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罗姓氏由来?

快乐的人生 2024-06-05 12:21:43
最佳回答
唐姓起源参考(一)1、出自「祁」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唐氏,祁姓,亦曰伊祁,尧初陶唐之后。尧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县是也,舜封尧之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於鲁县,至周朝改为唐公,周成王灭唐,以其地封叔虞,号曰唐叔。然后迁唐公於杜,降爵为伯,今长安杜城是也。故唐氏为尧帝之后。2、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羌族有唐氏。地望分布:山西晋阳郡,山西晋昌郡,山东北海郡,山东鲁国郡。  唐姓起源参考之(二)  唐姓在**现代姓氏中排名第二十六,在**排名第六十四。唐姓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尧原姓祁,也叫伊祁,名放勋,尧只是他的谥号。尧开始住在陶,后来被封在唐,因此被称作陶唐氏,或者叫唐尧。尧死后,舜封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侯,建立了唐国。唐国在西周时被周公灭掉,唐侯的后裔就把唐作为他们的姓氏,从此姓唐。  发展与演变:唐姓还有一个主要来源,是出自姬姓。唐侯的唐国被灭以后,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在唐,史称“唐叔虞”。叔虞的子孙有留在唐的,在唐国被楚国灭掉以后,用**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也姓唐。此外,唐姓还有一些很复杂的来源,象东汉时,白狼王有人姓唐;三国时,陇西羌族也有人姓唐。唐代时,有河南的唐姓开始移居福建,宋代有唐姓定居广东,到清代,广东唐姓又有人移居**。唐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晋阳,北海,鲁国,沛国,番阳,城固,东平,平阳,桂阳,丹阳,南昌,晋昌,泉陵,凉州,富阳,钱塘,潮阳,大浦,固始,梅州等。  历史上唐姓名人数不胜数。战国时有90岁高龄西说强秦使秦不敢加兵的魏国大夫唐雎;汉有说服夜郎国来归的中郎将唐蒙,以仁治治理布山而为百姓称颂的唐颂,幼时听人读书即能记诵、后官至司空的学者唐珍;唐有辅佐李世民定天下的名臣唐俭,先后两次大破吐蕃的大将唐休;宋代有大孝子唐杰,医药家唐慎微;元代有画家唐棣;明有大破**而军功卓著的名臣唐顺之,“江南第一才子”唐寅;清有中外闻名的“唐窑”督造人唐英以及名士唐景崧、唐才常等,使唐姓大放异彩。近现代还有文字学家、史学家唐兰、**家唐亮、**党人唐绍仪、西南军阀唐继尧、**名将唐淮源等。真可谓唐姓名人满九州。罗(luó)姓,源出有:源流一源于妘姓,出自为颛项帝之孙祝融氏后裔的封地罗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妘姓,是**最古早的姓氏之一。据典籍《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始祖为祝融。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正(掌管民事、火种),后人尊为火神。因其有大功于民,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诸多史书均称为源流二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罗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罗氏,是两周时期的一种官职,专职掌管天下鸟、禽的捕捉与饲养,以供王公贵族欣赏和食用。在典籍《周礼·夏官·罗氏》中记载:“罗氏,掌罗乌鸟。”在诸侯国中,亦设置有罗氏之官职。春秋时期“好鹤**”的卫懿公姬赤特别喜欢仙鹤,他在宫廷的定昌、朝歌西北鹤岭、东南鹤城(今山西长垣鹤寨)等处均大养仙鹤,由罗氏照料。卫懿公还给他饲养的仙鹤冠有官位品级俸禄:上等竟食大夫禄,较次者士禄。他外出游玩时必带鹤,载于车前,号称“鹤将军”。其时,专门为卫懿公饲养鹤照料仙鹤的饲养员就是罗氏。周惠王姬阆十七年(卫懿公九年,公元前660年)冬天,北方翟狄族人趁卫懿公荒**奢侈、国人多怨的机会,从邢国的夷仪(今山东聊城)进攻卫国,攻击到荥泽时(今河南郑州广武山和大伾山以北、黄河北岸大堤以南一带地区),卫懿公慌忙发兵抵抗,征召将帅时手下大夫们都说:“君好鹤,鹤可令击翟”。卫懿公又向国人“受甲”(征兵),国人们也都说:“叫鹤去抵抗敌人吧,它们**厚禄,我们那里比得上它们能打仗呢!”卫懿公无奈,只得带少数亲信赴荥泽迎敌,结果兵败被杀。后来宋恒公子御说连夜出兵,才将狄族人的进攻阻止住,并把卫国臣民救过了黄河,在曹邑(今河南滑县)另立姬申为新卫国君主,是为卫戴公。在为卫懿公饲养鹤照料仙鹤的罗氏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罗氏,世代相传至今。[1]源流三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罗氏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北方鲜卑族拓跋部落灭北凉建立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采取汉化政策,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叱罗氏改姓罗,在史籍《魏书》、《广韵》、《元和姓纂》、《姓解》、《通志》等文献中均有相同的记载,“叱罗氏后改为罗氏”。据史籍《文苑英华》记载:夫人讳某,恒州代郡太平县人。祖某,父协,周大将军,南阳郡公。按史籍《周书》中的记载:叱罗·协在唐建德三年(公元574年)被赐爵南阳郡公,那位长孙夫人罗氏,就是叱罗·协之女,代郡罗氏就是复姓叱罗氏所改。源流四源于蒙古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或汉化为氏。⑴.在隋朝、唐朝、明朝这三个朝代中,均有帝王对有功或归附的臣子赐以罗氏,其子孙世代相传至今。罗秉忠,蒙古族人,原名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是孛尔只斤·察合台的后裔、沙州卫都督佥事孛尔只斤·昆皆莱(困即来)之子。其兄孛尔只斤·克罗俄喃哥既袭父职,明英宗朱祁镇命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为指挥使,协理卫事。不久,孛尔只斤·克罗俄喃哥率一千二百余人内徙,诏居之东昌、平山二卫,给田庐什器,所以抚恤甚厚。到孛尔只斤·克罗俄喃哥病逝后,以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为都指挥使,代领其众。明英宗北狩时,塞上多警。朝中大臣们恐怕已经投降的蒙古族人乘机为变,朝议欲徙之南方。适逢贵州苗祖早饭,明英宗令大都督毛福寿南征,乘机擢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为都督佥事(相当于专门科室的科长),率所部前往贵州围剿苗族**军。孛尔只斤·克罗俄零占后来积战功至左都督,在明天顺初年(公元1457年),明英宗赐其姓名为“罗秉忠”。明成化初年(公元1465年),川南和滇东地区的山都掌蛮(即僰人,行悬棺葬俗的古老民族)反叛不服明朝**,明宪宗朱见深令尚书程信率十四万大军征讨,罗秉忠以游击将军之职率军随行。明军抵达永宁时兵分六道,罗秉忠率所部由四川金鹅江进攻,大破山都掌蛮,**晋封为顺义伯。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罗秉忠逝世,明宪宗赐谥号为“荣壮”,由其子罗监粲(克罗俄监粲)正式受封为世袭宣慰司指挥使。罗秉忠的后裔子孙,遂世称罗氏至今。⑵.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①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称巴乐特氏,以地为氏,世居阿巴噶(今**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西拉木兰(今河北承德围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o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罗氏、巴氏、白氏、丰氏、陈氏、联氏、高氏、包氏等。②蒙古族“黄金家族中”的**翁牛特旗孛尔只斤氏,是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之后裔,多冠汉姓为罗氏、鲍氏、包氏、宝氏、博氏、奇氏、波氏等。①蒙古族哈荣古德氏,冠汉姓为罗氏。源流五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西突厥阿史那部斛瑟罗可汗,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史籍《通志》、《古今姓氏书辩证》中,都记载有唐朝时“斛瑟罗氏,改为罗氏”的记载,在史冀《唐书》中记载:斛瑟罗原为西突厥阿史那部可汗,在唐朝则**帝武曌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斛瑟罗因被原来游牧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一带的突骑施部首领乌质勒所逼迫,率部众七万余人内迁归附于大唐王朝,后逝世于长安。在斛瑟罗的后裔子孙中,后逐渐汉化者,取先祖名字为罗氏,这就是西域罗氏的由来。源流六源于满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稗类钞》中记载:⑴、满族波罗军氏,亦称博尔津氏,满语为borj1n hala,汉义“波浪”,满族姓氏,世居阿布海克勒伦(今**克鲁伦河流域),所冠汉姓待考。⑶、满族博和罗氏,满语为boholo hala,世居萨哈禄(今黑龙江沿岸),所冠汉姓罗氏。⑶、满族郭尔罗氏,亦称郭啰啰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以地为氏,满语为gorolo hala,汉义“钩、躬身、放纵”,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马察(今吉林浑江)等地,所冠汉姓为罗氏、郭氏、高氏、国氏。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⑷、满族鄂木绰氏,满语为emuco hala,亦称鄂穆绰氏,瓦尔喀女真,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苏鲁、佛讷赫托克索等地)、佛讷赫村(今黑龙江宁安)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罗氏、鄂氏。⑸、满族罗察氏,源出清康熙年间俄罗斯战俘内附入满洲八旗者,讹为鄂温克姓氏,以族为氏,满语为loca hala,定居索伦(今黑龙江嫩江以西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罗氏等。⑹、满族罗佳氏,满语为l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西克屯(今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西克林,为萨满聚居的地方)等地。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后多冠汉姓为罗氏。⑺、满族罗岳氏,满语为loyo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罗氏等。⑻、满族萨克达氏,原称巴雅拉氏,后以地为氏,满语为ala,汉义“苍老”,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梨树)、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赫图**(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东浑河畔)、黑龙江等地,所冠汉姓为多为罗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等。⑼、满族觉罗禅氏,出自清朝宗室与人私生子的专称姓氏,不得入皇家玉牒,皆被赐姓为觉罗禅氏,满语为giolocan hala,以明确其族皆非正支,后有冠汉姓为罗氏者。源流七源于苗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南地区苗族,属于汉族融入苗族化为氏。清雍正时期撰著的《云南通志》记载:“苗子有九种,黔省最多,正滇则宣威,镇雄亦有,多是花苗……多田、罗、陈、蔡四姓”;清乾隆时期撰著的《贵州通志》说:“西苗,在平越,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升平越防御千户所置,治所在今贵州福泉,及清平,所属有谢、马、何、罗、卢、雷等姓”。这在清朝学者李宗防的《黔记》中也有相同的记载。清朝学者刘人熙在《湖南各县调查笔记》中记录泸溪县的苗瑶族情况时说:“士人蟠林菁者,为吴、龙、廖、石、麻五大强族,外有彭、罗二姓亦强”;**时期的学者刘锡藩在《岭表纪蛮》中,根据滇、黔省志记载,称西南部各地苗族的姓氏以“杨、韦、陈、罗、田”等十六姓为最多;当代学者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记载,苗族姓氏中以包括罗氏在内的二十一个大姓人数最多。显然,原本是汉族的罗氏族人在历史上融入了苗族,后成为苗族大姓罗氏一族。源流八源于布依族,出自春秋时期古罗国后裔,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布依族罗氏为古罗国后裔,罗国被楚武王熊赀强行迁到今湖南汨罗地区,国人以原国名为姓氏,称罗氏。在汨罗地区那里定居了一段时间之后,其中一支越过罗霄山脉到达了江西地区。后来,这支罗国族人又从江西辗转迁徙到广西地区,成为今天的布依族。唐朝时期,西原蛮首领就姓罗,当时的西原地区在今广西左、右江流域。源流九源于彝族,出自贵州水西彝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彝族罗氏,据文献《贵州府志》记载:贵州水西彝族“安氏,其先曰济火,本姓罗氏”。据今贵州彝族当地人说,其先为烈显族源的苏纳、义陇家支,后世子孙由于分迁五个不同的地区,而有了五个姓氏,其中有一支迁到大方城东瓜林而冠汉姓为罗氏。另外,又有彝族俄母氏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改汉姓为罗氏。源流十源于土家族,出自贵州水西彝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楚武王熊通在周庄王姬佗七年(公元前690年)灭罗国时,有一部分罗国人不愿臣服于楚国,便和卢国、庸国之遗民一起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阆中地区,成为“板楯蛮七姓”之一。板楣蛮为古代巴人的一支,因曾使用“虎皮衣楯”的武器而得名。东晋著名学者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载:汉高祖“复除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在史籍《后汉书》中,也记载了板楯蛮因为汉高祖刘邦建国立有汗马功劳,而被免去租赋之事。源流十一源于瑶族,出自广西西部背篓瑶,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居住在广西西部一带的背篓瑶族人,认为密洛陀是他们的始祖女神。在他们中流传着这样的《创世歌》(《勒俄特依》):“密洛陀让他们走,密洛陀叫他们结婚。兰和罗成双,韦和蒙结对……”这就是背篓瑶兰、罗、韦、蒙四大姓的起源。据说,瑶族罗氏的始祖叫罗得元。在瑶族蒙姓中还有大蒙、小蒙的区别,据说大蒙的始祖生了七个儿子,分别姓蒙、兰、韦、罗、潘、袁、卢七姓,是瑶族罗氏的另一个来源。另外,瑶族勒的楼氏,汉姓也为罗氏。如今,瑶族罗氏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巴马、东兰、田东、都安、南丹县大瑶寨等地区。源流十二源于土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土族罗氏,源出古鲜卑吐谷浑部罗古尔氏,后逐渐成为土族,以地名称罗古尔·孔(种油菜籽的人)。罗古尔出产油菜籽,后来就成为“油菜地”的称谓。罗古尔人以擅长种油菜而闻名于远近,故土族语言译成汉语,取罗古尔氏第一个字罗为自己的汉姓,世代相传至今。源流十三源于京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京族原称“越族”,自称“**”,其祖先是在四百多年前从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漓尾、巫头、潭吉诸岛上的。据调查,今京族共有包括罗氏在内的三十一个姓氏,罗氏京族居住在漓尾。源流十四源于拉祜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拉祜族人到清嘉庆年间开始出现姓氏,但当时只有李、石、张三姓。后采,由于拉祜族与汉族和临近民族的交往日渐频繁,他们的姓也增加了,如今拉祜族中有包括罗氏在内的多个姓氏。源流十五源于哈尼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明朝初期,云南临安知府赐给滇南土官李、赵、陈、钱等汉姓,是哈尼族使用汉姓的开始,后来在与汉族交往过程中,一些哈尼族人也开始使用汉姓了。如今哈尼族中使用的汉姓有包括罗氏在内的多种姓氏。源流十六源于黎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据《明史》记载: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琼州属县生黎峒首罗显、许志广、陈宗等三十三人来朝”,说明在明朝时黎族中便有了罗氏。如今罗氏黎族人主要居住在海南省的乐东县。源流十七源于白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明、清两朝时期,云南兰州(今云南兰坪)白族土知州、土舍官在改土归流运动中,均流改为汉姓罗氏,世代相传至今。今白族中有许多罗氏族人。源流十八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今仡佬族、侗族、东乡族、**、壮族、**族、羌族、布朗族、俄罗斯族、仫佬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及**高山族中,均有罗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罗氏,世代相传至今。 20210311
汇率兑换计算器

类似问答
  • “王”这个姓氏是怎么来的?
    • 2024-06-05 04:46:02
    • 提问者: 未知
    王健林: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氏始祖耐大禹邻居,...从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 “谈”姓氏的来历
    • 2024-06-05 07:48:46
    • 提问者: 未知
    一、姓氏源流 谈(tán)姓源出有二:1、出自子姓。据《姓苑》所载,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殷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为谈国,又名为郯国。传三十六代至谈君,被楚国所灭,其...
  • 湖南何姓的由来
    • 2024-06-05 02:29:54
    • 提问者: 未知
    何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郡望,据有关史料所载,主要有七个:庐江郡: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辖今东起安徽芜湖、北至寿县、南至江西九江的广大地区,郡治舒县(今...
  • “金”这个姓氏的来历
    • 2024-06-05 19:14:31
    • 提问者: 未知
    一、姓氏源流 金(jīn)姓源出有四: 1、出自金天氏,黄帝之子少昊之后,简改为金氏。据《风俗通义》、《姓纂》、《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相传少昊是上古五帝之一,是黄帝的己姓子孙,少昊死后被尊为西方大帝;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西方属金,所以少昊又有金天氏的称号。他的后裔就有以金为姓的,世代相传,称为金氏。 2、出自汉武帝时,为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之后,被赐姓金氏。据《前秦录》载:...
  • 谁知道"袁"姓氏的来历
    • 2024-06-05 08:47:50
    • 提问者: 未知
    姓氏来源 1、袁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妫姓,即为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
  • 谁知道姓氏“沙”的由来?
    • 2024-06-05 15:56:22
    • 提问者: 未知
    沙戈 来源由四 1、出自子姓,是汤王的后裔。商朝末年,殷纣王庶兄开(一名启)被封于微,世称微子。武**商后,封微子于商丘,建立宋国。微子的后裔有沙姓。 2、出自神农氏,为炎帝之后。炎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臣夙沙氏。 3、出自沙随氏。古代诸侯公爵。凡失国或没爵后,即称为公沙氏或沙随氏。其后省为沙氏。 4、历史上的百洛国(在今**)有沙氏。沙姓望族居东莞、汝南(今河南汝南东南60里)。 堂号:...
  • “漆”这一姓氏是如何来的?
    • 2024-06-05 14:23:38
    • 提问者: 未知
    漆氏系神农(即炎帝)后裔,本姓姜。神农后四十一代孙(即伯夷叔齐之孙)隐居漆水(名曰漆河)之东,后徙居商丘之漆园,遂以漆为姓,漆姓由此开始。五十一代孙漆沔,有壮志,喜游观.至蔡邑(今...
  • 盛这个姓氏的由来
    • 2024-06-05 04:41:59
    • 提问者: 未知
    1、来源一 系出姬姓。周初,武王封文王第七子郕叔武于郕(今山东泰**面华丰一带),建立郕国。公元前408年为齐国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即盛氏。2、来源二 出自以祖名为氏,以奭姓所改。...
  • "庹氏"的历史由来,
    • 2024-06-05 16:31:34
    • 提问者: 未知
    庹姓,分布于四川、重庆、湖南、湖北、贵州、云南、河南、陕西等省。   庹姓来源说法不一,四川省传说是庹姓原为度姓,为古巴人(賨人)七姓之一改姓而来;湖南传说是明洪武三年大庸土家族土司田虎作乱,事败后其长子田宗朝避乱由田改庹。但综合各地传说,庹姓族属为土家族无疑。由于历史上土家族长期隐瞒民族成份,庹姓散至各地后,大部分已定为汉族,只有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区的庹姓被界定为土家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
  • 姚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几?他的由来是什么?
    • 2024-06-05 21:40:41
    • 提问者: 未知
    在百家姓上排101,具体由来去www.soso.com查查吧 比上面的详细多了,祝你新年快乐
汇率兑换计算器

热门推荐
热门问答
最新问答
推荐问答
新手帮助
常见问题
房贷计算器-九子财经 | 备案号: 桂ICP备19010581号-1 商务联系 企鹅:2790-680461

特别声明:本网为公益网站,人人都可发布,所有内容为会员自行上传发布",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内容有该作者著作权或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清空删除。