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新时期的经济政策

╯小鹿纯子ゃ 2024-06-27 23:36:17
最佳回答
60年来新**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特别是近30年所创造的发展奇迹令世人瞩目,这些成就的取得关键取决于党和**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提出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前30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党的工作总的指导方针的转变,是总任务的转变。这个转变,把国民经济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也把社会主义拉回到了正确的宽阔的大道。从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提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提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把全党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把领导好经济建设作为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正是由于这样做,我们党才能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在不同发展时期,及时提出了正确的目标、战略和政策,作出了正确的改革部署,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化解了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实现了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虽然在30年改革中遇到过一些波折,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始终没有动摇,这是创造30年经济奇迹的前提条件。  二、制定了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从实现经济总量10年翻一番到2000年实现小康目标,再到2050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水平,**提出了切实可行而且鼓舞人心的阶段性目标。前两步目标的提前实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信心,目前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而积极奋斗。回顾改革前的30年,我们也曾提出过不少奋斗目标,但往往由于急于求成,结果欲速则不达,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三步走”的目标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认识和行动,形成了科学的目标体系,说明我们党在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上,经过不断摸索,盲目性不断减少,自觉性不断提高,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预见性、科学性、系统性不断增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具体化为指导国民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调控目标,落实到各项政策措施上,确保了经济发展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有效地避免了因急于求成的“左”的指导思想而带来的政策决策失误。  三、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  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在改革前的30年,由于片面理解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实际上走了一条“重重轻轻”的发展道路,即过分重视发展重工业,轻视发展轻工业和农业。其结果,大量社会产品在重工业内部自我循环,而广大人民急需的消费品匮乏,市场商品供不应求,人民生活水平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同步得到提高。从1950年到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5%,国民收入年均增长7.3%,职工工资年均增长不到1%。改革之初,在经济学界兴起了生产目的的大讨论,即发展经济到底为了什么?是为了速度还是为改善人民生活,从而提出要走一条速度不那么快,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得到实惠比较多的新路子。中央制定了对发展农业的倾斜政策,对轻纺工业实行原材料、燃料、运力、财政、信贷、外汇六个优先供给的扶持政策,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们终于摆脱了消费品长期短缺的困扰,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改革开放30年,人民的收入大幅度增长,消费水平迅速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轿车大批进入居民家庭,休闲旅游成为时尚生活,所有这些,应当归结为发展目的的根本转变,即从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变为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重要地位,从人民的实际利益出发来发展经济。尽管当前仍然存在着居民消费率过低的问题,但随着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的战略方针的实施,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必将从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快的提高。  四、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  改革初期,为了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分配制度,**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政策。这一政策可谓石破天惊,在旧体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激发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沿海地区率先发展,都是在这个政策突破中出现的。列宁曾说过,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广大劳动群众对自身物质利益关心的基础之上。我们在改革中所创立的分配制度,正是这样一种制度。许多人在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富裕起来了,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对尚未富起来的人和地区起到了巨大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全国人民和各个地区你追我赶,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动力机制,使经济发展充满着无穷无尽的活力。目前,为了解决个人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我们正在采取先富帮后富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逐步使全体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五、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四大支柱,即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建立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和法律体系。这四大支柱构成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通过优胜劣汰,使先进的企业能够得到充分发展,落后的企业被兼并重组或破产,由此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市场竞争机制也是一种社会经济机制,它有效地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正是这种机制,把生产力魔术般地呼唤出来,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30年**经济的大发展,正是得益于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  六、实施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  建立计划、财税、金融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摸索出宏观调控的八大指标,即经济增长速度、物价、就业、居民收入、投资、财政支出、银行信贷、国际收支。每年年初提出调控的八大目标,各个部门根据职能分工,运用多种调节杠杆,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从而使经济保持着平稳较快增长的局面。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不同的问题,这就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如在上世纪90年代前期和中期,通货膨胀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运用综合手段抑制通胀就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需求不足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扩大内需又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从抑制通胀到扩大内需,反映出我们在宏观调控中从实际出发,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的求真务实精神。在宏观调控中,财政、税收、信贷、进出口等调控手段相互配合、协调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调控的实践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起来。  七、放宽农村各项政策  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因为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只有农村经济发展起来了,农民富裕了,才能奠定社会稳定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农村改革的要求,根据农民的利益和自愿,实行了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成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经过逐步完善,形成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制度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科技投入和化肥、水利等物质投入,农业生产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局面。随着**财力的增强,**不断加大了支农的财政投入,实行了对农业的多项扶持政策,包括对农业的免税政策和农村购买家电的补助政策等。沿海一些地区,乡镇企业崛起,率先实现了工业化。当前,根据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正在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制度。农业农村的发展,不仅保证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有力地支持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八、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是改革的难点。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十五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国有企业的决定,逐步把国有企业改革引向深入。为了帮助国有企业摆脱债务重、冗员多、企业社会负担重等历史包袱,**给予了大力支持,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国有企业终于走出困境,实现了大量盈利,一些国企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公司。通过改革,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柱。  九、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995年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提出了实施两个转变的重大战略,即经济发展要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要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并通过体制转变推动增长方式转变,对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召开的党的**,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具体来说,在需求结构上,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局面,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推动,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产业结构上,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增长的局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第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在生产要素结构上,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状况,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强化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经济增长。从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虽然只改变了两个字,其含义却大大拓展了,反映出我们党根据各个发展阶段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推出新的发展战略。这是我们的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们若能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就能把压力变为动力,把挑战变为机遇。  十、用**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这是总结历史经验所提出的关于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的基本要义。以人为本是**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的基本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经济与对外开放,是落实**的根本举措。认真贯彻落实**,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20210311
汇率兑换计算器

类似问答
  • 在经济萧条时期,**应该采取( )的财政政策?
    • 2024-06-27 16:36:41
    • 提问者: 未知
    宽松的财政政策。
  • 经济萧条时期我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
    • 2024-06-27 08:42:18
    • 提问者: 未知
    当前**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增加投资的方式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增加gdp,扩大就业,并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 经济刺激政策的负面效应
    • 2024-06-27 23:51:36
    • 提问者: 未知
    国际金融危机已有一年多的时间,由于各国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已经显现,经济下滑的趋势得到遏制,世界经济形势已经得到改善,部分经济数据的好转,预示全球经济毫无疑问的出现复苏迹象。因此,许多**尤其是经济复苏明显的**,如德国、法国等,均提出了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问题,这也是2009...
  • 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
    • 2024-06-27 17:43:25
    • 提问者: 未知
    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由战时**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
  • 廉价货币政策的经济后果
    • 2024-06-27 11:26:51
    • 提问者: 未知
    实施廉价货币政策的短期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对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都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这也正是凯恩斯所关心的,因为“在长期中我们都将死去”。但是,凯恩斯的《通论》只是医治大萧条后奄奄一息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剂特效药,是危机存亡之秋的非常之举,而非标本兼治之计,长期“服用...
  • 论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及其在不同经济时期的运用?
    • 2024-06-27 02:08:50
    • 提问者: 未知
    货币政策是指**或 中央银行 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
  • 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回顾
    • 2024-06-27 19:56:10
    • 提问者: 未知
    每一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均实施了大规模的经济救助政策,以帮助危机受损国恢复经济发展,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有些政策却带来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后遗症”。一方面,救助政策与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否吻合,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时机没有契合经济复苏的步伐。(一)1929年大...
  • 不懂经济政策
    • 2024-06-27 07:39:16
    • 提问者: 未知
    经济危机时央行的政策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发展,现在提高利率是宽松的政策开始收紧,也就是说扩张政策准备退出,这是防止去年大量的刺激政策引起通货膨胀。它是使政策恢复正常。就像是开车遇到了拐弯处向右打方向盘,转过弯来了之后就要把方向盘正过来是一个道理。去年我国gdp中大部分是投资拉动的,而这部分投资大部分又是**政策带动的,这些投资方向是否合理暂且不论,突然过大的投...
  • 什么是奥巴马的经济政策
    • 2024-06-27 18:11:47
    • 提问者: 未知
    1.建立平等的纳税系统  奥巴马的纳税政策基本和**党的立场一致,希望能建立一个更平等和有所改进的纳税系统。整个纳税策略的主心骨是要给中产阶级带来更多的解放。不过这个解放是否会通过增加富人的纳税或者是降低**预算来实现还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将不会通过发行债券来实现(因为会增加**债务)。另外,奥巴马已经表明决心,要消灭那些纳税中的漏洞,不让某些富人通过特别方式来“合法”****。估计这样的结果...
  • 在顺差过热的经济下,应采取怎样的宏观经济政策
    • 2024-06-27 17:43:28
    • 提问者: 未知
    经济增长偏快,发展代价过大。目前,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投资增长过快并呈加剧之势。这一轮宏观调控以来,抑制投资过快增长一直是调控的重点,各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受各种因素影响,问题虽有所缓解,却没有根本改观。投资增幅持续攀升。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继续增多。上半年,城镇累计新开工项目9.9万个,比去年同期...
汇率兑换计算器

热门推荐
热门问答
最新问答
推荐问答
新手帮助
常见问题
房贷计算器-九子财经 | 备案号: 桂ICP备19010581号-1 商务联系 企鹅:2790-680461

特别声明:本网为公益网站,人人都可发布,所有内容为会员自行上传发布",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内容有该作者著作权或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清空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