汇清园”于张家堡。寄情于山水林泉之中,经常与傅山、王觉斯等憩息其间,以诗文唱和自娱。 曹学闵 曹学闵(1709—1787)字孝如,号慕堂,本县太平村人。曹学闵13岁时,父即谢世。于清乾隆六年(1741)省乡试中举。乾隆十九年(1754)在京会试取为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6年后授馆职。乾隆二十六年(1761),改河南道御史,又5年进为弄科给事中,次年转吏科掌事中。他专司纠察建言之职前后达8年之久,所上奏章,敷陈时事,都是关于**得失、剔弊革新、有益于人民生产、生活的事宜。由此乾隆皇帝很赏识他的政见,对他所陈意见,屡批答可。曾因京城附近久旱,灾重农荒,上书请清理弄狱,缓决人犯,减等发落,以重人命。乾隆帝准奏,并即日如见。乾隆三十六年(1771)提升鸿胪寺少卿。乾隆四十三年(1778)因条陈选拔人才事宜,不合部议而降职。乾隆四十五年(1780)复补鸿胪寺少卿,乾隆四十七年(1782)以奏对切实,提升内阁侍读学士。 曹学闵在朝任职30年,两次担任篡修官,三次巡试,两充同考官,一贯质朴诚实,端品励行,为官清慎,为乾隆深知信任。他与人交往不轻易就诺,但一经答应定要履行。也颇好施财行善,在京曾修山右三忠祠、三晋会馆、杨椒山先祠、义园、永定门外掩骼会等,都是捐已薪俸,详细计划,亲身督理。平生酷爱山水,虽严寒盛暑也不惮跋涉之苦,往往乐而忘返。晚年讲求养性之道,性情更加沉默幽静。诗文多抒写性情,不事藻饰雕琢,翁覃溪称他的诗“体格在香山、放翁间”。 王式通 王式通(1864--1931),字书衡,号志氲,仪通。原籍福建闽县,寄籍山西省汾阳县。清光绪二十四年(1899)戊戌科进土,历官内阁中书,刑部山东司主事。光绪三十二年,他考察日日本教育行政,襄学部大臣张百熙留学事,累进为大理院少卿。**元年(1912)7月,任南京临时****次长、总长。旋转任约法会议秘书长。**4年10月,任政事堂机要局长。**5年5月,任**秘书长。6月,转**参议。**6年,任全国水利局副总裁。9月初,任清史馆纂修。同年8月退职。**14年又任故馆博物院管理委员会副委员长。**二十年10月3日,病逝于北平(一作**19年),享年68岁。 张瑞田 张瑞田(1886--1931)汾阳仁岩村人。原以自产自销银器首饰为生。**19年(1930)阎冯倒蒋失败后,山西政局混乱,民不聊生。张瑞田经营的首饰业尤其萧条,生活日趋困窘,不得已改营估衣,往返晋西各县。 **20年(1931)5月参加红军晋西游击队,以贩卖估衣为掩护,做晋西与太原间的联络工作。 **34年(1945),八路军独4旅12团打走日军,进驻仁岩。团**部为发动**壮大**队伍而牺牲的三位烈士召开了追悼会。1965年,罗贵波率领的四清工作团对张瑞田等三人受红军派遣,策动**成功,遭晋军杀害的历史事实,又作了详细调查。以“仁岩第一名**党员张瑞田”为题,宣传张瑞田的**事迹,并主持为张瑞田迁坟立碑,置于集体坟茔之首,以纪念这位献身**事业的红军战土。 卫璋 卫璋(1866—1932),字达臣,本县东阳城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卫璋被县里聘为清徭局主管,兼办地方赈济事务。是年汾邑大旱,除用官款之外,卫璋又捐出自己的薪俸以救灾。光绪二十六年,地方倡办自治,卫璋被推举为本县第一区区长。**元年(1912),县内东十村群众争抢水利酿成命案,县令处理不善,讼案调省。卫璋奉省令权摄县知事之职,会同省署派员及孝义知事调理此案。案结,众皆心悦诚服。后辞官归故里,悉心于文章书法。后又被聘为**教“神道学校”国文教师,任教四年。嗣后复任教于县立三皇庙小学数年。 李瑞文 李瑞文(1910----1934),女,原名李淑英,本县三泉镇张新堡村人。 **14年(1925),汾阳**“五卅”运动,她参加了铭义中学学生后援会的工作。**19年(1930),冯玉祥的军官学校驻汾,她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党员和**主义书籍,并经杜晓春介绍加入****党。**23年(1934),李瑞文和爱人贾子毅相偕到了北平,一起人**大学学习。继续在学生中进行党的工作。由于叛徒**,她被**宪兵第三团逮捕,后被转押到南京宪兵司令部军**处。身已怀孕的李瑞文面对敌人百般刑讯,不屈不挠,当局要将她转移到安徽芜湖反省院反省悔过,她斩钉截铁地说“我没有什么过可悔!”是年9月,被残害于南京监狱。 1984年,汾阳县志办公室在收集资料时发现其事迹,经核查属实,报县民政局追认李瑞文为**烈士。 牛映星 牛映星(1870--1936),字允宽,出生于一个贫穷的私塾教师家庭。少年时只念过两年义学便随亲友赴**莫斯科从商当学徒。 学徒期间,他努力学习经营管理和俄语,自修《四书》、《五经》。他精通经营管理,又善于组织和团结中外同行,经营的获物均用铅字印牌,以示确保质量,故信誉大著,生意兴隆,成为旅俄华侨中盛极一时的经营大宗皮毛的巨贾富商。随之,又远涉波兰的华沙、格旦斯克,德国的柏林、莱比锡,日本的东京等地,进行皮毛、茶叶交易,和英、美、法等国的商人也有大宗的贸易往来,偶尔也回国内东北经商。后期又在天津的法租界开设了“牛裕如皮毛行”。 **25年(1936)初,患脑溢血病故。 常棣华 常棣华(1871—1939),原名尔智,字萼楼,又字郁堂,号穆如,本县城内西门街人。 清光绪十七年(1891)壬辰科殿试赐进土出身,任内阁中书。时清廷内**败,遂弃官归里从事教育。历任祁县书院、徐沟书院、本县西河书院学长。 **时期,一直就任本县河汾中学教员。 常棣华耿直刚正,不阿权势,常以屈原故事启迪学生,并教育学生“要淡于名利”。县城某姓,**十七年(1928)发生婢仆杀死主人事件。其子请常棣华为被杀之父撰写墓志,以荣死者。常说:“要我写就不能隐讳事实,一定要据事直书。不然,我不能写。”其人固请,常执意不为。 常棣华识渊博,功力超厚,应命撰文提笔立就。一生中给人撰写的碑文、墓志、讣文、蛋词以及寿屏、题赠、各种纪念联语等不计其数,又不留底稿,随写即弃。“五四”运动时,县城演话剧,他写联语云:“嬉笑怒骂皆成文,醒世有深情,莫徒做戏看;外交内政均失策,救国无异术,聊从化妆来。”其著作甚丰,惜均失于战乱。 张润 张润(1863—1939),字子霖,号赤帜,本县南浦村人。他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庭。由于家境贫寒,13岁便外出谋生,先后在汾阳城、保定等地商店当店员,20岁始发愤读书,博览诸子百家。光绪二十九年(1903)后,北出雁门关在**里当了幕僚。不久又转而经商,“浪迹齐、鲁、燕、赵、晋、魏之间”,周览名山大川,访问古迹遗文,体察风土民情。辛亥**后,被聘为“洗心社”文书、社长兼管文庙。其间,他先后出版了《山西省乡贤传》、《兵史辑要》、《仿击壤》、《赤帜前编》、《赤帜后编》、《百狮新话》。 **21年(1932),他在旧书摊上发现了傅山遗著传奇杂剧《红罗镜》一书,遂整理注释出版,为拯救祖国文学遗产做出了贡献。 张赤帜生活在民族危亡之际,军阀混战之秋。他忧国忧民,寻求民族独立,**强盛之路,19世纪末他赞同变法,痛斥戊戌**:“误国荣(禄)与袁(世凯),皆因贪升斗”。20世纪初,他思想倾向**,颂武昌**:“扣弦高唱大江东,如此才真一代空。”赞**先生“**君权千古破,共和政体一身担。”讥讽阎锡山办洗心社:“土产如此(煤),心焉能洗白乎?” 刘天成 刘天成(1876—1904),字瑞亭,本县西陈家庄人。幼时酷爱读书,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入太原东语专修科学习,次年留学日本,毕业于宏文学院。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际法20年(1931)任本县教育局督学,同时任县志筹备委员会委员。**25年在汾阳县修志局任职兼分纂,着手搜集整理地方志文献。著有《韫斋东游随笔》、《汾阳地理》、《西陈家庄乡土志》、《汾阳遗事》等。 侯忠敬 侯忠敬(1887—1940),字瑞亭,本县董家庄人。抗战爆发前在天津当店员,后归里务农。**27年(1938)冬,本县二区**政权建立,他积极参加**活动,并担任**二区区委委员,后担任董家庄党小组长、党支部书记。**际法29年初,在边区**为支援边区银行建设发起的“献金运动”中,他把自己多年经营镶牙业积蓄的金银全部献出,还当众把自己口中的金牙拔下献给**。在日军深夜袭董家庄时,挺身而出为掩护晋绥分局干部高锡嘏,被日军逮捕。农历二月初八,被日**杀害于西河堡村。 张 坦 张坦(1916—1942),本县青堆村人。**20年(1931)考入本县高小附属二年制师范班。**27年(1938)2月,张坦参加**工作,7月,调工卫旅流动宣传团,任宣教股股长。**28年加入****党。以小学教员身份回乡从事**活动。翌年春到**晋绥分局学习,7月,学习结束后回到五区,任区委书记。**31午(1942)7月,由于叛徒**,张坦被日军宪兵队逮捕。10月,当张坦得知日军要杀害他的消息后,将碗摔破,用瓷刃刺向喉咙,壮烈牺牲。 蒋 三 蒋三(1913—1942),名蒋曰寿,生于本县唐兴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27年(1938)初,日军侵占汾阳后,蒋三毅然投身**斗争。**28年,蒋三参加了地方游击队,带领队员活动于日军严密控制的唐兴庄一带。**29年年初,在反顽斗争中,他奉命**了汾阳五区的一些顽固分子。**30年3月,蒋三参加了**堡战斗,他冲锋陷阵,亲手杀死日军小队长高乔和几个日军。**30年(1941)秋,蒋三接受任务后,他积极开展了对敌斗争,在西九枝社一次伏击战中毙伤日伪军各一人。**31年3月,他率领几个队员潜入裴会镇据点,将伪“**门卫团”团长工林甫**。**31年(1942)农历七月十八日,裴会据点的十几个日伪军突然来到唐兴庄,占领了几处制高点。蒋三从城子村开会归来进村,才发现村里有敌人。他骑车回头就走,却被伪军开枪打中右腿。蒋三带伤跑到坟堆里进行反击,战斗中身负多处重伤,直到弹将尽时自尽而亡,年仅30岁。陈浩年 陈浩年(1885—1942),字孟同,本县董和村人。14岁时,由亲友资助就读于本县东阳城村卫璋先生的私塾,两年后转入城内西河书院深造学习。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他以优异成绩考准官费赴日留学,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于辛亥**前回国。**元年(1912),阎锡山邀请他出任省教育厅厅长,陈婉言谢绝。嗣后,应教育厅厅长冀贡泉之邀请,就任山西法政学校教授。先后授过英文、日文以及**学、心理学等课程,在省高教界被誉为三大论理家之一。 阎焕景 阎焕耀 阎焕春 阎焕景(1914—1938),阎焕耀(1918—1939),阎焕春(1919--1942),本县冀村人,为同胞三兄弟。 阎焕景,于**19年(1930)考入成成中学。**26年10月,参加成成中学义勇队。随队开进大青山地区,编人战动委属四支队8军23师骑兵支队,任连长,并加人****党。**27年11月,焕景带一个班在公路边截击日军,战斗中壮烈牺牲。 阎焕耀,于**21年(1932)考入成成中学。**26年10月加入师生义勇队。次年随队进人大青山地区后,任8军23师骑兵支队排长,并加人****党。**28年6月,日军以数倍兵力进行“扫荡”,焕耀负伤奋战,率部突围。9月,在一次战斗中,焕耀把自己的马匹让给重伤员,自己徒步欲冲过敌火力网时,饮弹身亡。 阎焕春,于**22年(1933)考入成成中学。**26年,在冀村成立农民协会自卫队。后担任战动委二支队地方工作干事。**27年初调战动委四支队。12月,部队进入大青山地区后,担任8军23师骑兵支队连指导员。他善于做思想**工作,深受战士们尊敬与爱戴。**31年,在内蒙武川县三区的一次战斗中牺牲。 孔昭来 孔昭来(1893—1955),字文叔,本县城关镇人。 昭来幼读书于私塾,数年后转入汾州府中学堂学习,因家境贫寒中途辍学。历从事店员、教师、职员等职。后参加北伐。抗战初期任第六集团军总司令部秘书处处长,不久离职。抗战胜利后迁居天津,以治印为生,兼以自娱。 昭来自幼酷爱艺术,书画篆刻无所不学,投师访友、勤学苦练,技艺日进。书法擅长篆、隶、魏碑,由少到老临摹不辍。暮年时,尤好研究钟鼎文。画学董寿平,工没骨花卉。篆刻以汉印为宗,羼入他派,造诣很深,为艺术界同行所推重。二三十年代常在北京《艺林周报》及各画报发表作品,并多次与徐悲鸿、张大千、张善仔、寿石工等人交换作品。付印的《蝶芜斋印稿》刊昭来叙文一篇,文中有“吾两人诚石交哉”等语,说明他对艺术的切磋琢磨和所与交印稿留存至今者有《亦愚斋印稿》和《石平安馆印存》,被篆刻家视为珍品。 田润霖 田润霖(1900---1957),字羽翔,本县青堆镇田肯堂之子。15岁考入山西大学中文系,后又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3年(1924)毕业,先后获文学和哲学两个学士学位。一生矢志于教育工作,苦心孤诣,诲人不倦,先后在太原国民师范、国立五中等八所中等学校及山西大学、西北大学任教。1949年后,继任山西大学教授。曾被当选为太原市人民代表、山西省政协委员、民盟山西省委组织部部长、省文联**等。 田润霖一生潜心研究我国古典文学,尤其对古典诗词有独到见解。《书法》积学有素,兼有北碑南帖的精华。他编写的《书法大纲》分上下两篇,上篇称为“史篇”,专述书法的历史;下篇称为“艺篇”,专论书法艺术,此外,还有《书谱研究》、《评于右任标准草书》等文。李锐 李锐(1905—1961),冯郝沟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的木匠家庭。幼年随父学艺,长进很快,还学会了铁匠、铜匠等手艺,成为修理家用器具的能手,群众誉之为“万能人”。 1957年春,一场急雨之后,风吹日晒,地面结了寸余厚的硬板皮,幼苗难以出土。李连夜打制出千余把铁铲钩,发给群众疏松土地,保证了村里大田的出苗。1958年,他又精心设计出“水爬山”水车传动轮,使旱坡浇上了井水。到1959年,李创造和改革农业工具共计23种、306件。节省人工4000多个,畜力1 900多头。同时,培养了二十多名青年技术员。 1959年4月,《山西日报》以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李改革工具的事迹,同时配发了“李锐——巧干的旗帜”为题的社论。1959年,李被选为山西省政协委员,同年加入****党,并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侯述荣 侯述荣(1880--1962),人称侯八元,家住本县城内府夹道街,以经营小本生意维持生计。 **24年(1935)春节,北 202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